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兩岸文化交流回顧

2010年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全面深化的重要一年,在“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浪潮下,作為維繫兩岸親情紐帶的文化交流亦格外熱絡,不僅交流內容廣泛多樣,而且交流層級、渠道、影響都有重大突破。不斷深入發展的兩岸文化交流進一步消除了兩岸民眾心靈之間隱隱約約的隔閡,且為今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持續深入注入新活力,奠定了更加牢固的基石。

交流內容豐富多彩

近年來,兩岸文化交流在兩岸關係中的作用愈加凸顯,甚至有人將之喻為兩岸關係發展的風向標。2008年它見證兩岸破冰,2009年逐漸升溫,2010年更是春意盎然,展現“繁花盛開”的景象,不僅涉及領域非常廣闊,其成果更是令人矚目。

一是民俗、歷史文化交流亮點紛呈。其一,兩岸民俗文化交流取得新成果。2010年,兩岸以“媽祖信仰”為中心,圍繞關帝、保生大帝、清水祖師、三山國王等民間信仰展開頻繁交流,以加強兩岸民眾的心靈溝通,持續維繫兩岸共同的文化記憶。4月,兩岸首次跨海合作將媽祖信俗成功申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自此,媽祖信仰成為中國第一個信仰類世界級遺產。其二,兩岸歷史文化交流繼續活躍。今年,兩岸開展多場有關園藝文化、書畫文化、雕塑文化、建築文化、茶文化、船文化、婚慶文化、鄭成功文化、民族文化等的交流活動,共同呈現中華文化的輝煌歷史與新鮮活力。此外,大陸多個省市還根據自身文化特點,不斷推進兩岸歷史文化交流。以陝台文化交流為例,4月,陝西法門寺舉辦多場加強與臺灣佛教文化的交流;同月,“海基會文博團”遊覽陝西多處歷史古跡,深入瞭解陝西文化風情;9月,陝西省代省長趙正永攜“大唐文化”訪問臺灣,更在島內掀起追尋中華文化之源的熱潮,為兩岸歷史文化交流提供了強勁動力。

二是曲藝表演交流好戲連台。2010年的兩岸文藝交流佳作迭出,無論是京劇、昆曲,還是歌仔戲、布袋戲;無論是歌劇、舞臺劇,還是二人轉、越劇、秦腔;無論是交響樂,還是民族音樂;都給兩岸民眾帶去無比優美的藝術享受。

大陸文藝團體赴台交流喜獲豐收。3月,張藝謀導演的鳥巢版大型景觀歌劇《圖蘭朵》在台中驚豔亮相。這是兩岸表演藝術首次大規模合作,來自大陸的導演組與臺灣演員共同打造出一場精妙絕倫的演出,給觀眾帶來震撼的藝術享受。7月,趙本山帶領“劉老根大舞臺”赴台舉辦二人轉演出,場面出乎意料地火爆。白山黑水間的民間藝術跨越海峽,同樣受到臺灣同胞的熱情歡迎,這說明兩岸文化根脈相連,兩岸民眾的心靈溝通沒有逾越不了的鴻溝。10月,老舍著名話劇《四世同堂》更是創下大陸話劇作品在台首演歷史,不僅在市民中形成轟動的話題效應,更成為近年在台演出票房最好的話劇作品。

與此同時,臺灣文藝也在大陸演出市場獲得熱烈反響。朱宗慶打擊樂團相繼在西安、北京成功演出;《寶島一村》、《暗戀桃花源》等“表演工作坊”舞臺劇在大陸巡演成功;臺灣著名演出團體明華園獻藝“2010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持續受到大陸觀眾熱捧;世博期間,臺灣文藝團體更是踴躍參加園區演出,給遊客帶去精彩紛呈的藝術精品。

此外,兩岸藝術家多次同台表演,共同譜寫兩岸文藝合作新篇章。10月,以“同生同榮兩岸藝術,承前啟後共話未來”為主題的“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吸引了兩岸演出團體及專家學者約600人參加,共同展示出兩岸歌仔戲、高甲戲、布袋戲、民俗技藝及客家音樂的傳承與發展。12月,第2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在臺北展開,兩岸知名戲曲藝術家同台飆戲,用傳統藝術搭起兩岸文化橋樑。

三是文化創意產業交流合作互惠雙贏。早在2009年于長沙舉辦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兩岸就已提議可在中華文化基礎上,結合雙方人才技術,共同增強兩岸文化的國際競爭力,以優質的成果開拓國際市場,共建文化大國的氣勢。2010年,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在此倡議的基礎上合奏出互利共贏的美妙樂章。4月,以“合作、發展、共贏”為主題的“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展”在臺北落幕。現場銷售工藝美術產品達19萬元(人民幣,下同),簽署合作協議1755萬元,達成合作意向3000萬元,取得良好經濟效益。6月,以“一脈傳承,創意未來”為主題的第3屆“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廈門舉辦,繼續扮演兩岸文創交流合作的平臺。期間,兩岸共簽約138個項目,總金額達近百億,同比增長68.29%和13.71%。其中,14個兩岸文化產業合作項目簽約金額達5.4億元,顯示兩岸文創產業合作前景非常廣闊。11月,在第5屆“北京文化創意博覽會”上,“臺灣文化創意主題館”始終是人氣最旺的展館,臺灣展團收穫甚豐,簽約共1.5億元。同月,由中華文化聯誼會和臺灣商業總會共同舉辦的首屆“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展”在臺北世貿中心開幕,成為兩岸文化產業界的又一大盛事。這一首首文化產業的“合奏曲”,在為兩岸文化交流交出滿意答卷的同時,也彰顯未來兩岸文創產業合作將大有可為。有專家指出,大陸有資金、土地、市場等方面的優勢,臺灣則在創意、人才上具備優勢,如果兩岸能夠攜手合作,必能創造出優秀的藝術精品,打造出代表中華文化的優秀民族品牌。

