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規劃與兩岸經貿合作前景

2011至2015年,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期。受國際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深化發展以及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的影響,“十二五”規劃期間,兩岸經貿合作的大環境空前利好,大陸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為兩岸經濟合作提供廣闊的成長空間。可以預期,“十二五”規劃期兩岸經濟合作領域將大為拓展,合作層次大為提升合作模式動口深化。

“十二五”時期兩岸經貿合作大環境利好

正如《中共中央關於制定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中所分析的那樣,從國際環境來看,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出現新變化,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曾長速度減緩,全球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准等的競爭更加激烈,氣候變化以及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等全球陸問題更加突出,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值此背景下,過度依賴外部市場的經濟發展模式遭遇困境,迫使各經濟體轉向拓展內需市場以提升抗危機能力,同時謀求參與區域合作以分享“貿易創造”、“投資創造”所引致的市場擴大效應。就東亞地區而言,區域合作步伐的加快是在1998年後,受亞洲金融危機的促動,東亞經濟體認識到加強區域合作共禦風險的重要性。目前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10+1”)業已建成,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也開始步人陝車道。凡此種種,對于高外向度、內需市場狹小而又遊離於區域合作板塊之外的台灣經濟而言,都意味著壓力和挑戰,同時也使台灣當局動口體認到與大陸實現更緊密經貿合作,借重大陸市場拉動經濟成長的重要性。

從兩岸關系來看,2008年台灣“大選”實現第二次政黨輪替以來,在 “九二共識”基礎上,和平發展成為兩岸關系主旋律,兩岸兩會恢復協商;並先後舉行五次會談,簽署了十四項協議、達成-項共識。兩會協商碩果累累,不僅為兩岸經濟交流營造了基礎環境,而且為兩岸寬領域、多層次、全方位交流積累了互信。特別是兩岸經貿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署,作為兩岸經濟合作的里程碑,為兩岸經濟合作的深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兩岸經貿合作沿著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的方向邁進。

綜上,無論是來自國際、區域格局演變的外部推力,還是來自兩岸關系新局的內在引力,都對“十二五”規劃期的兩岸經貿合作產生積極而深刻的影響。“十二五”時期兩岸經濟合作空間廣闊

“十二五”規劃的主導思想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乎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而其著力點則在於擴大內需、推動農業現代化、提高產業結構競爭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轉變、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強社會事業建設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動文化大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施互利共贏開放策略等方面。由《建議》描繪的“十二五”建設藍圖可以看出,未來的五年是大陸經濟轉型發展關鍵期,低碳經濟、服務經濟、民生經濟、現代農業經濟、現代製造業經濟、創意經濟將獲得大發展,從而為兩岸產業合作提供新機遇。

首先,“十二五”力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其著力點在於擴大內需長效機制;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而這些方面涉及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改造提升製造業,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積極發展旅遊業;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和提升軟件產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推進物聯網研發應用;發展海洋經濟等。而台灣經濟在中小企業發展、農業科技創新和種苗培育、現代服務業發展、產業信息化、循環經濟、海洋經濟諸方面都具有發展優勢和豐富的經驗,通過兩岸在這些領域的對接合作,不但為台商資本提供投資機會,為台灣經濟提供內需市場支撐,而且可以為大防吋憐型提供資本支持和技術支持以及經驗借鑒,促進兩岸雙贏。

其次,“十二五”規劃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倡導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壯大創新人才隊伍,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力口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上述發展取向為兩岸科技研發力量整合提供了空間和動力。一般認為,在科技研發能力和水乎方面,大陸長於基礎研究,台灣長於應用研究,大陸在科技成果產業化環節比較薄弱,企業在區域創新方面的主體地位尚待確立,而台灣則在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方面具有優勢,而且技職教育發達利於“技術儲蓄”,勞動者素質較高,企業產業技術創新活躍。兩岸如能實現科技研發領域的合作,則能夠通過優勢互補與人才交流,提升整合研發能力,提升兩岸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階,爭取在全球創業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

