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五年規劃與社會民生20年問題求解

■ “十五”計劃明確提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預期目標,2002年10月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指出,本世紀頭二十年,我們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 “十一五”是社會事業和民生問題得到高度重視並大力推進的五年,2007年11月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民生“五有”目標的提出,意味著黨和政府工作的重點開始逐漸轉移到民生領域。據參與“十二五”規劃起草的專家透露,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將是今後5年中國進一步調整發展的主要思路之一。據悉,“十二五”國家將制定公共服務均等化重大專項,目前國家發改委已開展《“十二五”時期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思路研究》。

三個五年規劃與社會民生20年問題求解

發展和改善社會民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落腳點,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十五”時期,我國提出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新戰略,“十一五”時期提出“五有”新目標,“十二五”時期乃至未來10年,我國將進入以社會建設為中心的時代,公共服務均等化成為公眾最熱切的期待。

“十五”起航: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正式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方針,雖然從“六五”開始國家把社會發展納入中長期發展戰略中來規劃,國家計劃也正式改名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但社會事業和民生問題受到重視仍經歷了一個過程。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後期,我國大力推進國企改革,下崗人員大量出現,社會貧富差距逐步擴大,社會民生問題開始凸顯。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十五”計劃明確提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預期目標,2002年10月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指出,本世紀頭二十年,我們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2003年“非典”危機充分暴露出我國經濟社會“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矛盾。2003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其中之一就是強調要堅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明確提出深化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制改革,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等。

“十五”時期政府對社會民生的關注重點放在了就業和社會保障方面。1998年至2003年,國有企業累計下崗2818萬人。面對龐大的下崗失業人員隊伍,中央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包括2002年9月《關於進一步做好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的通知》;2005年《關於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通知》及《關於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等,相關稅收優惠政策一直延續至今年末。在社保方面,2001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遼寧省開展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工作,2004年又將試點範圍擴大到吉林、黑龍江兩省。在試點的基礎上,2005年12月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隨後各地紛紛啟動試點。同時,這一期間基本完成了國企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我國初步形成以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

在教育事業方面,2001年7月出臺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推出一系列教育改革發展措施,要求依法不斷增加教育經費,到2005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達到4%;全面落實以“獎、貸、助、補、減”為主要內容的資助家庭困難學生的政策與制度。這一時期比較大的突破是在農村義務教育方面,2003年國務院作出了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出臺了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的重大決策。2005年底,國務院又決定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把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所需經費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

在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方面,針對2003年發生的非典疫情,中央提出用3年時間建立和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和疾病監測信息系統的目標。到2005年底,全國已有66%的鄉鎮衛生院和93.21%的縣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100%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現了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此前,2002年10月中央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要求加快農村衛生事業發展。從2003年開始,我國啟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這是一個重大突破。截至2005年底,全國已有1.77億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參合率達75.8%。

“十五”期間,政府還沒有建立“保障性住房”體系的概念,這一時期這一領域的主要任務仍是繼續深化上世紀90年代後期啟動的住房貨幣化改革。由於過度市場化,這一時期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了投機炒作等不良苗頭,為此,2003年國務院發佈了《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要求採取有效措施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發展,但此後房價仍開始快速上漲,百姓住房難問題越來越突出,2005年3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於切實穩定住房價格的通知》,就穩定房價提出八條意見(“國八條”)。這個通知可以說是延續至今的房地產市場調控的肇始。

“十一五”破冰:“五有”新目標寫進十七大報告

雖然“十五”時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正式提上日程,但社會事業發展仍然明顯滯後於經濟發展,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嚴重失衡,就業壓力沒有得到有效緩解,社會保障壓力不斷增大,住房難問題開始顯現。“十一五”是社會事業和民生問題得到高度重視並大力推進的五年,特別是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理念,十六屆五中全會關於“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和“十一五”《規劃綱要》中,都用一個篇幅對包括就業、社保、收入分配、公共衛生等在內的和諧社會建設內容作了詳細部署。2007年11月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民生“五有”目標提出,意味著黨和政府工作重點開始逐漸轉移到民生領域。

學有所教,十七大報告將其列為改善民生的第一目標,強調要“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2007年~2008年,全國城鄉都免除了義務教育的學雜費。從2008年開始,中央啟動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制定工作。歷時兩年,今年7月召開的新世紀首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後,《綱要》正式公佈。

勞有所得,十七大報告就擴大就業首次明確提出,要“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這意味著鼓勵支持創業將被擺到就業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上。2006年11月,勞動保障部發佈《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培訓,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重點任務。2007年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勞動新法”集中出臺;2008年1月1日起實施的《就業促進法》將促進就業列為政府的基本職責,為勞動者就業提供了法制保障。

病有所醫,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20年建立一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制度的目標。2003年啟動的新農合到2008年全國基本實現全覆蓋;2007年7月國家又啟動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2009年4月,中央出臺《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及《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目前醫改已全面推開。

老有所養,十七大報告指出,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2007年,我國城鎮企業職工以“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為模式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框架基本確立。2007年8月,《國務院關於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正式下發,目前為全體農民基本生活“兜底”的保障網已經形成。2008年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試點啟動;2009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啟動,將農村老人逐步納入國家的養老保障體系;2010年1月,《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暫行辦法》正式實施,消除了包括農民工在內的所有參保人員跨省轉移的制度障礙。

住有所居,是十七大報告針對低收入者住房困難問題提出的一個新任務。繼經濟適用住房之後,廉租房成為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設的重點。2007年我國安排49億元用於廉租房建設;2008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宣佈3年內將投資9000億元建設保障性住房。與此同時,各地相繼啟動了棚戶區改造、農村危舊房改造以及“兩限房”、公共租賃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今年以來,中央有關部委相繼下發了《關於推進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快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的指導意見》、《中央補助城市棚戶區改造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文件,加快住房保障體系建設。

“十二五”及未來十年: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攻堅

“十一五”是我國社會事業和民生問題全面推進和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但總體來看,目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尚不能滿足社會需要,還存在不平衡現象。看病難、看病貴,上學難、上學貴,住房難、住房貴,農村義務教育發展滯後,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城鄉發展差距和收入差距仍在拉大,這些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大都同基本公共服務不足、缺失和失衡有關。因此,“十二五”乃至未來十年,亟須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