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持續進修發展計畫還需提升“門檻”

劉紹滿

政府今年計畫動用五億公帑推行“持續進修發展計畫”,其實政府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筆者則認為政府初步所定的市民入門申請資格的“門檻”過於低,造成會一些有心人士會“不要白不要”的容易情度,以及社會上可能了會衍生出一些新開的所謂培訓機構,都沖著這筆可觀的公帑“發白日夢”,同時,亦會可能使得有需要人的難以申請的現象。特區政府相關負責部門還需要就此項計畫認真諮詢社會各界的意見,不能只聽取片面或個人的見解,公帑是全體市民共同的財產,更不可出現過度濫用或浪費的不良現象。

特區政府現時的財政收益豐裕,適當動用一部分的公帑用作支助全民教育,讓廣大市民享受經濟成果,相信這是一筆很好的及值得投資的構思。相信有很多市民都會認同這次特區政府這樣的做法,若實施得好,一方面可以提升市民的質素,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政府動用公帑的支持力度。為使居民貫徹持續教育的理念,這次特區政府的推出“持續進修發展計畫”的目的是為了居民多元的學習機會,讓居民有充分的自主及選擇權。

本澳現今社會發展得越來越紅火,但整體市民的受教育質素還待提升,才能真正跟得上社會進步的步伐,市民繼續進修是有必要之舉,同時,政府動資支持市民再教育再學習亦是明智之舉。五億元的公帑數字並非是一個少的數目數位,要將這一筆公帑分配或支用得好,還需要一套完善的機制或措施,不能出現有人用不完及有人沒法用的不良情況,應做到避免濫用與能讓居民真正受惠的情況。另一方面,從特區政府是次初步公佈的申請“門檻”上,筆者認為特區政府負責部門所定出來的“門檻”較為簡單,沒有來嚴謹性,很容易會造成有心人會造假,發一筆不易之“財”。

我們來看看政府日前所公佈的申請條件或監管方式。這次特區政府初步訂定,計畫將於今年七月一日至二○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進行,並適用在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年滿十五歲的澳門居民,境外合資格居民亦可透過簡易申請手續受惠,即可在該年內申請進修資助。政府將以五億作起動費用,為每個受惠居民開立個人進修帳戶作支付學費所用,凡報讀參加受資助的專案即可獲全額資助,首階段兩年半時間內,以每居民最高五千元為資助上限,但次數不限。居民可隨時通過聯網系統查閱帳戶情況及餘額。相關計畫初稿訂定,將為每名居民開立個人進修帳戶,居民可利用資助參與本地或境外認可機構舉辦的認證考試,包括大、中、小學學歷課程及形式多元的非學歷培訓等。另外,原有持續教育資助計畫將於今年六月三十日終止。

在監管方面,政府當局將構建系統的資助及監管制度,確保公帑合理、有效運用,包括評審課程大綱、學費金額、導師資格、導師費、收生人數等,亦負責評審機構的開課能力、行政配合、教學設施及教學設備等。當局還會對實地巡查獲得資助課程,以及建立監察系統、設立投訴機制及監管措施。

澳門的教育機構、高等院校、具備條件開辦課程的社團,以及具教育及培訓性質的實體都可參加有關計劃,但需預先就課程提出申請,經審批並獲確認的課程才可被納入資助範圍。個人報讀境外課程則須為當地認可的教育或專業機構開辦,且事先向教育行政當局申請,以及提交進修的課程大綱,經當局評審獲確認才可獲得資助。

對於政府這次計畫初步的監管方案來看,看起還算是很完善的,但是一些事情說起來往往是很容易,但是執行做起就是相關難的事情。這次推出的計畫並非如“現金分享計畫”與“醫療券”好操作,問題就是見到日後的成效,錢用了,沒有成效,就等於浪費公帑,也不是完成任務就算了。筆者亦在此提一提的是,政府推行兩年來的醫療券方面,不正是出現很多負面的新聞,同時,對於有需要的人來講就是“少左點”,對於沒需要的人來講“沒咩用”。動用這麼大的一筆公帑用作公共教育還是第一次,而且還訂出較為寬鬆的條件,不可避免出現有貪心人士或假學機構存在“不要白不要”的現象。正所謂“道高一呎,魔高一丈”,現今社會造假的現象太多,政府執行部門應繼續諮詢完善做好相關的防範措施,同時,當局還需向有經驗的地區“取經”,例如向香港、台灣、內地等借鑑經驗,確保公帑不致被濫用或詐騙。

對於特區政府推出的是次“持續進修發展計畫”,就會有人擔心政府是為某些培訓機構或學術機構進一次量身定做的“財政補貼之源”,出現利益輸送,官商勾結等不良施政的花邊新聞。例如,政府推出的巴士津貼,社會多多少少就有人聲稱這也是一種利益輸送。為堵絕這種不良風氣,特區政府不能不再次使用“陽光政府”的招數,做好“預防”的工作。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在推行此項計畫時除要做好相關的完善措施外,還需鼓勵更多的市民參加其中,使得更多的有需要的市民得到受惠。其實政府推出的此項計畫,亦是有助於居民可以穩固工作,增加再就業的最好的時機,雖然本澳現時的失業率還不夠百分之三,還屬於較為低的水準,但是面對社會不斷進步的嚴峻形勢,市民應有思危的意識,自身的條件不提高,一失業就找政府或參與遊行,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問題。市民應相信,機會是為有準備的人而準備的。同時,市民有機會不用自己的血汗錢來進修,這是一件“何樂不為”的好事。

五千元對現金社會的金錢經濟來講,雖然不算很多,但是對一般收入的市民來講用來參加一般性的技術或學業培訓再進修方面,還是可以應付得到或夠用的。可是,還存在一個問題,有市民都會擔心一些學術培訓機制見到政府推出此項計畫後,就會以通脹或經濟環境不境為由,坐地起價,大大提升培訓的費用,遠遠超過這一筆五千元的津貼補助數目,而使得這筆公帑用了,亦等於沒用,沒得到相應其中的效果。因此,特區政府部門在本澳推行此項計畫之前或之後,還需做好培訓機構的培訓費用的監管工作,這也需要多個政府部門共同要做的工作。

筆者亦相信是次特區政府推出的計畫是會受到多數市民的認同及支持的,我們都知道現代的經濟發展是一「全球化」的經濟模式。此類經濟模式建立在互相依賴,互相影響,但又互相競爭的關係上。本澳的經濟發展無可避免地亦在此「全球化」 的大趨勢下進行,是有需要加強自身的競爭能力的,就必需提升市民的質素, 也正常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與再教育,再接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市民進步,社會就會不斷進步。我們中國古語就有雲:「活到老,學到老」,日本亦很早就有稱為「修業一生」之觀念,傳統回教的教義亦素有「一生教育自己使自己完善」的覲念。特區政府推出的是次計畫也正是這種概念及動機,但還需完善申請及監管機制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