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初接觸時,很多臺灣民眾會對大陸朋友講起“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這句臺灣戒嚴時期流傳甚廣的標語,常成為酒桌上最好“笑果”。去年底,中共特工朱諶之在離世60年後骨灰終於回到大陸。《環球時報》記者通過採訪瞭解到,這段英靈返鄉傳奇的背後是幾位臺灣人的不懈努力。
尋找過程很曲折
十幾年前,臺灣資深媒體人秦風(真名徐宗懋)整理一批臺灣軍方早年拍攝的老照片時,發現了1950年引起轟動的“吳石案”(據普遍說法,因中共臺灣省工委書記蔡孝乾叛變,導致包括時任台“國防部參謀次長”吳石、特派員朱諶之等大批中共地下黨員被捕犧牲)的相關圖片,其中就有朱諶之臨刑前照片。2002年,朱諶之在大陸的女兒朱曉楓得知消息後,拜託秦風尋找母親在臺灣的遺骸。秦風費盡波折找到了朱諶之在臺灣的繼女,但當年她沒有認領朱諶之的屍骨,失去了線索,此後幾年時間都毫無進展。去年,上海學者潘蓁無意間發現,臺北市政府在六張犁建納骨塔安放戒嚴時期政治受難人的骨灰,臺北第二殯儀館提供了一份600多人的遷移名冊,這條線索成為重啟尋找的關鍵。
作為自由文史工作者,秦風說,他沒有資源和條件全身心尋找,便委託自己的朋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朱浤源。曾經對這段歷史頗有研究的朱浤源通過一家基金會找到第二殯儀館。2010年2月,根據名冊,朱浤源查到朱諶之骨灰壇的編號77號,並由殯儀館一名劉姓工作人員帶領下到了骨灰存放處。朱浤源說,“那地方非常簡陋,和亂葬崗差不多。”因為骨灰罐放得很亂,一無所獲。第二次,朱浤源由殯儀館原來負責的工作人員雷元榮陪同查找。雷元榮說,“查找的這部分骨灰,都屬於有名無主的。就是說,雖然標有名字,但沒人認領,而且因為沒有家屬同意,也不能更換骨灰罐,都還使用那種很老式的罐子,外麵包著一個袋子。”
朱浤源說:“我們爬到骨灰存放處裏面,一個一個地找,都找不到,感到絕望的時候,突然看到角落裏還有幾個袋子,爬過去一看,赫然看見77的字樣。”大家都非常興奮,拍照之後,立刻打電話通知北京朱曉楓的女婿李揚。2010年4月下旬,朱浤源還利用到北京的機會與李揚見面,討論移靈的相關準備。“回臺北後,我忽然想,號碼雖然是對的,但當時我們並沒有打開看裏面的名字,我自己隱隱覺得有點不踏實。便再找殯儀館工作人員去看,結果打開袋子後發現,罐子上的名字完全不對。”朱浤源說,當時就傻眼了,不敢告訴朱諶之的家人,趕緊再去查,最後確定應該是233號。畢竟是60年都沒翻過的骨灰罐,味道難聞、陰氣很重,即使是殯儀館的工作人員,也都不情願去找。雷元榮又擔當了這一使命,“一些無主的骨灰罐都擠在一塊,原來的編號也都亂了,很不好找。我們又從頭找起,一個一個地翻,找了兩天時間。只剩下最後一堆時,我自己都絕望了。我心裏就想,朱諶之啊,朱諶之,你就顯個靈吧,讓我找到你。沒想到,真的就在這一堆,當我們翻到600多個骨灰罐的時候,終於找到了。”朱浤源說,“這一次,我們很小心,打開袋子,確認上面寫著‘朱諶之’的名字,才徹底放心。”
還有三百多個類似骨灰
