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地震看應提高澳人的防震滅災意識 從日本地震看應提高澳人的防震滅災意識

日本本州強烈大地震已經上調為九級。其最主要的傷害,是因震央較淺而引發的大海嘯,在兩個小時內排山倒海的巨浪衝擊日本東北部的二千一百公里海岸,從北海道一直到本州中部的和歌山縣,無一倖免,船隻、房屋和汽車瞬間被海水吞沒,一片末日景象。

日本的九級大地震也牽動了中國人的心,大家除了送去祝福,及力所能及的幫助之外,日本人在地震避難中表現出的良好素質,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近日

互聯網上就議論紛紛。當一些人看到電視裡轉播的震災最嚴重地區,整條整條街的火災,滿街的屍體,但日本人還是非常有次序,把平時儲藏的救災物資——毛毯、水和食品等送到災民手中。在其他城市,日本人仍然有條不紊的排隊,相互禮讓,讓救急車輛先行,自發指揮秩序,也看不到驚恐的表情,一切還是看起來那麼井然有序。外國的記者評論員不斷讚賞日本的表現,並一再的發問:我們從此事件中,該跟日本人學習些什麼?

著名時事評論員楊錦麟指出,他注意到五點:一,日本政府以及各個行業的應急系統並沒有陷入癱瘓;二,民眾的冷靜和有序,顯示出公民素質的整體水準;三,媒體及時傳遞訊息,畫面、訊息傳達速度之快,之透明,起到了穩定人心,瞭解真實的作用;四,自衛隊、特警集結速度在一個小時之內;五,新媒體扮演即時傳遞真實訊息積極功能。而另一位時事評論員張力奮也指出,日本NHK電視台輪流用日語、英語、華語、韓語等五個語種,發佈有關最新震情和可能發生海嘯的地區。震後,日本體現的有序、鎮靜和高度組織,令人印象深刻。作為真正的公共電視台,NHK在國家重大危機時刻成為超越一切的公共平臺,維繫了國民的精神和秩序。

日本人的素質,一來可能是經常遭遇地震,見慣不怪;二來是在平時就注意做好遇災自救、救人等方面的教育,連幫派組織也協助派發食品,救濟災民。

沒有出現大的慌亂,較有秩序。這與海地甚至同是屬於西方的新西蘭發生地震時,所出現的趁火搶劫等情況相比,果然是文明得多。正因為如此,我們就更應從日本人在這次大地震中的表現,吸取教訓,學習經驗,以防澳門日後遇到類似的自然或人為災難時,也能有序、鎮靜和高度自律,並熟悉一些自救和救人的常識。

當然,防患於未然,也應當首先做好防震防海嘯的技術準備。可能有人會說,澳門是「蓮花寶地」,不會發生天災人禍的。此話有點絕對化了。誠然,澳門過去是避過了一些天災人禍,澳門的外圍也有幾個島嶼作為屏障,但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做好準備總比無所作為要好。因為據黃就順、鄧漢增、黃鈞榮、鄭天祥等人所著的《澳門地理》一書指出,澳門與珠江口外島嶼在區域地質構告上同屬萬山隆起帶,是在「多」字型構造支配下形成的典型華南型山地海岸的組成部分。東北--西南走向的斷裂構造起主導作用,西北--東南走向的斷裂帶與之相交錯。澳門及其附近地區有三條主要的斷裂帶通過。東北--西南走向的斷裂帶主要有兩條:南面是蓮花山斷裂帶的延伸部分。它從粵東到蓮花山,再經深圳和香港新界,穿越珠江口後,通過路環、大橫琴、三灶到上川島。北面是紫金--博羅斷裂帶的延伸部分,穿過珠江口後,從珠海市下柵、中山市三鄉到鬥門的南部。沿著磨刀門的是西北--東南走向的西江斷裂帶。這三條斷裂帶形成澳門及其附近地區的構造骨架。澳門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在我國主要的地震帶之一的東南沿海地震範圍之外,但卻是其外圍。由於斷裂帶的存在,發生地震的自然因素是存在的。據專家分析,西江三角洲和澳門東南的珠海市擔桿列島是地震較活躍地區。雖然澳門地區地震活動頻率低、震級不大,屬弱地震活動,大可不必杞人憂天,但是在建築工程上也不可掉以輕心,應當引起重視。特別是澳門第四系沈積層及人工填海面積廣大,由淤泥和砂土夾層組成,地基穩定性差,地震效應強,對澳門城市和港口建設影響特別大,尤應作好工程基礎和預防措施的工作。

另據廣州《新快報》報導,廣州前日舉行的「西淋崗第四紀斷裂第二次現場學術研討會」上,來自省內外的專家認為,廣州至佛山交界處的西淋崗地區發現的第四紀地層中的斷裂面,確實是由基底斷裂活動形成,而非外動力作用引起的滑動面。報導引述廣州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陳國能表示,雖然珠江三角洲地區沒有發現六級及六級以上的歷史地震記錄,但對西淋崗斷裂面的研究證實,珠三角在萬年前就發生過劇烈的地殼運動,所以珠三角地質並不像大家認識的那樣穩定,無法排除將來再次發生重大地質活動的可能性。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所原所長邱燕則表示,珠三角斷裂帶受到環太平洋地震帶西部段的「擠壓」,未來也有爆發地震的可能性。而剛剛證實的西淋崗第四紀斷裂帶暴露出珠三角地質條件有薄弱之處,使地震可能性增大。為此,與會的地震學專家認為,珠三角地區人口稠密,普遍存在的淤泥層也影響著建築物的穩定性,若再次發生斷裂突發活動,其引起的地震效應將會被放大。因此,專家建議,要儘快開展對珠三角基底斷裂活動性的探查、研究與監測工作。

而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學計算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石耀霖也曾指出,中國內地及香港、澳門都不應放鬆對海嘯的研究和追蹤,應及早為這片人口集中、經濟繁榮的地區建立預報系統,建立比較完善的預警機制和防護措施,以防不測。石耀霖研究小組採用新的 海嘯概率分析方法,得出港澳地區的 地震海嘯風險概率。電腦仿真顯示,如果馬尼拉海溝發生規模八點五級強震,掀起浪高兩至三米的海嘯將侵襲中國南部,北起汕頭南至香港、澳門約四百公里上岸。劇烈震動之後,巨浪呼嘯,猛烈襲擊岸邊城市,後果將不堪設想。

據一些建築行業人士說,由於澳門較少發生地震,故而在畫則和政府審批時,主要是計算防風能力,但防風是否就等於是防震?看來似有相同之處,但也不一定是完全相同。地震雖也有地震的橫向力在搖晃,但更重要的是上下跳動,一般的的抗風系數是不能完全滿足抗震的要求的。特區政府目前剛結束對《新建築總章程》的諮詢工作,是否也應聽聽抗震專家的意見?

在今次日本大地震發生後,旅遊危機辦、衛生局等政府部門反應甚快,而改組後的澳廣視也派出採訪隊前往採訪。這予人一種「活躍起來了」的感覺,但由於是事發在千里之外,與五十萬澳人的直接利益相關不是太大。如果有關當局能夠著眼於本地,從日本的表現中「偷師」一些經驗,預先設計好一套合理而又有效率的應變措施,當果真有地震或其他突發自然災害發生時,搶險、醫療、交通管制、救急、運輸等機制協調配合。與此同時,教育局和相關學校宜在教授常識等學科時,適當增加地震自救互救的內容。當然,還需中央盡快批准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有關在澳門內港築堤防洪的提議,這也是有利於澳門提高抗禦海嘯的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