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大戰將時勢造英雄造就郝龍斌?

就在因為蘇貞昌宣佈要參選台北市長,對國民黨籍的現任市長郝龍斌形成強大威脅,因而政壇上傳出藍軍將「棄郝保馬」,意圖將蘇貞昌鎖定在台北市,為馬英九掃除爭取連任「總統」絆腳石的傳言之際,馬英九前晚出席退役將官春節聯誼餐會,與郝龍斌十指緊扣,並針對「棄郝保馬」的流言澄清說:「拜托喔!我支持他都來不及了!」經此被「保」的傳言對象的親自澄清,相信所謂「棄郝保馬」的流言,應可當即消散無蹤了。

馬英九前晚的與郝龍斌「十指緊扣」的「肢體語言」,及「我支持他都來不及了」的實體語言,是在由既是前「行政院長」,又是深藍將領的精神領袖,更是郝龍斌的父親的郝柏村主持的退役將官春節聯誼餐會中作出,其涵意至少有兩點:其一、就是澄清所謂「棄郝保馬」的流言,希望台北市的泛藍選民不要輕易上當,相反更應凝聚鬥志,全力支持郝龍斌連任,力拒再次發生次被民進黨在「心臟」插上一刀的「教訓」;其二、是爭取深藍選民對自己的支持,讓已流失的基本選票重新回流。在後者,當即得到回報,郝柏村在致辭時便明確表態,力挺馬英九依法施政的作為,還很威嚴地要求台下老將們「無條件加以支持」,因為「支持馬總統,尊重馬主席,是我們唯一的任務」,只要國民黨團結一致,「就永遠不會被打敗」。

而馬英九也趁此機會,向老將們解釋取消將領春節慰問金問題,及未將「大中至正」牌匾掛回的緣由。馬英九還細數政府在經濟、兩岸關係及防疫上的努力,他強調「這個政府絕對不是沒有做事,這個政府絕對不是只作秀、不做事」。馬英九自認在施政上花了很多功夫,也許不見得每一件事情都做到讓大家滿意,但至少做到台灣真正是跟大陸走向和平;在國際上與美、日、歐盟取得互信;軍售沒有受到影響,卻不必花很多冤枉錢去從事支票簿的「外交」。看來,在這番充滿感情和責任心的解說之下,馬英九已取得了老將的諒解,在實踐「不信東風喚不回」上已邁出了重要一步。

就在國民黨接連輸掉幾場小型選舉,許多人都認為馬英九連任有危機之時,已有人指出,馬英九和國民黨固然是應當從中吸取教訓,以改進自己,但也不能完全將這些地方性小型選舉與「總統」選舉相比擬。因為這些地方性選舉,牽涉的形勢較為複雜,包括當地政治生態環境,地方勢力利益的糾纏,候選人的個人特質等因素。而深藍選民不出來投票,當然是有對馬英九不滿,要借無關大局的小型選舉來「教訓」一下馬英九。但到了關係大局的「總統」選舉時,情況就並不一樣,即使是對馬英九有多大意見,為了防止政權再落入到民進黨的手中,自己再受「二茬罪」,他們還是會「含淚」出來投票的。何況,「總統」選戰陣勢分明,不涉及到地方勢力利益,出現變數的機率也就會較少。尤其是在馬英九爭取到政治光譜最深藍的將領之後,必將會形成「月暈效應」,首先擴散發展到黃復興黨部及眷村「鐵票部隊」,然後再逐步擴展開去。因此,馬英九要藉退役將官春節聯誼餐會來「固票」、「拉票」,是聰明一著。

至於澄清「棄郝保馬」之說,這本身就是對前段時間的「棄馬保黨」之說的連消帶打式反制。其實,在「棄郝保馬」之說發殤後,已折射國民黨內已經意識到,不管馬英九如何如何,二零一二年仍然需要他來保住國民黨的執政權,根本不可能「陣前易將」。既此,就應是全力支持馬英九,進行「補台」而不是「拆台」。盡管「棄馬保黨」、「棄郝保馬」這兩個口號都不符合國民黨以至是台灣民眾的利益,但從「棄馬」到「保馬」的轉變,證明了國民黨仍然頭腦清醒。

然而,「保馬」未必要「棄郝」,必須相信郝龍斌擁有能夠打敗蘇貞昌的能力,更應當相信馬英九具有能夠戰勝蘇貞昌的實力。實際上,盡管蘇貞昌來勢洶洶,但郝龍斌能夠戰勝蘇貞昌的有利條件很多。其一是台北市基本盤仍是藍綠六四分,「空降」的蘇貞昌並未佔得「便宜」。其二是台北市的選民自主性甚高,會懂得趨利避害,在經過一九九四年「趙黃相爭,阿扁得利」的教訓之後,後來即使是有「天王」級的宋楚瑜出來「相爭」,也會自動棄保,不讓民進黨的侯選人得利。何況,眾人都看穿了蘇貞昌「志在二零一二」,何必將選票投給「不在乎是否當選」的候選人?其三是經過幾次輸選教訓後,馬英九正努力改善自己的施政和作風,民意支持度已在上揚。相信在「ECFA」簽署後,台灣的經濟會進一步向好,其民意支持度還會繼續攀升。其四是郝龍斌的三年多任期並非一無是處,推動路平專案、平民熱線一九九九,台北市東西區軸線翻轉等政策,及南港展覽館走上軌道、爭取殘障奧運和花博展等,均有不錯成果。何況,他在「環保署長」任內的施政魄力內閣閣員中是排第一位。即使是貓纜和捷運文湖線問題,人們都知道責任並不在於他任內,即使如此,貓纜復駛後將比日月潭纜車要好,而文湖線沿線居民的反應也很滿意,反而不滿意的均非沿線居民。

其實,有一些對郝龍斌本人生涯前途更有利的因素,那就是年底「五都」之戰,由於蘇貞昌宣戰台北市,就將使藍綠兩黨原先的決戰點--新北市,轉移到台北市,亦即兩黨是否能實現「坐二望三」,關鍵點是在於台北市。在兩個「電火球」相碰之下,必會戰況激烈,成為全台焦點,無形中將郝龍斌的政治戰略價值提高。由於郝龍斌性格剛硬,曾將陳水扁命名的凱達格蘭大道改名為「反貪腐廣場」,已獲得泛藍民眾高度贊許;也由於郝龍斌已率先為「ECFA」向蘇貞昌叫陣,更獲盼望臺海和平及臺灣經濟復蘇的臺北市民普遍認同。倘他能勝利保衛台北市,就將是國民黨的大功臣,勢必人氣急升,成為泛藍民眾的「新天王」。到二零一六年,說不好人們自然會將強硬的他,視為與施政較為細膩的朱立倫互補的最佳人選,而形式「朱郝配」。而在此時,正是民進黨嚴重青黃不接之際,即使是人氣最旺的蘇貞昌,屆時已經七十歲,哪能與五十多歲的朱立倫、郝龍斌相拼?因此,台北市長選舉的「郝蘇大戰」,或許將會造就郝龍斌,這可能是連蘇貞昌也未曾預料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