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挺蔡」十點理由邏輯混亂自相矛盾

陳致中昨日上午終於公佈了其父陳水扁四月六日在獄中所寫的「阿扁札記十九」--《看好蔡英文選「總統」的十點理由》。這篇「札記」,從政黨政治、民進黨歷史、蔡英文與馬英九的強項對比、台灣藍綠基本盤、民進黨黨內團結、蔡英文個人特長、「世代交替」、女性平權、蔡英文個人抗壓性等十個方面,條分縷析、抽絲剝繭,均認為蔡英文是代表民進黨參選二零一二年「總統」的最佳人選。這正如本欄昨日所分析,這是一份既向蔡英文輸誠,希望蔡英文當選後能夠「特赦」他的同時,又向蔡英文進行勒索,脅迫蔡英文必須堅持「一邊一國」立場的政治宣言。但卻又是充滿自我矛盾、邏輯混亂的悖論,甚至在客觀上有著為了能奪回民進黨的「江山」,不惜進行自我否定的影子。

陳水扁看好蔡英文將是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的最佳人選的「十點理由」的第一點,是「政黨政治」使然。陳水扁在「札記」中聲稱,「政黨政治就是經由民主的選舉取得執政的機會,不論何種憲政體制,政黨的領導人帶領政黨贏得總統大選,或者拿到國會多數的席次,其目的都在爭取組閣權。只要贏得大選,政黨的領導人不是總統就是總理或首相,乃是順理成章之事。蔡英文為民進黨的主席,而且是去年以超過九成得票率連任黨主席,由他代表民進黨挑戰國民黨的馬英九,應該是最適當的人選。」

從政治學的理論來說,陳水扁對「政黨政治」中狹義內涵的理解並沒有錯。但他卻又把政黨政治的內涵過於簡單化了。實際上,政黨政治除了陳水扁所指的「通過選舉取得執政機會」的內涵之外,在廣義上還包括各國政黨為實現其政綱和主張而展開的一切政治活動和鬥爭。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政黨以各種方式參與政治活動,就國內外重大政治問題發表意見,對國家政治生活施加影響。二、政黨爭取成為執政黨,然後通過領導和掌握國家政權來貫徹實現黨的政綱和政策,使自己所代表的階級或階層、集團的意志變為國家意志。這是政黨政治的核心。三、政黨處理和協調與國家以及與其他政黨、社會團體和群眾之間的關係。

從實踐上看,政黨參加民主選舉,不一定是要其領袖親自參與並統領。比如,陳水扁本人二零零零年參選「總統」時就不是民進黨主席,而只是中常委。在當選後,為了表達「黨政分開」,還主動辭去中常委職。正因為如此,陳水扁才在其「札記」中寫道,「民進黨是一個真正民主進步的政黨,二零零零年『總統』大選,當國民黨還在論資排輩時,民進黨可以提名一位從未當過主席、年紀不滿五十足歲的市長連任失利者出馬角逐,同時由女性副手搭檔競選,這是百年政黨的國民黨所做不到的。」也就是說,陳水扁一邊以「政黨政治」為由,鼓吹民進黨應由黨主席蔡英文代表黨參選「總統」,另一方面為了炫耀和凸顯自己當年勝選「總統」選戰的「偉大意義」,卻又不惜搬出自己當時並不是黨主席的舊事,以至形成自打嘴巴的效果。

二零零四年陳水扁爭取連任時,雖然是在其黨主席任內,但為了避免「坐轎者抬轎」,而是以請假的方式參選,並由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代理黨主席職務。更追溯前一點,台灣地區一九九六年首次開放「總統」直接民選,代表民進黨出戰的彭明敏,不但不是黨主席,而且連黨內職務也沒有。因此,陳水扁的「只要贏得大選,政黨的領導人不是總統就是總理或首相,乃順理成章的事」,首先就否定了民進黨在一九九六年、二零零零年及二零零四年的選戰實踐。如果嚴格按照陳水扁的「理論」,二零零零年出任「總統」的應是民進黨當時的主席林義雄。

