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如何紀念辛亥革命100年?

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祭。中國大陸政協黨派「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革)」中央和部分政協委員建議兩岸共同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提案尚未出臺,就已「未提現熱」,受到各方囑目,在海峽對岸的中華民國也引起共鳴。在去年的政協會議期間,民革中央還就如何隆重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進行大會發言,提出兩岸共同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具體建議。如果此事要備案列為國家慶典來操辦的話,可能還要向政協和人大提交正式提案。現在就預言國共兩黨能就這個計劃達成所有共識,共同舉辦辛亥革命百年大典,似乎言之過早。不過提案「未提先熱」,倒是讓人覺得中國官方對紀念辛亥革命突然有了熱情,也有了靈感。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轉折點最重要的大事件之一。辛亥革命百年祭,應是中國人的一件大事,兩岸舉辦紀念活動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1949年以後,兩岸分為兩個政治實體,事實上形成「一國兩實體」的分治格局。但辛亥革命締造的共和,卻由於中華民國的存在而得以延續,而兩岸政府雖於歷史闡釋有差別,但對辛亥革命皆有認同。在臺灣,由於中華民國的法統基礎就是由這一歷史事件所奠定的,因此慶典常常隆重。

在中國大陸,過去紀念辛亥革命,並無真正的慶典,往往只是由民革或官方學術界出面舉辦一個茶話會或研討會,或者是由官方《人民日報》發表一篇篡改歷史的「社論」,把紀念辛亥革命當做統戰文宣工具,把孫中山說成是中國共產黨的同路人,而避諱談到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創立「中華民國」這樣的歷史事實 。當然,如果明年由國共兩党籌辦紀念活動,邀請臺灣黨派代表參加,兩岸共同紀念辛亥革命百年,應該說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但是,兩岸如何共同紀念辛亥革命?僅僅是為了紀念而紀念嗎,還是同時也要從認識歷史的深度去思考未來?這些都是辛亥革命百年祭到來之時,兩岸政治家、歷史學家以及政府文史典章機構應該思考的問題。但是,紀念辛亥革命必然要牽涉到共和國的身份和來源,牽涉到1911年以後國家新紀元及法統的起源,牽涉到中華民國所延續的辛亥革命歷史身份及國家法統,還牽涉到兩岸關係,兩岸政治實體如何展開政治對話,如何在共同的歷史事件認識中以及國家對此制訂紀念禮儀方面達成共識。由於這些問題的敏感,中國大陸雖然願意籍由中共中央或民革中央出面邀請臺灣國民黨和其他黨派到北京或武昌來共同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但對於這個好消息,人們多少還是抱有疑慮,擔心北京還會像過去那樣,在歷史問題上抱著國共之間的「內戰」心態,繼續按「統戰」思維來舉辦紀念活動。

記者注意到,臺灣媒體在報道大陸的倡議時,使用了「與中華民國慶祝建國100周年互別苗頭」這樣的詞句。這當然說明了海峽對岸的疑慮。如果北京紀念辛亥革命,是為了與中華民國「互別苗頭」,那紀念辛亥革命就沒有意義,更談不上兩岸對辛亥革命有歷史共識。

據新華網報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秘書長何秉孟表示,將就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形成提案,主要內容包括:由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聯合舉辦辛亥革命百周年紀念活動,先提交去年國共兩黨合辦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進行討論以達成共識,紀念活動的籌辦機構應由兩党有關人士牽頭並吸收兩岸各界人士組成。此外,還希望兩岸及港澳史學團體合作舉辦相關大型學術研討會。

人們注意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秘書長何秉孟的說法中,明確提到國共兩党「聯合舉辦」,這意味著中共決策層應該對此已有默契。如果按照何秉孟所說的計劃,能夠形成提案,然後由兩党有關人士牽頭組成籌辦機構,提前做準備,應該說計劃很漂亮,也很鼓舞人心。記得1989年法國大革命兩百年大典的籌備,就提前好幾年;因此,中國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提前一年籌備,應該不會太早,甚至時間上可能短了一點。因為相關的學術活動要具備較高的水準,需有充分的準備。

據瞭解,組辦者打算在北京和辛亥革命重要發生地舉辦紀念大會、拜謁革命聖地,同時舉辦論壇、學術研討會,以及辛亥革命文物展和書畫展,還將邀請臺灣有關政黨、團體及知名人士、學者,以及海外華人華僑代表人士以及辛亥革命參加者後裔共同參與活動。按照這個設想,紀念活動的規模應該是不錯的。

臺灣方面,新党主席郁慕明已率先作出回應。他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如果大陸方面邀請新党參加紀念活動,他非常樂於率團出席。郁慕明指出,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使中國廢除封建制度走向共和,是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的開始。兩岸共同紀念辛亥革命百年是用實際行動告訴世人, 「兩岸原本就是一家人」。

臺灣輔英科技大學教授、國民黨人士蘇嘉宏也認為,對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定位,兩岸具有高度共識。在歷史的長河中,孫中山先生的精神、人格和歷史功績,既是兩岸關係的起點,也是未來發展的一種指針。原親民黨籍的民意代表沈智慧表示,非常贊同兩岸共同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想法,建議通過國共兩黨溝通平臺和兩岸兩會的渠道,就紀念活動的形式與內容進行溝通,形成共識,並共同發動兩岸民間力量,緬懷歷史、認識歷史。

如果按照以上人士的構想,能夠借助國共兩黨交流平臺,籍辛亥革命百年祭的機會,推動兩岸對歷史的共識,將會比迄今兩岸的任何政治爭吵都有意義。辛亥革命也許可以視為一個歷史課題,兩岸學人可以平心靜氣地坐下來討論;但革命所建立的共和制度尚未完善(尤其在大陸方面),因此辛亥革命在很多方面還是一個現實課題,仍然在主導著中國歷史的未來。在這個意義上,辛亥革命尚未完成。

86年前,孫中山先生在他留下的遺囑裏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辛亥革命即將100年,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中,一百年不是短,而是長,如果我們想到兩岸分治已經六十年的話,這個史期也就顯得更加漫長了。如果兩岸有一天展開政治架構對談,辛亥革命這段歷史仍然繞不過去。因為將來要談論兩岸統一,那末,統一的基礎是什麼?這個基礎仍然是辛亥革命,也就是辛亥革命奠定的民族前途,亦即它所締造的共和制度的普世價值。因此,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應該給兩岸人民一個新的希望和契機:共同完成共和制度的第二次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