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固然亮麗關鍵還是當家人思維要創新 規劃固然亮麗關鍵還是當家人思維要創新

昨日對於早已熱切企盼粵港澳區域經濟融合的澳門官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日子。一方面,溫家寶總理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了港珠澳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會議認為,建設港珠澳大橋對於完善國家和粵港澳三地的綜合運輸體系和高速公路網路,密切珠江西岸地區與香港地區的經濟社會聯繫,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綜合競爭力,保持港澳地區的持續繁榮穩定,促進珠江兩岸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粵港澳三地政府在澳門聯合舉行發佈會,公佈《大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成果,規劃總目標提出,粵港澳三地合力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協調可持續的世界級城鎮群;而由廣東省主辦、珠海市承辦、珠海市撗琴新區管理委員會及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協辦的《橫琴總體發展規劃》說明會,也在澳門舉行,廣東省副省長萬慶良在說明會上表示,《橫琴總體發展規劃》是繼《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後,中央支持珠三角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它對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港澳地區長期繁榮穩定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這些消息,既令人人心振奮,又澄清了一些人的某些疑慮。振奮的是,未來隨著《大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的落實,由香港、澳門和珠江三角洲九個城市組成的大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將是中國經濟最發達、城市化水準最高、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經濟核心區之一。整個珠江三角洲的城鎮,就將會建設成為類似美國舊金山灣周邊的「灣區」,與長江口、渤海灣一道成為我國以至是整個東亞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火車頭」。獲澄清的是,廣東省副省長萬慶良所說的推進橫琴開發,有利於構建粵港澳緊密合作的新載體,為珠三角地區「科學發展、先行先試」創造經驗;有利於彌補港澳土地資源有限和勞動力相對短缺的不足,搭建港澳地區技術、人才等優勢資源進入內地的新通道,逐步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更好地維護港澳地區長期繁榮穩定;有利於吸引更多國際高端資源集聚,共同培育珠澳國際都會區,促進形成珠江口西岸地區新的增長極;開發橫琴的投資建設,會優先考慮港澳投資進入橫琴;及國家發改委經濟司司長范恆山所說的橫琴開發必須凝聚各方力量,積極調動各方資源,澳門發展要向珠海借土地、資源及人才,反過來橫琴開發亦要向澳門等周邊地區借資金和經驗;否定了前一段時間珠海市政府某位官員的那個曾在澳門引起強烈反響的「橫琴不會為港澳辟單獨區域」的說法,正為在嚴重缺乏土地資源之下如何落實國家「十一五」規劃「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要求而發愁的澳門官民,應可釋懷。

其實,《橫琴總體發展規劃》的四個特點之一,是「注重對港澳產業的支持和合作」;而其三點開發意義,全部都與港澳有關:一是有利於構建粵港澳緊密合作新載體,為珠三角地區「科學發展、先行先試」創造經驗,二是有利於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和維護港澳地區長期繁榮穩定,三是有利於共建珠澳國際都會區,重塑珠澳發展優勢,培育珠江口西岸地區新的增長極。因此,其發展定位首先就是「一國兩制」下探討粵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範區;其產業發展方向,也首先就是建設粵港澳地區的區域性商業服務基地,隨後是建設與港澳配套的世界級旅遊度假基地,以及建設融合港澳優勢發展的國家級新高技術產業基地。為此,其政策制度創新中的「將橫琴島納入珠海經濟特區範圍」,就是為了與港澳對接。那種藉著「將橫琴島納入珠海經濟特區範圍」而要把港澳排擠出橫琴開發的想法,既不符合中央對《橫琴總體發展規劃》的思路和要求,也不尊重歷史和現實。

實際上,當年中央決定把珠海定為經濟特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澳門接壤。而珠海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香洲毛紡廠,就是來自澳門;第一家中外合資港式賓館及港式服務酒樓——石景山旅遊中心,也是由澳門人投資。誠然,澳門整體經濟實力不足,珠海經濟特區的發展,不能完全依賴澳門;但撇開澳門,卻也是並不現實的。有某些珠海官員把珠海經濟特區的發展落後於其他幾個經濟特區的原因,歸咎於太靠近澳門。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其主要原因還是當時的珠海市主要負責人好高騖遠,一大搞遠脫離實際所需和財力負擔的「大」機場、「大」港口,拖累了地方財政;二排拒補償貿易,失去掘第一桶金、積累財富的機會;三沒有處理好與澳門的關係,相反還處處作梗,使原本一些實事求是應是「雙贏」的項目如珠澳合建兩地共同的橫琴機場等流產。

由此,那種「橫琴不會為港澳闢單獨區域」的說法,恐怕就是這種「排澳主義」思維的延續,也是拿捏不準中央決定發展橫琴的其中一個用意,就是協助澳門特區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當然,更不利於《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及《珠江口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對珠中江--澳地帶所賦予珠江口西岸經濟核心區定位的建設。如果珠海與澳門仍是「水牛過河各顧各」的話,這兩個「規劃」所要求的「對接」等,就都將成為一句空話。

因此可以說,昨日在澳門公佈(介紹)的兩個「規劃」,是密切相連的。包括「十字門商務區」在內的《橫琴總體發展規劃》,固然是屬於「珠三角城鎮群」中的一部份,但正是這個橫琴開發規劃,為澳珠兩地的「同城化」提供了「對接」的接合點,其在「產業對接」方面的「對接」功能,可能還優於澳門北部與拱北的連接,並創造新的對接模式。而且,隨著珠海市的「市中心西移」,澳門的「最具吸引力的旅遊休閒中心及區域性商貿服務平台」也正在「偏南」發展,正好是以橫琴作為新的對接口。

趁著這兩個「規劃」落實的契機,尤其趁著「珠澳同城化」的推動,珠澳兩地的領導人都應培育並建立新的合作思維、合作模式,拼棄過去的那一套思維和做法。有了規劃,關鍵是在於將之落實的人,尤其是領導人的思維要跟上。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