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立伶仃洋頭一橋飛架東西天塹變通途 更立伶仃洋頭一橋飛架東西天塹變通途

在澳門回歸十周年的前夕,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工程終於正式開工了。港珠澳大橋是中國繼三峽工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京滬高鐵等重大工程之後又一舉世矚目的工程。它將成為中國建設史上建設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項目。套句毛澤東主席一闋充滿革命浪漫主義的詞作,就是「更立伶仃洋頭」、「一橋飛架東西,天塹變通途」。而這「一橋」,不單止是大型交通設施,更是聯繫「一國兩制」及珠三角堅持解放思想,繼續改革開放、粵港澳三地合作的紐帶,比那「萬里長江第一橋」蘊含著更多的政治意涵。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必將會如李克強副總理所言,不僅是香港、澳門和珠三角地區應對危機、拉動投資、提振人心的措施,而且將進一步密切香港與澳門之間、港澳與珠三角地區之間,進而與廣大內地之間的聯繫,對於改善珠三角地區投資環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佈局,拓展經濟發展空間,促進內地和港澳經濟緊密合作與融合發展,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增強區域整體競爭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及粵港澳之間的交通,也隨之得到很大的改善。就以澳門與內地聯繫而言,當年從澳門到廣州,不但是道路等級差劣,而且要連續過四個渡口,排隊等候費時失事,遇到台風大霧還要停航。有一個笑話,一九八零年前澳督伊芝迪將軍應外貿部長李強邀請訪問中國,在前往廣州乘搭飛機前,他問新聞工作者,在前往廣州途中需要注意些甚麼?回答曰:盡量少喝水。原因並未說明,原來不但是短短二百公里的路程竟需要整整一天的時間,而且更難堪的是,沿途尤其是四個渡口的廁所的衛生條件極差,擔心伊芝迪將軍無法適應也。由此小事,可見當時的交通條件之惡劣,是根本不能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的。後來,廣東省率先以貸款方式投資興建了廣珠西線公路上的四座大橋,溝通了交通。再後來,京珠高速公路等先進公路次第興建通車,另外,隨著澳門國際機場的落成,澳門與內地的空中橋樑、水路交通也日益先進。至此,初步建構了一個交通網,為改革開放提供了必要的交通條件。

然而,這個交通網絡仍是不夠完善的,那就是香港與澳門之間,及香港與珠江西岸之間,仍未有便捷的陸路交通,因而對深入推動改革開放事業和發展「一國兩制」事業,仍有阻礙。經過多年的反覆爭議、論證,現在終於確定了港珠澳大橋工程計劃,並由政府「背書」,寫進了《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大橋建成後,不但澳門與香港的交通更為便捷,世界各地的遊客可直接從赤鱲角機場乘車到澳門,使澳門的旅遊娛樂業增加更多的海外高端遊客;而且在珠三角發展中相對滯後的珠江西岸,尤其是過去被視為交通邊陲的珠海,也將成為交通樞紐。香港的得益更多,將可與粵西以至廣西、貴州、四川等連接起來,甚至直至東南亞國家,使其成為東盟與「一國兩制」結合點。大橋的直接效益及發展的潛力,都是非常巨大的。

作為粵港澳三地合建的大型基礎設施,工程建設中處處體現「一國兩制」的特色。港珠澳大橋的開工建設,更是開啟了粵港澳合作新紀元,為打造全球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大都市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地合作建設這樣世界級的大型跨境工程,不僅開創了多項中國乃至世界建橋史上的紀錄,還大大拓寬和豐富了粵港澳三地合作的領域,將極大改善珠江西岸及粵西地區的投資環境,構建珠三角一小時經濟圈,催生出一個經濟實力雄厚、產業配套、分工合作、優勢互補的超級城市群,在加快經濟一體化中集聚輻射出巨大的經濟能量。 港珠澳大橋的開工建設,還為保持港澳地區的長期繁榮穩定架起了「世紀金橋」。更令人欣喜的是,這座大橋還將港澳兩地納入全國高速公路網,令港澳地區的綜合運輸體系更加完善,與全國經濟的融合將令港澳地區的繁榮發展更多受益。在此大環境之下,澳門特區必定能在中央的領導下,以大橋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參與區域合作,與廣東、香港衷誠合作,互利共贏,共同開創珠三角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

當然,世事也並不會十全十美。由於各方利益博奕,現時港珠澳大橋的走向設計,仍有遺憾之處。其一,是其單丫設計,未能溝通珠江口兩岸,亦即無法在三縱七橫國家戰略公路交通中的「同三公路」中起作用,現在只好另行架設一條「深中大橋」作彌補。其二,珠海的登陸點設在本來已經交通十分擠迫的拱北地區,不但是施工難度甚大,而且也將使此處的交通更形擠迫。倘若是將之引到橫琴登陸,相信將使大橋的潛在價值倍增。其三,人工島設在國務院最近批覆的澳門填海計劃的A區的外面,日後澳門特區如有機會獲批繼續填海,就無法在A區之外海域繼續擴展。另外,在時機上,由於反覆爭論,也錯過了大橋發揮功能效益的最有利時機。

應當說,澳門特區在港珠澳大橋三方利益中,是並不佔優的。除了是能溝通與香港的關係之外,並未使澳門與珠江口東岸尤其是深圳直接來往。另外,在大橋的名稱方面,也向珠海作出了謙讓,讓珠海排在澳門的前面。但澳門同樣承擔了相應的工程費用,及政府擔保額,譜寫了一曲先人後己、利益共享的高歌。

(發自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