陳水扁以「五都」選舉和前年縣市長選舉的得票率為例,認為民進黨的基本盤是百分之四十八。這恐怕是「瞎子摸象」式的演算結果,有違台灣地區的政治現狀。因為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基本盤,向來穩定在四點三與三點八之比。陳水扁所列舉的民進黨在幾次選舉中的得票率,並不能真實反映民進黨的政治實力,因為受到了「兩顆子彈」等因素的影響,不應將之視為基本盤。如要真正檢驗民進黨的基本盤,應以民進黨在二零零八年「立委」選舉中的政黨得票率為依據,因為那一票是選黨不選人的。

陳水扁在「札記」中,狂熱吹捧蔡英文「可以獲得跨派系的多數支持,是黨內真正團結一致對外的利基,也是勝選的最大保證。」但從今次初選過程來看,雖然蔡英文與蘇貞昌並沒有殺到見骨見肉,但不團結的跡象已很明顯,蔡英文團隊所推出的「唯一支持」廣告,就是在黨內製造分裂之作。而且,從蔡英文團隊強打「唯一支持」廣告中,也暴露了蔡英文目前並未能像陳水扁所說的那樣,「獲得跨派系的多數支持」。否則,就不需要冒著要被蘇貞昌指控「製造分裂」的風險,打出這個令很多民進黨員搖頭的廣告了。

在蔡英文的個人條件方面,陳水扁說,「馬英九有的優點,蔡英文都有,馬英九沒有的優點,蔡英文也有。畢業於台大法律系的蔡英文,是美國康乃爾大學法學碩士,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法學博士,政治大學教授出身。歷任『國安會』諮詢委員、『陸委會』主任委員、『立法委員』、『行政院』副院長、民進黨黨主席。特別是對『國家主權』、台灣地位、兩岸經貿、國際外交的涉獵鑽研、擘劃參與,從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到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的提出,特別是民進黨執政期間,他是『國安』團隊的重要成員,也是台、美、日國安高層對話的靈魂人物。『總統』主要負責兩岸、『外交』、軍事、安全,蔡英文在此一領域的『國政『歷練完整,無人出其右。」如果就民進黨領袖而言,或許說得過去;但如果是將之視為參選「總統」的有利條件中,就恐怕並不符合實際。因為其中的「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一句,就並不是參選「總統」的強項,有違《中華民國憲法》所揭櫫的「一中」原則。以多數選民期盼台海和平穩定的心理看,他們不會將手中的選票投給強烈主張「兩國論」,因而將會把台灣拖進戰爭邊緣的蔡英文的。

陳水扁在「札記」中,一方面積極鼓吹「世代交替」,另一方面又在嘆息「最有治國能力的呂秀蓮前副總統退出初選」,不但是自相矛盾,而且也扭曲了「世代交替」的意義。誠然,隨著歲月的流逝,任何政黨都需要世代交替;但「世代交替」是指年齡上的,而不應包括黨的傳統精神。陳水扁說「美麗島世代」將成過去,如果是以年齡計,「美麗島事件」中的受刑人呂秀蓮、陳菊、施明德、林義雄、姚嘉文等人,及辯護律師蘇貞昌、謝長廷、張俊宏,還有陳水扁自己等人,年齡最小的也已超過六十,當然是應當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但「美麗島」雜誌所型塑的傳統精神,還應是民進黨的傳家寶。

陳水扁在這篇「札記」中,連一句「蘇貞昌」也不提,這本身就已違背了追求團結的應有之義。按道理,陳水扁既在「札記」中既應拿蔡英文與馬英九相比,也應拿蔡英文與蘇貞昌相比,才能客觀公平地評價誰是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的最佳人選。但陳水扁竟然不提蘇貞昌,就不但是「製造分裂」的問題,而且也涉及到有失公平原則的問題,與民進黨的黨名「民主」、「進步」,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