交流渠道和層級均有突破

2010年兩岸文化交流在展現其豐富內涵的同時,拓展了交流渠道,提升了交流層級,進而為深化兩岸文化交流、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夯實了基礎。

一是交流渠道不斷拓展。據文化部統計,截至11月底,經文化部審批的兩岸文化交流項目已達1700項,13000多人次,全年有望突破15000人次,達到前所未有規模。兩岸文化交流規模的擴大最明顯的體現即為兩岸文化交流渠道的不斷拓展。

一方面,繼續穩固既有渠道。兩岸城市藝術節、“情系”系列兩岸文化聯誼活動、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兩岸文化產業博覽會、兩岸故宮文化交流、海峽兩岸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海峽詩會等已有交流平臺,在2010年不僅規模有所擴大,而且繼續發揮架構兩岸文化橋樑的作用。以兩岸故宮交流為例,2010年1月,“雍正——清世宗文物交流大展”在臺北故宮圓滿落幕。其中展出的246件雍正朝文物,有37件來自北京故宮,實現了分藏於兩岸的故宮文物相隔一甲子後的再度聚首。10月,臺北故宮舉辦了迄今規模最大的南宋文物專題展“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特展”,展覽上共有96件(組)大陸文物,分別來自上海、遼寧、浙江、福建等11家博物館。這些文物交流活動,吸引大批兩岸民眾爭相觀看,產生巨大社會影響,加強了兩岸同胞之間的親近感和同為炎黃子孫的自豪感。

另一方面,不斷搭建兩岸文化交流新平臺。9月,在北京太廟舉辦的首屆兩岸漢字藝術節,兩岸的書法名家及學者共同探討漢字的藝術魅力,為繁榮海峽兩岸漢字文化、增進兩岸同胞友誼、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搭起新的平臺。臺灣方面也積極來大陸搭建文化交流新平臺。2010年,臺灣借助在大陸相繼舉辦的“臺灣周”、“臺北文化周”,推廣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並多次率領臺灣原住民藝術團來大陸表演,促進兩岸少數民族文化交流。此外,兩岸還就合編中華語文工具書進行多次商討並達成初步共識,此工程的啟動不僅有利維繫兩岸文化紐帶,也為兩岸文化合作增添新渠道。兩岸文化交流新渠道的構建,在為兩岸文化交流增添平臺的同時,也擴大了兩岸文化交流規模,有利文化交流向更廣層面擴展。

二是互訪層級不斷提升。5月,臺灣前“行政院長”、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來大陸展開“文化之旅”。首先,赴上海主持世博會臺灣館的點燈祈福儀式,隨後抵京參加首屆“兩岸漢字藝術節”,為兩岸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9月,文化部長蔡武以中華文化聯誼會名譽會長身份訪問臺灣,與劉兆玄、台“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共同出席“2010年兩岸文化論壇”,實現兩岸文化首長的首次會晤(這也是大陸繼1999年科技部長朱麗蘭訪台後第二位訪台的部長)。

互訪層級的提升,不僅凸顯兩岸對文化交流的重視,而且對擴大兩岸互信,增進兩岸同胞友誼,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島內主流輿論多認為,蔡武訪台在島內掀起“文化旋風”,預示著兩岸互動交流漸由經濟領域拓寬至文化領域,對於兩岸交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不僅“為兩岸文化交流帶來更上層樓的契機,而且成為未來深化兩岸關係的紐帶”。

制度性協商開始觸碰

2008年歲末,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提出的“協商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倡議,引發兩岸各界熱烈反響。2010年,兩岸雙方在穩步推進各項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同時,也積極為文化交流合作的制度性協商創造條件,鋪墊基石。

一是兩岸各界對簽訂文化交流協議的期盼感越來越強。兩岸文化交流的制度化既是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趨勢使然,也是兩岸文化交流步入常態化的重要保障。隨著文化交流不斷深化,兩岸各界對簽訂交流協議的期望越來越強烈。

其一,兩岸學者積極呼籲儘快簽署文化交流協議。多位大陸學者一再建議兩岸建立文化交流合作機制,訂立制度規範和搭建穩固平臺,商討交流合作的重大問題,實現兩岸文教交流制度化、規範化、長期化。不少臺灣學者也認為,如同兩岸經貿交流需要ECFA一樣,兩岸若能積極簽署文化交流協議,指明雙方共同努力的方向,必將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邁向新臺階,“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陳春霖指出,“文化協議對兩岸進一步推動文化交流合作,解決文化交流中產生的問題,以及攜手弘揚中華文化,把中華文化推向世界,都有非常重要作用”。

其二,兩岸半官方部門多次表達展開制度化磋商、簽訂文化交流協議意願。2010年,在6月與12月舉行的兩次“陳江會”上,海協會會長陳雲林都表達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協議商簽的意願,並希望將文化議題納入兩會商討範圍。臺灣相關人士也開始對協議的簽訂做出響應。海基會董事長江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