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臺灣政局十大事件

劉世洋

《臺灣週刊》編輯部評選出2010年臺灣政局十大事件,具體如下:

一、國民兩黨激戰五都選舉,牽動藍綠版圖變化與“大選”佈局

11月27日,經過數月激烈廝殺,被視為 2012年“大選”前哨戰的五都選舉最終結果出爐。市長方面,國民黨候選人郝龍斌、朱立倫、胡志強分別拿下臺北市、新北市、大台中市,民進黨候選人陳菊、賴清德在大高雄市、大台南市勝出;但在總得票上,國民黨以337萬票、44.54%的得票率,落後於民進黨的377萬票、49.87%的得票率。市議員方面,國民兩黨各拿下130席,但在得票率上國民黨以 38.63%領先民進黨的35.34%。裏長方面,國民黨當選1195席,民進党僅220席,無黨籍 2341席。本次選舉雖並未改變島內政局“藍大綠小”格局,但“綠攻藍守”、“國降民升”、“藍松綠固”態勢依然明顯。國民黨勉強度過期中考,馬英九基本獲得代表藍營爭取2012 年連任的入場券,但由於總得票被民進黨反超,連任形勢面臨嚴峻挑戰。民進党主席蔡英文地位更加鞏固,但黨內圍繞2012年“大選”提名的鬥爭更加激烈,民進黨未來發展及路線調整仍將困難重重。

二、蔡英文連任党主席,民進黨進入“小英時期”

5月23日,民進黨第十三屆党主席選舉結果出爐,蔡英文以絕對優勢成功連任。此次選舉具有投票資格的黨員人數為14.9萬人,總投票率為58%,其中蔡英文獲78192票,得票率為90.29%;前臺北縣長尤清僅獲8406票,得票率為9.71%。蔡不僅成為民進黨有競爭者的歷屆党主席選舉中得票最高者,更是該黨史上首位順利連任的主席,標誌著民進黨己從“後扁時期”正式進入“小英時期”。這一方面展現了蔡在黨內的強大實力,進一步鞏固了其黨內權力地位,有利於加速黨內世代交替進程,為蔡與蘇貞昌爭奪2012年“大選”提名累積了資本;另一方面也有利於蔡在黨內繼續推行“小英路線”,帶動民進黨轉型。

三、ECFA引發藍綠激烈攻防,成為島內政爭另一主線

馬英九年初即將ECFA定為“今年上半年最重要的工作”,蔡英文也宣稱反ECFA是民進黨力拼五都選舉和2012年“大選”的兩個“最大的政治工程”之一,雙方就此展開長時間激烈攻防。以民進黨、台聯黨為首的綠營勢力不斷攻擊ECFA將引發“主權流失”、損害“四中群體”(中小企業、中下階層、中南部民眾、中產階級) ,先後提出4次“ECFA公投”案、發動“5•20”靜坐、“6•26”遊行等活動。但在馬當局不斷完善配套及下鄉說明等舉措的推動下,特別是4月25日“雙英辯論”落幕後,島內民眾對ECFA的瞭解越來越多,使島內對ECFA一度下降的支持度重新回升。ECFA於6月29日順利簽署後,民進党原擬將ECFA審議程序開闢為新戰場,但最終在強大民意壓力下,不得不以“模糊策略”放行。在隨後的五都選戰中,民進黨不但首度用心淡化統“獨”議題,還極力回避國民黨要求其在ECFA上的表態。ECFA的成功簽署,不僅使兩岸關係進入新階段,更為島內政局、經濟、社會等領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四、民進黨推動“十年政綱”,釋出“與大陸對話”等轉型訊息

蔡英文元旦發表《寫給2010年的民進党》一文,宣示將在2010年提出“十年政綱”,公佈民進黨未來十年的路線及對臺灣整體發展的規劃。該政綱初擬包括對外關係、“民主”、“人權”、區域、經濟、環境、農業、社福、教育、文化、族群、性別等12篇章,被視為民進黨“重返執政最重要的政策綱領”。儘管受“基 本教義派”牽制及五都選舉等因素影響,“十年政綱”有關兩岸政策部分遲遲無法確定,導致完整版本公佈時間一推再推,但島內輿論仍希望蔡能頂住“基本教義派”的反彈,積極調整兩岸政策,真心實意與大陸進行直接並實質的對話。在此前後,民進黨還不斷釋放路線調整訊息,相繼提出“不排除在不預設政治前提的情況下,與中國進行直接並實質的對話”,若重返執政“將延續前朝政策,不會橫柴入灶(蠻幹)”、五都選後將“成立智庫、強化兩岸政策論述、提升與大陸直接交往的能量”等主張,使民進黨兩岸政策走向成為各界持續關注的焦點。

五、馬當局規劃“黃金十年”願景,拼政績初顯成效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逐漸消退、馬當局各項政策逐漸顯現成效,各機構紛紛調高臺灣 GDP增長率預期,臺灣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佈的2010年全球競爭力排名中也由第23 名大幅升至第8名,顯示馬當局施政開始穀底攀升。在此背景下,馬英九於執政屆滿兩周年之際舉行中外記者會,發表題為“大步向前、開創黃金十年”的演說,正式提出“黃金十年”願景,具體包括“創新強國、文化興國、環 保救國、憲政固國、福利安國、和平護國”等內容。島內輿論認為,這一願景規劃了臺灣未來的重要施政方向,是馬當局推動臺灣“走向和平與繁榮,進而開創輝煌精彩的新世代”的重要一步,將深刻影響臺灣未來發展。該願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島內民眾對未來發展的信心,馬施政滿意度也首度超過不滿意度,回升至近期最高點。

