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汶川大地震的新聞報導中我們可以發現,凡是結構嚴謹、設計合理、用料講究的樓房,都經受往了這場大地震,安然無恙。被震塌的,要不是農村鄉鎮的磚混結構房屋,要不是水泥預裂件結構樓房,更不就是鋼材如「絲」的「豆腐渣工程」學校、醫院。這就使我們必須嚴肅地思考澳門特區建築工程中的防震結構設計問題。
也正在汶川地震發生之後,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率領訪問團前往廣州、深圳進行為期三日的訪問,考察當地的城規體系及土地管理情況。此前,劉司長曾率團到香港特區訪問,進行同樣內容的考察。據劉司長表示,運輸工務範疇今年成立了兩個工作小組,對完善本澳城市規劃體系及土地管理利用機制作出研究。這兩次的工作小組成員出訪,目的就是,讓他們了解當地構建城規體系和土地管理情況,以借鑑經驗作為未來工作的參考。
正因為是「時間湊巧」,我們更期望,日後劉司長也能率領一個代表團,分別到廣州、深圳、以至唐山、日本京都等城市,考察當地的建築防禦地震標準機制,制訂專門的法規,或是在修改「建築總章程」時,引進較高標準的防範地震結構標準,防止在一旦澳門特區發生地震或受到鄰近地區地震波及時,遭受較大的破壞及人身傷亡損失。
同樣的問題,已引發香港特區有關部門和專家高度重視和思考。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陳龍生就指出,內地對建築物的抗震功能有極嚴謹要求。根據國務院發佈的防震減災目標規定,所有建築物都要具備抵抗六級地震的能力。香港鄰近的深圳、廣州的樓宇,同樣達到此一要求。反而僅一河之隔的香港,偏偏沒有這方面的規定,萬一香港真的發生地震,後果不堪設想。本身是香港大學建築系名譽教授的立法會議員劉秀成也直言:四川大地震若發生在香港,當地頹垣敗瓦、哀鴻遍野的場面必會上演,原因是香港沒有法例規兩定樓宇需加入抗震功能,故絕大部份樓宇可說「不堪一震」。劉秀成指出,香港並非處於地震活躍區,根據過去歷史,亦沒有大型或嚴重的地震發生,故法例沒有這方面的規定,只規定樓宇必須防風設計,抵禦颱風吹襲。他解釋,防風設計地基必須「唔郁」,但抗震則相反,地基和樓面需要有搖擺的彈性,作用是將地震的震動「吸收」和「卸去」:「香港好受風,所以樓宇規定要有防風設計,但防風同抗震的設計完全相反,如規定所有樓宇必須兩個條件都符合,技術上當然可以做到,但成本會增加。」劉秀成表示,香港政府近年亦有所研究是否需要加入樓宇抗震功能,但一直未有落實,他認為香港接連發生多次有感地震,政府有必要加快研究速度,如有數據支持,便應盡快立法。香港大學副校長兼土木工程系講座教授李焯芬亦認同政府有立法的必要,他說:「廣州、深圳呢等鄰近地區,當地政府都有規定樓宇要符合抗震要求,但香港在這方面偏偏冇納入規管。」
實際上,汶川大地震雖然是一場不可抗禦的天災,但通過總結其教訓,也可為我們澳門地區提供許多經驗。雖然澳門所在的位置是處於中國主要地震帶之一的東南沿海地震帶(從浙江溫州以南沿海直至廣東汕頭西面)的範圍之外,但是也算是它的外圍。據有關澳門地理的資料顯示,澳門及其附近地區有三條主要的斷裂帶通過,這些近代活躍的斷裂帶的交匯部位,往往就是地震容易發生的地方。其中一九零五年八月十一、十二日的一次五級半的地震,就發生在離澳門十五公里的海中,故名「澳門地震」。當時的《時報》曾對這次地震作了詳細報導:「茲聞澳門十一晚從九點鐘起連續震動至十二日早六點鐘乃止,內有兩次震力極大,幾有傾陷屋宇之勢,故居民扶老攜幼,奔出街外或曠地躲避,候至天明地已止,始各回屋。是晚全埠居民未有感安睡交睫者。十二日後連震六次,是晚震八次,遂至塌屋四間,監房亦經塌下,居民惶恐,多議搬遷。當其震動時,全屋搖簸如在舟中,一股硫礦氣直刺腦海,多有感受礦氣至吐血者」。
據黃就順、鄧漢增、黃鈞榮、鄭天祥等人所著的《澳門地理》一書指出,由於澳門附近有兩組斷裂帶存在,特別是西江斷裂帶,發生地震的自然因素是存在的。據專家分析,西江三角洲和澳門東南的珠海市擔桿列島就是較為活躍的地區。雖然澳門地區地震活動頻率低、震級不大,屬弱地震活動,大可不必杞人憂天,但是在建築工程上也不可掉以輕心,應當引起重視。特別是澳門第四系沈積層及人工填海面積廣大,由淤泥和砂土夾層組成,地基穩定性差,地震效應強,對澳門城市和港口建設影響特別大,尤應作好工程基礎和預防措施的工作。
即使是鄰近發生的地震,對澳門亦有影響。如一九六二年六月十九日河源新豐江水庫發生的六點一級及烈度八度的誘發地震,及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六日陽江發生的六點四級、烈度八度強的地震,澳門都有較強的震感。而據地震工作者分析,最近幾年將會是中國的地震活躍期,華南沿海也是重點觀測區之一。為此,就有地震工作者及建築學家發出警告:包括港澳地區在內的珠江三角洲,必須注意做好防震工作,尤其是注意做好填海地區建築物的地基及防震結構設計。
當然,由於澳門地區的建築設計隊伍質素較佳,也由於澳門政府對建築設計圖紙審核較嚴,相信建築物的防震結構設計是問題不大的。但是,這只是硬件而已,應變措施的軟件更為重要。如果有關當局未能預先設計好一套合理而又有效率的應變措施,當果真有地震或其他突發自然災害發生時,搶險、醫療、交通管制、救急、運輸等機制就難以協調配合。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平時未有注意對市民做好應對地震等自然災害基本常識的教育,倘萬一真的有事發生時,市民的心理承受及避險、自救互救能力就根本無法應付。這些,都是希望有關當局、團體予以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