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攝影師的研究看臺灣

“當我們在用神秘的眼光看待台灣攝影藝術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台灣攝影藝術家們也在凝視著我們。而這次攝影展實際上就是讓凝視變成直接交流,揭開彼此的神秘感。”

《鏡‧界》2011海峽攝影交流展策展人連芷平說。

這場亮相廈門市集美藝術區凹凸影像基地的影展,展出了來自海峽兩岸10位攝影師共77幅當代攝影作品,涵蓋了紀實攝影、觀念攝影和實驗攝影。除了本土藝術家盧彥鵬、陳勇鵬、安東尼、郭國柱、黃臻偉等,一同參展的還有來自海峽彼岸5名台灣當代攝影界“重量級”人物陳伯義、郭英聲、侯怡亭、沈昭良和姚瑞中。

作為策展人,連芷平長期以來都一直非常關注台灣和大陸當代攝影的現狀。他認為,台灣的當代藝術因為較早接觸外來藝術文化,發展比較早,也比較蓬勃,而大陸除了北京、上海以外,很多區域的當代藝術才剛剛起步。但由於兩岸相似的文化背景,使得兩岸攝影家們關注的問題和內地藝術家所關注的存在很多交集,兩岸藝術家的很多作品都是互為鏡像。

數字化時代的虛與實

現實中的藍天、白雲、綠樹、末完成的建築,而照片中女主人公在巨大的鏡子裏看到的,卻是和現實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景象;迪斯尼樂園,埃及獅身人面像……這是台灣女攝影師侯怡亭的《現實動作媒--真實荒漠》作品中所呈現的內容。 對於創作這組作品的初衷,這次展覽中唯一的女攝影師侯怡亭說:“平時在台灣我喜歡開車到處旅行,我時時會覺得眼前的場景很虛擬,是一種影像。在我看來,現實就是一種影像,影像也是一種現實。”

在侯怡亭的眼中,面臨數字化時代及科技產物的全面覆蓋,“人”也不再是以往那樣具有人味,而是一種非人的狀態,人漸變成一種新接口,時時刻刻同時處在現實、虛擬的世界中。人類創造出的虛擬影像幾乎融合了我們的所有的實際生活,已沒有真實、造假的分別,它們都是流動性的,自由的,與我們可見可碰觸的物質世界互相連接並置,這是一個個影像以現在進行武流動的世界、連接實體接口的世界。

侯怡亭認為,“因為兩岸所處的社會情境不同,兩岸攝影師們關注的東西會有差別,但在表現手法上,和西方相通而又有自己的特點,這是兩岸的攝影師相似的地方。其實,對於後工業時代真實性的質疑,大陸這邊也有很多藝術家用其他形態的藝術形式表現過。在攝影方面,大陸攝影”幣蔣志的作品《表態》在某種程度上說,和我的這組攝影主題有共通的地方。”

綜藝團和舞臺車

多次獲得亞洲攝影大獎的台灣攝影師沈昭良,這次帶來的作品則是表現台灣特有的移動武演出團體一一綜藝團的演出舞臺。作品取名“STAGE”(舞臺)。一個個五顏六色的舞臺,在空蕩蕩的暮色中絢爛閃耀。

綜藝團為台灣特有的移動武演出團體,自二十世紀?0年代以來,就活躍於台灣社會各種婚喪喜慶場合。初期的演出舞臺,除了現仍沿用的搭棚台方式,也有以貨車改裝、具有燈光音響設備的簡易人力武花車。現在,隨著時代的進步,加上經營者和觀眾對於優質燈光音響設備的視聽需求,逐步發展成現代化舞臺車。自1994年左右起,歷經多次研發改進,目前仍使用於台灣各地。

舞臺車計費採取租用方式,價格則依照車輛大小及新舊程度而不同。業主通常依據顧客的需求,將車於指定時間開至指定地點供演出使用。目前,這樣的移動武舞臺的總量並無精確的統計,惟實際參與營業的舞臺車數量,全台灣估計有超過600部以上。

“綜藝團和舞臺車是我們這一代人成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記憶。作為台灣獨有的一種文化,我把綜藝團中的舞臺獨立出來,將它類型學化,於是便形成了這組照片,”沈昭良說。

沈昭良在攝影作品中,將人從綜藝團表演中全部抽離出來,照片中只有空蕩蕩的舞臺、絢麗的色彩和嫵媚的夜色。“我想通過這種方式,呈現一個寫實中的超現實狀態。五彩的霓虹燈則表現的是台灣的圖騰、台灣社會的多樣性和多元化。此外,絢麗色彩的運用也可以更好地表現一種超現實和魔幻性。”

對於這次海峽攝影交流展,沈昭良認為,“這次攝影展,我們可以通過交流,深刻地瞭解彼此對於攝影的看法。此外,不同文化底蘊孕育的攝影文化也可以向公眾展現不一樣的社會樣貌,加深彼此的瞭解。”他補充說,大陸一些地區的當代藝術起步較晚,但這並不表示這些地方的當代藝術落後,因為不同的地域文化可能會孕育一種新的當代文化,這樣反倒會讓他更加期待,期待一種進步,一種新的文化交匯的出現。

神偶:信仰的幻滅

台灣攝影家姚瑞中以台灣社會生活中的神像為主題,作品取名《神偶過境》。姚瑞中曾代表台灣地區參加1997年威尼斯國際雙年展,並曾獲金馬獎最佳美術指導的提名。

姚瑞中介紹說,台灣的神像造型可愛、色彩大膽,從中可以感受到民眾心中對超驗界的熱情想像。但是,在他的作品中,他只用了黑白色來呈現神像,這些神像有的傾倒在廢墟中,有的若隱若現於高速公路的盡頭,有的則端望著殘破的街道。

“我想通過黑白這兩種大反差的顏色來讓這些景象脫離現實。人類創造了具象的‘神’和‘獸’,藉此來認知自己的‘人性’。因為對未來的無知所衍生出來的不安與恐懼,人們把這些神、獸作為潛藏與人性欲念下‘獸性’的托辭。神像的傾倒所折射的信仰,在當代社會中幻化出來現世的利益感和功利心,以及生存的危機感。”姚瑞中解釋。

對於兩岸的當代攝影藝術,姚瑞中也頗為關注。“兩岸的攝影師在紀實攝影方面都比較關注弱勢群體,他們從人道主義的眼光來架構自己的作品。這是兩岸攝影家共通的地方。但是,兩岸攝影家最大的不同在於,大陸攝影家可能更喜歡用一些中國符號的東西來直接呈現一些觀念和思想,而台灣攝影家可能會相對比較隱晦,他們會用其他的東西來轉移。”

姚瑞中表示,台灣的當代藝術因為市場比較小,不像大陸當代藝術品一樣在世界受到熱捧,但從另一方面說,這讓台灣的當代藝術沒有過多的面向市場,因此較少受到潮流的沖擊。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台灣的當代藝術可能會更加純粹一些。他還透露說,現在他正和一個大陸的攝影師籌劃一個有關兩岸關系主題的攝影展,計劃於今年11月份在台灣展出。

“我們的這個攝影展將會以金門和廈門為拍攝對象。現在兩岸的交流越來越密切,隔閡和誤解也越來越少。因此,我們想用攝影來詮釋兩岸關系的時代變遷。”姚瑞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