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以旅遊促民族地區脫貧致富

【新華社31日電】獨具特色的吊腳樓、清水池塘、石板巷子;當地仡佬族人祭拜“神仙”的葫蘆鷹圖騰雕塑格外搶眼,遊客紛紛駐足留影;寨子一隅,幾個小吃攤點前擺滿了神仙豆腐、黃水粑等地方風味小吃,吸引了不少遊客。

陽春三月,記者在貴州省石阡縣坪山鄉佛頂山村,感受到旅遊扶貧給當地帶來的新氣象。

“仡佬人民坐邊緣,出門走路不方便,自從旅遊扶貧後,公路修到寨中間……”堯上組58歲村民楊勝和一曲純樸優美的山歌,唱出了當地仡佬人的心聲。

堯上組坐落在佛頂山風景區腳下,住著50戶仡佬族村民。七八年前,這個貧困落後的小山村農民人均年收入還不足600元。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只能靠全家6畝多薄田,勉強維持一家生計。”楊勝和回憶說。

2003年,石阡縣針對堯上組保持完整的仡佬族文化,著力打造佛山村旅遊扶貧點,通過財政扶貧資金250萬元為引子,共整合資金1000餘萬元,積極發動群眾,加大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初步建立了集“食、住、行、遊、購、娛”為一體的鄉村旅遊點。楊勝和的經濟收入開始成倍增加。

佛頂山村支書黃秀金說,2006年,村裏採取入股分紅的辦法成立協會,設立住宿、餐飲、綜合和導遊等部門,村民分工負責,每月領工資,年底分紅。

旅遊扶貧打開了當地村民的致富路。堯上組人均純收入從2004年的1200元提高到6000元左右。

貴州是目前中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少數民族人口占這個省的近40%。民族地區由於貧困現象集中連片,貧困問題與民族地區的發展問題相互交織,是貴州扶貧開發的主戰場。

據介紹,貴州特殊的喀斯特地質地貌、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濃郁厚重的少數民族風情、光輝顯赫的紅色旅遊資源,形成了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民俗風情和紅色旅遊交相輝映的豐富旅遊資源。

為了增加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從2011年起,貴州省優先在民族地區開展鄉村旅遊扶貧試點,突出紅色旅遊、民族文化旅遊、生態旅遊三大主題,按各自特色進行規劃、實施,促進民族地區旅遊資源深度開發,實現貧困群眾持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