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兩岸經貿關係回顧

2010年兩岸經濟關系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加快向縱深推進。兩岸正式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標志著兩岸經濟關系制度化與機制化實現重大突破。同時,兩岸在貿易與投資、金融合作與開放、民間經濟交流與合作等領域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促進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局面不斷鞏固與發展。2011年,在ECPA早收清單全面實施、陸客赴台“自由行”及大陸“十二五”經濟建設啟動等積極因素影響下,兩岸經濟關系將進入穩定發展軌道,但也將面臨一些不確定因素的挑戰。

一、兩岸正式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推動兩岸經濟關系制度化與機制化邁上新台階

自2008年底胡總書記在“六點意見”中提出兩岸可簽署“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以來,兩岸正式啟動商簽ECFA的進程,並在2009年進行多次接觸和協商。年初胡總書記和溫總理先後表示將對台“讓利”後,兩岸商簽ECFA的步伐不斷加快。兩岸經貿主管部門公佈ECFA的研究報告,並先後舉行多次會談,最終確立ECFA文本的基本內容。

6月29日,兩岸兩會在重慶舉行的第5次“陳江會”上正式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8月17日,該協議在台灣“立法院”通過並於9月12日正式生效。ECFA主要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原產地規則、早期收獲計劃等內容,是兼顧兩岸特色、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全面深入發展的制度安排。在率先公佈的早收清單中,大陸充分照顧到島內中小企業、中下階層、中南部等“三中”群體利益,不僅未將島內弱勢產業列入清單目錄,還在開放數量、金額等方面向台灣大幅度傾斜。其中大陸向台灣開放了539項產品,包括18項農產品,是台灣向大陸開放267項的兩倍多;2009年年進口金額達138.3億美元,遠多於台灣向大陸開放的約28.5億美元。此外,大陸還向台灣開放了銀行、保險等11項服務業,超過台灣向大陸開放的9項。為加快落實服務貿易的早收計劃,10月28日大陸向台灣率先開放會計服務等5項服務業;台灣也自11月1日起對大陸開放經紀商服務等5項服務業,早收清單中其他項目則於2011年1月1日起全面實施。

ECFA的簽署,是兩岸關系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不僅為台灣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帶來新的機遇,開創新的契機,而且對兩岸經濟合作產生深遠影響,標志著兩岸經濟關系進入正常化、機制化、互利共贏的新階段。

二、兩岸貿易與投資大幅回升,雙向投資格局雛形顯現

(一)兩岸貿易迅速反彈,超過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水平。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2009年兩岸貿易出現嚴重衰退。2010年,隨著全球經濟回暖、兩岸各自經濟的複蘇,特別是大陸對台灣采購訂單的兌現,兩岸貿易呈現高速反彈的態勢。據商務部統計,1-11月兩岸貿易總額達1317.6億美元,同比增長39.7%;其中大陸對台灣出口為266.6億美元,同比上升47.1%;自台灣進口1051億美元,同比上升37.9%,預計全年兩岸貿易額超過1500億美元,將創歷史新高。與此同時,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度不斷升高。據台灣“經濟部”統計,1-11月,台灣對大陸出口達1049.3億美元,占其出口總值的41.8%,為歷年同期新高;自大陸進口340.5億美元,也創歷年同期新高。年內兩岸貿易的高速反彈,不僅意味著兩岸貿易已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也標志著兩岸經濟關系已邁上一個新台階,進入平穩發展的軌道。

(二)台商對大陸投資快速回升,並加快調整對大陸的投資佈局。近年宋,台商對大陸投資增長日趨緩慢,甚至在個別年份出現下滑,但2010年受兩岸簽署ECFA及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等因素的影響,台商對大陸投資的項目數和金額均出現罕見的大幅增長。據國台辦統計,1-11月大陸共批准台商投資項目2727個,同比上升21.9%,實際使用台資金額22.1億美元,同比上升37%。商務部統計顯示,截至2010年11月底,台商對大陸投資項目已達82788個,實際利用台資517.5億美元,占大陸吸引外資總額的5%。

同時,隨著大陸東部沿海地區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的上升,大陸台商不斷加快向內陸地區轉移的步伐。鴻海、廣達等島內IT企業紛紛落戶重慶與成都,使成渝逐漸成為繼東莞與昆山後台商在內陸地區的高科技產業製造中心。此外,年內台灣當局出臺的一系列擴大開放兩岸經貿往來政策,放寬對大陸多個行業投資,以及大陸擴大內需等政策實施,使台商對大陸投資的產業佈局呈現出新的特點。據台灣“投審會”統計,2010年對大陸投資主要有4大產業,包括電子零組件、LED等光電產業;石化中下游、汽車、水泥等傳統產業;通路產業以及金融服務業。特別是大陸二線城市建設的加快,促使台商對大陸房地產業的投資劇增,1-11月臺商對大陸房地產業的投資增加了近103倍。這些現象均顯示出年內大陸台商轉型升級進程在不斷加速,不僅在地域上“向北走、向西移”,還在產業上逐步由高科技製造業轉向金融等服務業,並日益融入到大陸內需市場中。

