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廷呂秀蓮進軍媒體各有盤算前景存疑

就當泛綠刊物《新台灣新聞周刊》宣佈「關門大吉」之際,兩位過氣綠營大老輩人物呂秀蓮、謝長廷卻要逆流而上,自辦媒體了。其中,呂秀蓮宣佈籌資六億元(第一期三億元),創辦一份定位為「午報」,實際上是晚報的《新民報》,既是要承接日治時代反殖民政府的《台灣新民報》,又是要與較為親近馬政府的《聯合晚報》打對台戲。而謝長廷則是當綠色和平電台的主持,每周三播出,並以「母雞帶小雞」的方式,讓其政治搭檔葉菊蘭、子弟兵姚文智、「卡神」楊蕙如、子弟兵徐國勇等,分別在周一、周二、周四、周五主持。

不管是否巧合,謝長廷親自帶領一批部屬當電台DJ批馬論時政,搶佔媒體陣地,正好是起到了填補於本星期停刊的綠媒《新台灣新聞周刊》所遺下的空缺。尤其是葉菊蘭的親自上陣,其「補償」的意味更重 。因為《新台灣》的創辦人兼社長詹錫奎(「老包」),就是葉菊蘭的男朋友,因而《新台灣》長期以來為葉菊蘭以至是謝長廷大力鼓吹,甚至還因謝長廷與陳水扁的「瑜亮情結」,而對陳水扁諸多批評。以至陳水扁的「海角七億」案發,《新台灣》在維護民進黨的同時,也從道德層面猛烈批評陳水扁,直指陳水扁「害慘民進黨」。現在,《新台灣》停刊,而綠媒《自由時報》又並未著重「挺謝」。因此,謝長廷接手電台DJ並安排葉菊蘭上陣,多少都會起到「補償」《新台灣》停刊的「損失」的作用。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說,在電台上發聲,對為自己「造勢」的效果,可能會比《新台灣》更好。這是因為,盡管《新台灣》的銷量約為四萬份,在政論式新聞雜誌中並不算低,但其讀者層面偏於大中城市中的文化人和中產階層。而電台則是面向全島尤其是南台灣,受眾則以不習慣閱讀平面媒體尤其是政論媒體的草根階層為主。何況,向來電台的煽動性與影響力比平面媒體要大,尤其是在選舉期間。再加上平面媒體的維持成本較大(否則,《新台灣》就不會維持不下去),而電台則是成本較輕,再加上謝長廷作為DJ,則不但不用負擔經營費用,還有出場費收入(當然,謝長廷未必會稀罕之),又何樂而不為?

謝長廷要佔領傳媒陣地,除了是要挪火為自己煮食,為自己二零一二年再戰「總統」選舉維持人氣之外,還是要為自己的子弟兵在未來的縣市長及縣市議員選舉中搶佔位子,宣傳造勢。如果子弟兵的戰績輝煌,對自己三年後再次爭取「總統」候選人,當然是有利得多。但謝長廷似乎忽略了自己的「年紀」問題,屆時在黨內初選中未必能得了過得了要著意扶持年輕新人的民進黨黨內制度、傳統、氛圍這一關。

如果說,謝長廷做電台DJ,是無本利大,而且也將惠及一大群子弟兵,因而是「物有所值」的話,那麼,呂秀蓮的要辦報,則令人有莫名所以之感了。很明顯,呂秀蓮雖然曾「沾」了陳水扁的「光」當上了「副總統」,但一直很不得志,也不順意。尤其是自己的「才幹」和「資歷」計,不應只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備位元首」。要不,她就不會發出「深宮怨婦」之嘆了。如果說,對「三•一九槍擊案」的真相,呂秀蓮是不便於揭發,以免「授人以柄」,將會給連戰、宋楚瑜所提「當選無效」、「選舉無效」之訴提供證據,使自己連「副總統」也沒得當,因而沒有揭露,還是可以理解的話,那麼,在「紅衫軍」風暴驟起及「罷免案」正熾時,竟未能導致陳水扁下台,而使自己失去可按「憲法」規定自然遞補為「總統」的機會,則是老大的不服氣。而到二零一二年及以後歷屆的「總統」選舉,一來是自己的年齡不饒人,一來是自己在黨內沒有基本隊伍,要獲得黨提名已是「不可能任務」。因此,她的創辦《新民報》,未必是像謝長廷那樣,要為自己的「仕途」著想,也不是要為自己的子弟兵發聲。

因此,呂秀蓮籌辦《新民報》,其動機是為「公」多於為「私」。亦即是要為民進黨以至泛綠陣營的利益發聲,當然也順帶為自己所鍾情的「人權」和「台獨」事業發聲。這以其將報名定為《新民報》,及以《聯合晚報》為競爭對手的佈局,就可覷知一二。實際上,創辦於一九二零年,並於一九三零年三月二十九日正式以新報名發行的《台灣新民報》,是一份反對日本侵台,抨擊日總督殖民暴政,進行民族宣傳,啟迪台灣文化的本土左傾報紙。而民進黨一向將國民黨政權視為「外來殖民政權」,故呂秀蓮要創辦的報紙要以《台灣新民報》為師,其針對馬英九政府的意圖,就很明顯。另外,呂秀蓮要將《聯合晚報》作為《新民報》的競爭對象,其要與維護馬政權的《聯合晚報》打對台戲的方向,也就十分明確。尤其是《新民報》雖是晚報卻以午報形式發行並作為號召,每天上市比《聯合晚報》早二至三個小時,其要搶在《聯合晚報》出版前「截糊」的心態,就十分濃烈。

但是,台灣平面媒體的經營早已進入「冬天」,目前更因遭遇全球金融危機而遭受重創。除《萍果日報》外,其餘者均處於虧損狀態。否則,《台灣日報》、《新台灣》、《中時晚報》就不用停刊,《中國時報》也不會被人收購。以六億元籌辦一份午報,能否煞得過一年,沒人看好。何況,政治人物辦報,本身就失去了中立性及客觀性。因此,連民進黨「立委」也不看好。實際上,民進黨「立委」蔡煌瑯就表示,現在辦報紙真的很困難,相信呂秀蓮應該是一種理念的感召,看是否能有更多人來參與,不然三億元辦一個報紙要持久是很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