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將助推中國樓市回歸理性

【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 “十二五”開局之年,中國迎來保障性住房建設“井噴”之勢,而這股熱潮將給持續瘋狂的房地產市場打一支“鎮靜劑”,助推中國樓市回歸理性。

回顧2010年,從“國十一條”的確定基調,到“新國十條”的重拳出擊,再到“新國五條”的持續深化,調控成為市場主旋律,然而房價仍然高企。

如何破解難題?專家認為,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大供給將成為重要突破口,可以有效遏制當前房價持續上漲的趨勢。

國家資訊中心10日發佈的報告認為,一切市場的根本問題不外乎供給與需求的平衡問題,房地產市場也不例外。要想有效抑制過快增長的房價,必須積極增加有效住房供給,重點保證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限價商品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廉租住房的供給。

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11年工作時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強化政府責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加快棚戶區和農村危房改造,大力發展公共租賃住房,逐步形成符合國情的保障性住房體系和商品房體系。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日前宣佈,今年全國保障房將建1000萬套,相比2010年的590萬套,增長70%,保障房建設規模創歷年之最。

為確保土地供應,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7日重申,“十二五”期間,國土資源部將確保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和自住性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不低於住房建設用地供應總量的70%;財政部日前也表示,2011年將大幅度增加財政資金投入,落實好各項財稅扶持政策,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

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張漢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大力發展保障性住房,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正在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他認為,前幾年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可謂“跛腳”前行,市場化過度發達,而政府卻沒有完成承擔的責任,保障房建設總是“缺斤少兩”。市場化與住房保障制度“兩條腿”一起走路才是正道,企業負責市場化住房,政府負責低收入、中層收入的保障性住房和租賃房,政府儘量少幹預市場。

中國在1998年啟動房改時就明確指出,在取消福利分房制度的同時,還要建立相應的住房供應體系,就是按不同收入標準分別由市場化方式、政府補貼的方式和政府保障的方式分別解決住房問題。

近幾年房價快速增長,中央也屢次提出加快保障房的建設,但實際進展卻非常緩慢。據國家資訊中心的報告顯示,從過去幾年情況看,全國保障性住房投資任務完成率通常只有1/3,經濟適用房開工面積僅佔商品房的5%,而保障性住房面積僅佔商品房的16%。

張漢亞表示,之所以地方政府對建設保障性住房缺乏積極性,是因為建設保障房需要地方政府既出錢又出地,這與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發生直接衝突。此外,保障房的大量入市必將衝擊當地商品房市場,而這也損害了地方政府的利益。

“加快保障房建設,中央的決心是有的,關鍵取決於地方政府的執行。”張漢亞認為。

國家資訊中心的報告也指出,住房制度比較成功的國家經驗證明,只有將保障性住房建設和商品房建設發展並重的二元結構,才能保證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配合中央的要求,各地也紛紛亮出2011年加快保障房建設的計劃與措施。上海計劃建設和籌措保障性住房1500萬平方米,包括經適房500萬平方米,動遷安居房800萬平方米和公租房200萬平方米;陜西將新建廉租房5.54萬套、公共租賃住房14.1萬套、棚戶區高在14萬套、農村危房改造7萬戶。

如何保障這些規劃能夠按時按量的實施,專家建議儘快將保障房建設納入對各級政府績效考核的硬性指標之中,並加快房地產法制建設,全面推進相關行政執法和司法配套建設。

住建部部長薑偉新日前表示,2011年住建部將繼續堅定不移地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並適時會同監察部對省、市人民政府穩定房價工作進行考核。對政策落實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將進行約談直至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