陳明通在扁式語言與行政中立之間尋求平衡

台灣「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昨日主持「新年記者會」,主調是就兩岸關係問題向對岸表達「五個呼籲」:其一是共同促進兩岸和平與發展,攜手推動兩岸關係正常化;其二是移除「一中框架」之政治障礙;其三是記取教訓,理性、冷靜看待台灣選舉,不要恐嚇台灣民主、人權與威脅國際和平;其四是撤飛彈、停止武力威脅,打消近期企圖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的挑釁作為;其五是停止政治考量,盡速恢復與台灣當局多項兩岸經貿及事務性議題的談判。

這五項呼籲,盡管仍含有許多「扁式語言」的詞彙,但與陳水扁近來被李登輝形容為「瘋了」的極端言論相比,尚算是較為溫和。但是,與在蔡英文的主委任內,二零零一年十月十九日,亦即上海「APEC事件」翌日,當陳水扁在「總統府」舉行記者會,聲稱今後將對岸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再稱為「中共」和「中國大陸」,民進黨中央秘書長吳乃仁也同時發文中央黨部各一級部門及各縣市黨部,指示今後不要再使用「中國大陸」、「中共」等詞彙,改稱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國」之後,「陸委會」同一天稍後召開的記者會,卻仍堅持將對岸稱為「中國大陸」或「大陸地區」,並表示「行政部門不會跟隨政黨的調子起舞」,「上海APEC事件不會影響兩岸交流」的表現相比,陳明通在「五個呼籲」中的每一個「呼籲」的開頭,都是「我們呼籲中國」,亦即跟隨陳水扁近日以民進黨主席身份再次強調「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調子起舞,而渾然忘記了《中華民國憲法》對兩岸關係的定位,則顯然是有違行政中立原則。

不過,正如前述,在語調上,陳明通的用語還是較為克制、溫和的。即使是使用了某些對對岸不友善的詞彙,也未超出「習慣用詞」的範疇。或許,這也可算是「陸委會」在直接主管「陸委會」的陳水扁近來「發瘋」地使用極端語言,與「陸委會」作為行政部門必須執行既定法律、政策,及保持行政中立之間,採取了「中間落墨」的手法。

台灣官場及學界中近年的一種傳說,可能正是陳明通未有採用極端語言的底薀致因。實際上,早在陳明通以「學者」身份草擬「第二共和憲法」草案時,據說在他正式公佈該「草案」前,就已委託其在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的同事兼好友,具有國民黨智庫背景、經常到大陸出席兩岸關係研討會或「國共論壇」的周繼祥教授,攜帶該「草案」到北京溝通說明。坊間還傳說,陳明通出任「陸委會」主委後,又以「主委」身份委托周繼祥教授,就某些兩岸事務業務「傳話」。因此,表面上看,「陸委會」的某些諸如大陸居民赴台旅遊或台商包機直航磋商之類的公開發言材料,是充滿「制式語言」色彩,但作「密使傳話」傳言者卻笑說其實是「演戲」。聯想到近來由陳明通做東的宴請港澳及大陸來賓的宴會上,沒有「陸委會」職務或外圍社團身份的周繼祥,也赫然坐在主桌上,似是間接證實了上述傳言,而對陳明通這份「新年記者會」演詞的未有跟隨民進黨的「選舉語言」起舞,也就有了深層理解。

實際上,盡管陳明通的這「五個呼籲」,仍然堅持台灣當局的僵化立場,尤其是拒絕承認「一中」原則,並為「入聯公投」百般辯解,但卻正面引述了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政治報告中所提出的幾項倡議。這無論是在國民黨執政時期,還是在陳水扁上台之後,都是較為少見的。

最令人感到興趣的是,陳明通在第三個「呼籲」中,特別呼籲北京記取教訓,理性、冷靜看待台灣選舉,不要再對台灣的選舉「說三道四」。這番話,表面上看,當然是維護台灣當局的政治立場和利益;但在客觀效果上,卻又可作勸說北京不要再做「民進黨助選員」的理解。

其實,不用陳明通「呼籲」,北京早就總結了經驗教訓,「冷眼向洋看台灣」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去年十月中共「十七大」前夕,當全台灣地區的政客和媒體都言之鑿鑿地聲稱,胡錦濤在「十七大」的政治報告,必定會發炮猛轟「入聯公投」,而據說陳水扁也早己準備好了要借此挑撥及煽動島內民眾仇視大陸情緒的「劇本」時,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卻是提出了「真誠地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台灣地區謀和平」的「和平發展」基調。政壇和媒體固然是大呼出乎意料之外,陳水扁更是有如濕水炮仗點不響,泄了氣,所準備好的「劇本」一點也派不上用場。

同樣,近年澳門地區在進行選舉時,大陸方面也早就以理性、冷靜的眼光旁觀台島風雲,任憑陳水扁拋出甚麼極端議題以圖刺激北京發狠話,北京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因此,用不著陳明通的「特別呼籲」,大陸方面也都會冷靜觀察台灣,沉著應對一切「台獨」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