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民族犧牲的都是烈士

多少忠骨埋他鄉

清明節的到來,喚起了人們對烈士的思念。

僅抗日戰爭,國民革命軍和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的陣亡將士,就達150萬之巨。據民政部統計,在革命戰爭年代犧牲的革命先烈,約有2000萬人。但有名可考、已收入到各級政府編撰的《烈士英名錄》的烈士,僅有176萬餘人。

除此之外,20世紀國共兩黨還各自領導了一場大規模的出國作戰,犧牲的將士大多數都留在了異域他鄉。

一次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抽調20萬精銳官兵組成遠征軍,奔赴緬甸、印度戰場。從1942年3月至8月初,以傷亡6萬多人的代價,阻敵於怒江,使日軍從緬甸進攻我西南大後方的企圖徹底破滅。殉國的遠征軍將士中,除3000多人安葬在雲南省騰沖縣國殤墓園外,多數將士屍骨散落在印度、緬甸北部的山野中。另一次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抗美援朝戰爭。數以萬計的志願軍烈士,長眠在朝鮮半島。

除這兩次出國作戰外,還有那些以戰俘身份被強送出國的軍人。東北抗聯在遭到日軍“圍剿”失利後,退入前蘇聯境內堅持鬥爭,也有不少將士犧牲在前蘇聯境內。

一份特殊的禮物

2005年,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抗日老戰士們包括在正面戰場抗擊日軍的國民黨軍入都收到了中共中央和中國政府贈予的——一份特殊禮物一枚抗戰勝利紀念章。由國民政府領導開展的淞滬會戰、棗宜會戰等,在中小學的歷史和語文教科書中,得到了公正的介紹和評價。在北京,直到今天仍然保留著佟麟閣路、趙登禹路、張自忠路等,以紀念在抗戰中為中華民族作出貢獻的國民黨將士。

為中華民族的利益而犧牲,無論是共產黨人還是國民黨人,都是烈士。

關注烈士身後事

英雄的悲壯和戰爭的硝煙雖然一同散去,但人們對烈士卻不應淡忘。

2007年,洛陽市烈士陵園被部分拆除,讓位商業開發,經媒體披露後一片嘩然。2009年,河南泌陽縣人大、紀委佔用縣烈士陵園土地集資建豪華別墅的消息通過網絡流傳甚廣。

據民政部統計,全國的烈士墓、烈士陵園、紀念堂、塑像等紀念設施共有14588處。目前,全國的烈士紀念設施每年接待參觀、瞻仰群眾達到8000多萬人次,但經費問題一直是困擾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工作的主要難題。

各級民政部門雖然加大了對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的力度,但是投入不夠的狀況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一些地方的烈士紀念設施成為了當地的危房,想維修沒經費,想拆建社會輿論壓力又很大。全國還有7000多處零散烈士紀念設施和上百萬座烈士墓,其中相當一部分的處境讓人擔憂。在對烈屬的優撫優待方面,盡管國家不斷地建立健全烈士遺屬撫恤優待體系,但仍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

其實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保護烈士紀念設施、設立烈士紀念日,更重要的是在全社會弘揚尊重烈士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