過去兩岸科技以及教育培訓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嚴重滯後於投資、貿易及產業合作,主要是囿於兩岸關系大環境的影響,台灣當局擔心所謂的“經濟安全”。而今兩岸先後簽署了“兩岸標准計量檢驗認証合作協議”、ECFA及知識產權保護協定,將有利於促進兩岸科技交流。日前于福州舉辦的第七屆兩岸信息產業技術標准論壇圍繞寬帶無線移動通信技術-TD\三網融合、平板顯示技術、半導體照明、鋰離子電池、太陽能光伏、汽車電子、泛在網/物聯網及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移動存儲等個專業技術領域,探討推進兩岸信息產業標准合作,其所達成的30項共識,說明兩岸在科技交流、產業標准制定方面存在廣闊合作空間和市場需求。而“十二五”規劃實施的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旨在推動經濟發展從資源、資本、勞動等要素驅動轉向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兩岸可以整合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優勢,共同研發技術,制定規格標准,合作開發生產攜手提高兩岸產業競爭力。

第三,“十二五”規劃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武的重要著力點,主張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是“十二五”規劃期大陸經濟發展的重心所在。其關鍵在於加快低碳、環保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廣先進節能技術和產品,加快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好,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等。而此領域,兩岸產業的合作空間廣闊。如大陸擁有豐富能源和材料資源,台灣具有基礎研究實力和高素質人力,可結合大陸優勢開發相關技術和市場;在節能環保和新能源汽車領域方面,台灣具備環保技術優勢,搭配大陸產能資源,可提高質量並降低生產成本;台灣具新能源汽車零組件技術實力,並已建立自主品牌,可以營銷大陸內需市場。

此外,為落實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二五”規劃致力於發展民生經濟,包括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發展醫療健保、照護產業,針對社會老齡化趨勢,發展老齡服務產業等,這些方面台灣也頗具優勢和經驗,大陸市場需求空間巨大,因而具備兩岸合作的基礎和誘因。

第四,“十二五”規劃倡導完善城市化佈局和區域協調發展,主張“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完善城市化佈局和形態”,“遵循城市發展客觀規律,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上述思想的貫徹將凸顯城市群對於“十二五”建設的推動作用,並且隨著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落實,諸如海西、成渝經濟區、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等重點區域受惠政策支持有望快速崛起,形成區域特色經濟繁榮發展的局面,從而為台商資本提供層次更為豐富的區域市場空間。

《建議》明確指出“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在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試作用”,未來五年,海西將作為兩岸次區域合作示範區得到先行發展的機會,推進現代製造業、農業、海鮮產業、港口物流、金融服務業、城市圈域經濟方面與海峽東岸的對接,並且在兩岸經貿法規對接方面先行先試。可以預期, “十二五”時期,海西將成為兩岸經濟合作發展的重點區域。

“十二五”規劃開啟西岸經濟合作發展新階段

“十二五”規劃不但客觀上為兩岸產業和科技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且主觀上也把兩岸經濟合作納入其中。《建議》強調要“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主題”,“鞏固兩岸關系發展基礎,推進兩岸交往機制化進程,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深化兩岸經濟合作,落實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促進雙向投資,加強新興產業、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合作”、“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在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試作用”,表明中共中央把貫徹落實ECFA框架協議、推進兩岸經濟深化合作、支持海西對台合作先行先試作為“十二五”規劃的施政重點。於此,台灣產官學研各界反響強烈,普遍認為“十二五”蘊含的巨大機遇,將為進-步加強兩岸經濟合作、促進台灣經濟發展及臺胞在大陸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和廣闊空間。島內熱議“十二五”,並積極研擬參與“十二五”建設。

和平穩定的利好環境、廣闊的作為空間和合作雙贏的共同期許、ECFA的制度,陸保障--可以預期,“十二五”規劃將開啟兩岸經濟合作的新階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深化發展。

1.“十二五”規劃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