六、年初兩次“立委”補選,推動“藍消綠長”態勢

1月9日,桃園縣、台中縣、台東縣3席“立委”補選結果出爐,民進党取得全勝戰績。民進黨“立委”總數上升至30席,跨過“立法院”總席次1/4的提案門檻,具備了提出“修憲”和罷免“總統”等重大議案的能力,在體制內破壞馬當局施政、幹擾兩岸關係的能量增大。2月27日,桃園縣、新竹縣、嘉義縣、花蓮 縣4席“立委”補選揭曉,民進党取得3席,國民黨僅在花蓮勝出,民進党的信心士氣進一步高漲。這兩次“立委”補選是國民兩黨進入 2010年以來的首次對決,被視為年底五都選舉的前哨戰。選舉結果使2009年“八八水災” 後逐漸形成的“藍消綠長”態勢進一步強化, 也對年底五都選舉及國民兩黨未來發展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七、楊秋興脫黨參選大高雄市長,“第三勢力”攪動政局

8月9日,民進黨內初選以18%的較大差距落敗的時任高雄縣長楊秋興,在經過逾 70天的“天人交戰”後,正式宣佈脫離民進黨以無黨籍身份參選年底大高雄市長,從而打破了民進黨提名人、時任高雄市長陳菊大幅領先篤定當選的局面。楊秋興在選戰中主打“中道路線”,親民党主席宋楚瑜等泛藍人士也公開為楊站臺,引發各界對楊、宋聯手籌組“第三勢力”、競逐2012年“大選”的猜測。楊秋興最後雖然落敗,但仍以41萬票領先於國民黨提名人黃昭順,其選後動向受到各界關注。此外,李登輝、施明德等要角也被視為籌組“第三勢力”的重要人物。但受限於島內政治生態及自身實力不足,“第三勢力”並未獲得足夠發展空間,對政壇影響有限。

八、陳水扁入獄服刑,“一邊一國”連線發揮影響

11月11日,台“最高法院”針對扁家弊案中的部分案件做出終審判決。“龍潭購地案”部分,判處陳水扁、吳淑珍有期徒刑各11 年、並科罰金各1.5億元(新臺幣,下同);陳敏熏人事案部分,判處陳水扁、吳淑珍有期徒刑各8年,並科罰金各500萬元。隨後,台“高等法院”裁定陳水扁、吳淑珍合併執行有期徒刑各17年半,並各科罰金1.54億元。12月2 日,陳水扁被移往桃園龜山臺北監獄服刑,成為首位因貪汙入獄的卸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但陳水扁並未因此淡出政壇,年底五都選舉中,陳水扁授意組成的“一邊一國”連線共提名41名市議員候選人,當選36席,遠遠超過台聯党的2席,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選後,陳水扁指示“一邊一國”連線朝派系化方向發展,並放話要與蔡英文“分進合擊”聯手進軍2012,使得該連線成為陳水扁繼續綁架民進黨、發揮政治影響力的重要工具。

九、“高院”驚爆法官集體貪汙弊案,加速台司法改革步伐

7月13日,特偵組懷疑前“立委”何智輝案審理過程中有收賄嫌疑,遂發動搜索“高院”法官蔡光治、陳榮和、李春地、板橋地檢署檢察官邱茂榮、居間行賄的“白手套”謝燕貞、黃賴瑞珍等6人,創下臺灣檢調部門歷來搜索“高院”規模最大、拘提人數最多的紀錄。對此,馬英九高調宣示肅貪決心,推動“全民司 法改革”,不僅要求落實“主動調查、明快處置、配合偵辦、對外說明”原則,還任命“中選會主委”賴浩敏與政大教授蘇永欽出任“司法院正副院長”,並在“法務部”下設擁有獨立調查權的“廉政署”,形成防貪“交叉火網”。司法改革是馬當局響應民意、緩解民怨的重要舉措,有助於爭取島內民眾支持,鞏固執政基 礎,其後續改革成效也將進一步影響到馬英九的連任形勢。

十、臺北花博會開幕,影響臺灣發展及五都選情

11月6日, “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 在臺北圓山公園區盛大開幕。臺北花博會占地91.8公頃,共展出3200萬株花卉,遍佈 1600個大類、3300個品種,充分體現了“彩花、流水、新視界”的主題。其中,大陸共有北京、上海、西安3個城市參展,展出紫斑牡丹、洪桐、崇明水仙等稀有原生種。截至2010年 12月31日,花博己吸引近290萬人次入園, 為臺北帶來巨大觀光商機。預計到2011年4 月25日花博閉幕,將吸引島內外800萬人次,創造168億元經濟效益、6.3萬個工作機會。花博還有利於增強臺灣的公民意識和文明素質,對臺灣社會發展具有多方面的積極影響。另需指出的是,臺北花博會在籌辦期間,曾因民進黨大肆炒作花價問題而爆發“花風暴”,對臺北市長郝龍斌的選情產生明顯衝擊。但隨著花博順利開幕和展出,郝團隊的組織能力及花博各項利多逐漸得到認同和肯 定,成為郝龍斌最後大勝蘇貞昌的重要原因之一。

(劉世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