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葺融和門為中葡文化民族融合正名乎? 修葺融和門為中葡文化民族融合正名乎?

土地工務運輸局局長賈利安透露,正整體考慮融和門維修方案及南區沿海整治規劃,方案確定後將公開諮詢。他在回覆容永恩議員提出的書面質詢時又表示,融和門表面裝飾的黑色雲石有脫落危險,需要繼續封閉,避免造成意外。至於南區沿海整治規劃,當局的計劃是自媽閣廟海邊至新口岸觀音像沿岸,興建集觀光、休憩及健身一體的多功能「海濱走廊」。

容永恩議員的質詢和賈利安局長的答詢內容,勾起了人們久違了的「融和門」記憶。實際上,自從融和門封閉,尤其是在西灣大橋落成通車之後,已幾乎成為「廢墟」的融和門,差不多已從澳門人的記憶中抹去,仿佛澳門從來並未有過這麼一座建築物。現在透過立法會議員與政府官員的詢答,才又使他人驀地記起那座曾被葡人高調鼓吹「東西文化融合」的融和門。尤其是在中葡建交三十周年的前夕,才公開發表特區政府對容永恩議員在二零零七年底提交的書面質詢,更使人們對其中的內涵咀嚼回味再三。

融和門座落於西灣填海區,是前澳葡政府在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將澳門交還給中國之前,在澳門建立的一系列「中葡友好紀念物」的第一座。融和門的設計者是葡國雕塑藝術家拉果‧享利克,由葡資的德力建築公司承建,工程總造價二千八百餘萬元。由四根高四十米的兩個支柱互勾而成,為鋼筋骨架,混凝土澆注,支柱表面舖設黑色花崗石。四周裝有射燈,曾在晚間照亮整座建築物,美輪美奐,還設有供遊人休息的座椅。融和門原距離西灣堤畔六十公尺,與陸地有行人道相連接,上面寫有「融和門」中葡文字的黑白葡式碎石裝飾。該雕塑設計抽象,包含天、地、水、力,表達和平、愛心,有人認為融和門看似手掌拱合象徵中葡友誼。融和門落成後的一段時間,許多市民和遊客在此流連忘返,尤其是「融和門落日」,更是沙龍發燒友的最佳取景構圖。

融和門於一九九三年二月動工,九月完成,並於十月二十九日由訪澳的葡國總統蘇亞雷斯主持揭幕。在揭幕儀式過程中,前澳葡政府安排一批演員表演,重演四百多年前葡國人登陸澳門的一幕:一群葡人乘船來澳登陸,向明朝官民獻上葡式瓷器和葡萄酒,並交換明朝官長的絲綢和中式瓷器。中葡人士在岸邊歌舞昇平、融合祥和……。事後,有中文媒體炮轟葡方,刻意粉飾葡國人當年霸佔澳門時期賄賂及燒殺搶掠的事實,因而把在場觀禮的中方官員都「拉下水」,讓他們為葡方的美化侵略行為「背書」。

也許是由於有此「不愉快事態」,故在澳門回歸後,特區政府對融和門置於不理不睬狀態,藉口其貼面黑色大理石鬆落下墜,對遊人安全形成威脅,而將其封閉。而多年的封閉及不加以管理,致使融和門區域雜草叢生,石片碎裂,遍佈垃圾,一片混亂。再加上西灣大橋工程興建,龐大的橋體遮蓋了融和門,致使融和門從人們的記憶甚至是視線中消失。

現今要修葺融和門,究竟是要對這幾年冷落融和門的做法予以矯正,重新彰揚「中西文化交融」及「中葡民族融和」,還是作為「海濱走廊」計劃的其中一環?

不管怎樣,上述的兩項「假設」,都有其正當性。一方面,盡管在葡人佔領澳門的四百多年歷史中,確曾存在著搶掠燒殺行為,但更多的是中葡文化交匯和中葡民族融合,尤其是使澳門獲得了多個「第一」,並為當今「澳門歷史城區」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遺中心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奠定了基礎。在現今中央主張和平發展,民族融和,建構和諧社會,尤其是澳門的葡裔居民已把中國當作是第二祖國,更有人參加具有中國國籍才可參加的公職活動的情況下,「融和門」正是切題。

另一方面,現今國內外都十分珍惜城市海(河)岸線及注重其建設,從香港到高雄、從廣州到上海,從珠海到青島,無不如此。唯有澳門是白白地浪費了兩岸的海岸線,而且還是具有別一番特色的海岸線。這更凸顯澳門在與周邊城市的競爭中,「慢了一步」。

為了美化沿岸,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一個好去處,確是需要修建多功能的「海濱長廊」。既然如此,作為其中一環的修葺融和門,也就應提上議事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