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妨參照香港做法允許外地大畢生留澳就業 何妨參照香港做法允許外地大畢生留澳就業

香港入境事務處宣佈,自下周一起,將落實教育樞紐措施,應屆非本地大學畢業生(或以上程度)如有意申請留港就業,可留港十二個月,期間可以隨意就業或轉職。一旦受聘工作,便可申請延續逗留期限。與此同時,入境處也會落實措施,容許就讀全日制經本地評審學士學位或以上程度課程的非本地學生從事經院校安排或批准實習工作,准許他們在校園擔任每週不超過二十小時的兼職工作,以及在夏季六月至八月從事暑期工作。

香港特區政府的這一政策決定,為澳門特區政府採取類似的措施,提供了借鑑樣板,也將為本澳未來幾年更多的在建旅遊娛樂設施落成後,急需大量高素質人力資源,提供可解決燃眉之急的可行途徑。倘進一步,讓本澳各大專院校的非本地居民學生畢業後可留澳工作,經一定時限,在僱主擔保下,可循類似「技術移民」的方式,轉換身份為澳門非永久性居民,更可起到提高本澳居民平均素質的作用。

實際上,澳門經濟發展,將遭遇到高素質人力資源嚴重短缺的問題。曾有研究報告指出,倘在建或已批建的大型旅遊娛樂設施全部落成,澳門將短缺十多萬勞動力。這個數字,已是本澳勞動人口的一半,根本不可能由本澳現有或潛在人力資源庫提供解決,而必須依靠外援。既然都要憑「輸入」解決,與其輸入外地勞工,不如按照國際慣例,讓在本澳就讀的外地大學生畢業後留澳就業,更容易提升非本地居民員工的歸屬感和素質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個人均GDP較高、現代化程度也較高的國際城市,澳門居民的平均素質卻低於國際社會上同類城市的平均水平。盡管說,本地居民大多數也很爭氣,在工餘時間努力進修,並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但與國際標準和本澳發展實際需要相比,仍有距離,而且還出現了「結構性失業」的現象,一些文化水平和專業學識均跟不上現實發展需求的勞工,被勞動力市場所排擠、拋棄。即使是作為代表「澳人」參與治澳的政府官員和民意代表,盡管其學識及專業水平都高於居民水平的平均線,但與先進城市相比,仍有所不逮。因此,透過讓在澳門就讀的外地大學生畢業後留澳工作,並在日後讓他們取得澳門居民身份,相信也是提高澳門居民平均素質的一個有效途徑。

實際上,允許外地大學生半工半讀,及其在畢業後留在本地工作,最後取得居留權,這是國際上許多先進國家通行的做法。連保護本地居民就業權益十分嚴厲的美國,也不例外。澳門居民不應以擔心將會侵蝕本地勞工就業權益,或損害將陸續大學畢業的本地青年的就業機會為由,予以反對。其實,以未來幾年的人力資源嚴重缺乏的數據計算,陸續畢業的本地大學生是遠滿足不了實際所需的。既然如此,就不存在他們的就業權益受到侵蝕的問題。相反,有這些外地大學生加入本澳的勞動力市場,可能會產生「鯰魚效應」,更激發本地青年大學畢業生的良性競爭意識,努力自我提升,更有利於居民平均素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