(三)陸資入島規模持續擴大,兩岸雙向投資格局初現。自2009年6月底台灣當局對大陸開放192項產業的投資以來,大陸對台灣投資從無到有,逐漸增長。盡管台灣當局對陸資的投資領域、金額、持股比例、審批程序等方面制定諸多限制性措施,年內大陸對台灣投資仍持續增多,推動兩岸雙向投資格局不斷發展。據國台辦統計,年內大陸企業赴台投資穩步增長,全年赴台投資47家,金額1.37億美元。截至年底,大陸企業赴台投資累計63家,金額1.41億美元。其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信息及通訊傳播、批發零售等為大陸對台灣投資的3大主要行業。陸資入島的增多,不僅對島內經濟增長、就業等產生積極影響,還有力促進了兩岸經濟關系正常化的進程。

三、兩岸民間經濟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帶動兩岸經濟關系深入發展

(一)兩岸民間經濟交流合作持續推進。2009年,為幫助台灣盡快擺脫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大陸多個省市區曾先後組織多個代表團赴台進行經貿交流。2010年前10個月,大陸繼續組織多個規模大、級別高的省市區代表團赴台。這些代表團不斷加大對台灣的采購,據台灣“外貿協會”統計,2010年大陸采購團對台采購金額達200億美元,超過2009年的180億美元,成為拉動兩岸貿易的又一重要動力。同時,這些代表團還與島內不少縣市、企業等簽署多項經濟合作協議,促進兩岸民間經濟交流合作深入發展。

(二)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取得重大進展。5月大陸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和台灣海峽兩岸觀光協會分別在臺北和北京設立辦事處,推動兩岸旅遊交流與合作邁入常態化與機制化的軌道。7月18日,大陸開放內蒙古等6省區居民赴台旅遊,使大陸31個省市區全部開放民眾赴台遊。在此背景下,大陸居民赴台旅遊人數呈現井噴武增長。據國台辦統計,全年大陸居民赴台149萬人次, 同比增長69.6%:其中大陸赴台旅遊116.78萬人次,同比增長92.6%,大陸已超越日本成為台灣第一大旅遊客源地。陸客赴台旅遊不僅加深了兩岸民眾的相互瞭解,還極大地刺激了島內飯店、餐飲、交通等旅遊關聯行業的發展,對年內台灣經濟呈現21年來最高增幅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據台灣“主計處”統計,2010年大陸遊客給台灣帶來約618億元新台幣的經濟效益,對台灣經濟增長貢獻了約0.2個百分點。

(三)台灣民眾赴大陸旅遊人數不斷增多。2011年台灣民眾赴大陸旅遊持續熱絡,特別是在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帶動下,1-11月臺灣民眾來大陸468萬人次,同比增長13.6%,全年有望突破50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島內民眾赴大陸旅遊的持續增多不僅促進了大陸旅遊市場的繁榮,還增進了台灣民眾對大陸的瞭解和認識。

四、兩岸金融邁入雙嚮往來與實質合作階段

(一)兩岸銀行業互設機構、基金投資取得重要進展。自本世紀初,台灣多家銀行就在大陸設立辦事處,但由於政策限制始終未能從事實質性經營業務。隨著年內兩岸金融監督管理合作諒解備忘錄(MOU)生效及ECFA的簽署,兩岸金融合作邁入全新的階段。大陸銀監會先後批准6家台資銀行在大陸設立分行,其中5家分行已開業。台灣“金管會”也批准大陸3家銀行赴台設立辦事處。同時,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還先後與多家台資銀行簽署MOU,為兩岸銀行間外匯、貿易與融資、聯合貸款、同業拆借等實質業務的合作創造了條件。此外,兩岸基金投資正式啟動,大陸華夏基金等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獲准投資台股,拉開了兩岸機構投資的序幕。

(二)兩岸貨幣清算與兌換實現重大突破。7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銀行香港公司簽署《關于向台灣提供人民幣現鈔業務的清算協議》,授權中銀香港向台灣指定的商業銀行提供人民幣現鈔清算業務,兩岸貨幣清算機制雛形開始顯現。11月,經過國家外匯管理局批准,廈門銀行獲准經營結售匯業務經營資格及試點辦理新台幣業務,加上此前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在內,福建省新台幣兌換銀行機構增至4家,兌換範圍也從銀行櫃檯延伸至簽約授權的外幣兌換機構。同時,交通銀行上海分行也於世博會舉辦期間承辦了新台幣與人民幣的雙向兌換試點業務。

(三)大陸企業紛紛赴臺上市發行TDR(台灣存托憑証)。年內在香港與海外上市的大陸企業開始啟動赴台灣上市進程。9月8日,揚子江船業在台灣証券交易所掛牌發行TDR,開啟了大陸企業在台灣上市的先河。隨後中國泰山、滬安電力等多家大陸企業先後在島內發行TDR,籌得巨額資金,台灣逐漸成為大陸企業新的境外籌資市場。

五、2011年展望

2011年將是兩岸經濟關系鞏固、深化的重要一年。一方面,全球經濟有望繼續恢復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