雷元榮在臺北第二殯儀館工作20多年,“2005年,我接手管理一個無主納骨塔,很舊很破。臺北市政府後來做了翻修,但是,只有確定為政治受難者身份的才能遷入新的納骨塔,免費保存。一些提不出證明的骨灰,因為沒有家屬認領,無人代付儲存費,就只能放在一個類似儲存室的地方暫存。”秦風整理出一個303人的無主骨灰名冊。他說,上世紀50年代,臺灣軍方對政治犯和中共特工執行槍決後,將遺體交到臺北市極樂殯儀館,供家屬認領,沒有家屬認領者就地火化,也有一部分則送交“國防醫學院”供解剖教學使用,事後再送回極樂殯儀館火化。“像朱諶之這樣的人,在那個年代,認屍都會受牽連,所以很多人的家屬不敢認領,就成為無主的骨灰壇。”曾參與追尋朱諶之遺骸的臺灣文史工作者王鏡宇感歎,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朱諶之這樣的際遇,她身份特殊,又有親人鍥而不捨地追查,才能歷盡波折返鄉。
雷元榮說:“以前殯葬處也接到相關部門轉來的大陸來信,比如,有江西、浙江等地方,請求幫忙尋找親人骨灰罐。但因為殯葬資料很分散,以前也沒有電腦可查詢,類似情況基本都以‘查無此人’做結。臺北僅私人納骨塔就有40多個,這種找尋的確非常困難。”朱諶之英靈返鄉的消息曝光之後,朱浤源說,他已接到三份申請,有電話、有信函、有電郵。“一名七十幾歲的老先生,字寫得相當漂亮,讓我幫忙尋找恩師。可是很難找啊。”秦風認為,清查這批有名無主骨灰罐的主人,需要核對大批數據,確實相當困難。但他也樂觀估計,“只需要50萬元人民幣,4名工作人員,用一年時間,也許就可以整理出來。王鏡宇認為,如果他們是中共特工,很多人都是化名到臺灣,比如朱諶之本名朱楓,根據名冊去找他們的家人,存在很大困難。朱浤源說,這就涉及檔案解密的問題。當年,共產黨派到臺灣特工很多,臺灣派到大陸去的也不會少。“可能會因為檔案公開露出彼此底線,這也是目前檔案無法公開的原因吧。”不過,他從學者的角度提出,兩岸既然已經進入一個新時代,如果還視對方為假想敵,就有點矛盾。朱浤源說,“相互擁抱、泯卻恩仇,共同發展中華文化,讓兩岸進入一個共同繁榮新時代。這個期許是不是有點太浪漫了?”
為兩岸種善因最重要
朱諶之骨灰成功移靈大陸,事情本身就具有特殊意義。朱浤源說,在兩岸氣氛和諧的時段下,這件事才能順利達成。“我們大家都認為,這是為兩岸結一個很大的善緣。”雷元榮說,自己祖籍湖北,父親是黃埔軍校的學生,1949年到臺灣。他目前是臺北湖北同鄉會的理事。找到朱諶之遺骸後,他在同鄉會裏講起這件事,“老將軍聽說了,都很高興。”照以往觀念看,朱諶之在臺灣是不折不扣的“匪諜”,雷元榮說,“老將軍們也已經沒什麼匪諜不匪諜這個概念了,認為可以讓他們死後回鄉,不再讓他們的家人只有衣冠塚,就是做了善事。”王鏡宇則說,“不要用匪諜這個詞,當初他們都是有理想的年輕人,都是懷著救中國的理念而來。”
秦風介紹,“根據當年的情況,被逮捕的中共特工和地下黨員必須供出同志,才能存活,投降才能被接受。因此,被槍決者都應該是像朱諶之一樣思想忠貞、寧死不屈,都是中共的烈士。”他認為,當年國共內戰,留下一堆算不清的糾結。“目前國共關係雖然和緩,但主要仍集中在經貿合作方面,對於過去的歷史恩怨,雙方並未正式觸及。”秦風提出,大家因寬容而反省,希望通過移靈,把和解變為事實,進而從態度昇華為精神,為兩岸中國人永遠的和平種下善因。
(孫立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