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回歸國情教育宜普及進行從小抓起 人心回歸國情教育宜普及進行從小抓起

澳門特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蘇朝暉昨日表示,為了加強澳門學生對內地及澳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外交等領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悠久歷史的認識,教育暨青年局今年將繼續與教育部合作,於七月至八月舉辦以初三至高三學生為對象的「國情教育培訓課程」。屆時,除了安排學生參觀內地的黃埔軍校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外,還將安排學生到澳門的相關單位參觀,並邀請南京師範大學的教師來澳門授課,介紹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外交等領域的最新信息。

教青局與國家教育部合作,為澳門學生開辦「國情教育培訓班」,是向澳門學生進行愛國愛澳思想和傳統教育的較佳手段和途徑。據相關訊息顯示,以往教青局進行的同類型活動,收到較佳的效果。參與培訓的學生們透過實地參觀與聽取教師授課相結合的方式,加深了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悠久歷史,以及中國近現代史的認識,也初步了解到中國的體制及國策,以及在澳門特區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針的現實意義,擴闊了視野,增強了民族意識,激發了愛國愛澳的情懷,是對青年學生進行「人心回歸」工程的重要而又有效的方式之一。

「人心回歸」的重要性,並不低遜於「港澳回歸」。在香港、澳門剛回歸的頭幾年,雖然是中國政府恢復了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但由於當時中央由關主管部門片面理解「不干預港澳屬於高度自治範疇事務」的政策,不熱心甚至是有意識地隔阻內地與港澳民間團體的交流;也由於是片面理解「五十年不變」,而任由回歸前殖民管治的思想殘餘遺留發酵。因此,出現了「港澳雖然回歸,人心尚未回歸」的崎形現象,而且在香港特區還較為嚴重,一些自小受英式教育的青少年,在接受民意調查時,竟然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這也是「二十三條」立法受阻,及「七一」遊行時,有不少人受「反華」、「反共」政治勢力鼓動走上街頭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澳門,由於回歸前就是「半個解放區」,愛國愛澳社團主導著社會生活的主流,這方面的情況稍為好些。但仍存在著不少盲區,仍有部分學校不重視對學生進行國情、區情教育,也有部份公務人員受葡式教育影響而對國情了解甚少。筆者有一年在內地珠海新華書店購買電影《風雲兒女》光盤攜帶返澳作欣賞自用,在遭澳門海關關員盤查時,指出該電影的插曲《義勇軍進行曲》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竟遭這位關員自以為是、不懂裝懂地詰斥為「講假話」、「亂講」,還要開列罰單(當時澳門法例尚未對澳門居民攜帶光碟返澳自用開禁,而是將之當作是「貿易行為」)。從中可以窺見,當時部份公務人員的心態,也是與祖國內地存在著一道「擋火牆」,隔閡現象較為嚴重。

香港「七一遊行」後,中央成立了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統籌並加強對港澳工作,也啟動了「人心回歸」的「工程」,恢復了內地與港澳兩特區各階層的交流交往,並透過舉辦各種「國情培訓班」,組織或邀請港澳各界社團,各類機構,尤其是對社會興論及意識主流發揮重要主導作用的新聞工作者參與學習。也透過國家行政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等平台,組織澳門特區的公務員、政協委員及社團骨幹進行培訓,「人心回歸」工程的效果較為顯著。再加上實施「apec」、「個人遊」等,推動港澳經濟恢復,及今年以來的雪災、地震以及北京奧運火炬繞澳等重大事件,全澳居民的愛國愛澳情緒更是被極大地激發了起來。在種種主客觀條件的交織作用之下,「人心回歸工程」初見成效。

然而,從思想教育必須從小抓起的規律看,「人心回歸工程」的重點,還應從學生娃娃抓起。在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型之前,向他們進行愛國愛澳傳統和精神的教育,使他們在世界觀形成的過程中,愛國愛澳意識佔據著重要位置並牢牢地鞏固起來,更是事半功倍。因此,以靈活方式向青少年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是正確的做法。

就此而言,教青局今年進行的「國情教育培訓課程」,只是安排四百名學生參加,名額似是太少了。應當克服困難,將「國情教育培訓班」的參加對象普及到全體在校的學生,設法增加名額使到全澳的學生,在初三至高三的求學階段,都能輪訓一次。另外,還宜對高小、初中的學生,提前介入國情教育,以適合他們接受資訊能力的水平及興趣的方式,進行國情和區情教育。教青局宜投入更多的資源,各學校也宜將之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環節,培養出更多的德智體育俱佳的學生,為「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事業,為維護和促進澳門特區的長期繁榮穩定,培育出更多的棟樑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