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間敦促兩岸共護南海

台海網8月14日訊 據新華網報道,“諺曰: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當這話從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員薛理泰口中說出時,有不少台媒應時打了個“寒顫”,因為薛理泰是以此形容越南正對臺灣防禦體系之內的南海太平島的磨刀霍霍。而日前,美國航母又開抵越南並與之舉行雙邊聯合救援演習,島內輿論擔心,由美國做“後盾”的越南,將會對南海資源的企圖進一步延伸至太平島。

“對南海情勢的發展,會嚴密關注。”臺灣“國防部”官員表示。但更多的臺灣民眾則希望,兩岸能在政經關係改善之際,共同合作守護太平島。

越南劍指太平島?

一直以來,越南對中國海域的侵佔,主要表現在掠奪油氣資源上。在侵佔部分南沙群島後,越南迅速將南沙群島海域劃分為上百個油氣招標區,並在最近幾年分別同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等國不斷簽訂勘探開採石油、天然氣合同,使南海爭議海域問題更加複雜化。

而相較於其他南海諸島,太平島不僅附近海域資源豐富,且其本身是南沙群島中唯一有淡水供應因而適合人群長年居住的島嶼。此外,太平島位於臺灣海峽、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入口處,戰略位置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

按薛理泰的說法,河內的戰略盤算是:奪取了太平島,越南近年以俄羅斯、法國購買的新銳戰機便可以轉場至台當局在太平島上興建的機場,因而劇增其攻擊力。從這一戰略層面考慮,在越南動武的條件成熟時,太平島就最有可能成為其及鋒而試的對象。

不過,薛理泰的看法並沒有得到大陸學者的認同。“越南還沒有這個膽量奪取太平島。”中國國防大學副教授侯小河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它得到太平島後會怎樣呢?如果越南想在太平島有所行動的話,這恰恰是我國對其實施打擊的最好時機。”

儘管如此,台媒仍止不住對太平島利益受侵犯的憂慮。因為事實上,太平島特殊的地理位置歷來是東南亞各國覬覦的對象。臺灣“海巡署”的統計資料顯示,去年以來靠近太平島的可疑船隻已有500多艘,而菲律賓還一度公開宣佈把太平島劃入菲國領土。

“要是大陸能和臺灣合作護衛南海該有多好。”8月初,看到美國航母因中國抗議而轉至日本海演習時,家住臺北的陳先生便不無感慨。

兩岸合作需有足夠互信

“兩岸同為一個中國,南海的主權即為中國主權,兩岸應在這個大前提之下,捐棄前嫌,精誠團結。”有島內人士奔走相呼。

其實有關“兩岸共護南海”的提議今年3 月時就已見諸大陸報刊。當時,軍事科學院,羅援少將曾在兩會上表示,兩岸軍人應該共同協防南海,一旦有事,在太平島的台軍可以給予大陸方面後勤補給便利。

而兩岸在南海問題上的合作並不缺乏政策基礎。大陸同臺灣擁有共同的利益主張,同時臺灣藍綠陣營也基本上贊同臺灣於 1993年通過的《南海政策綱領》。對於當年大陸進駐南沙多祿島一事,該綱領明確指出:“臺灣和大陸的立場是一致的,只要統一後,南沙群島就是我們的。”

不少大陸學者認為,如今兩岸關係的 “回暖”更是為這種合作提供了可能。如果兩岸能夠合作,大陸在南海的大量“利益存在”通過太平島機場所能獲得的更加便利的物資補給,將大大縮減大陸在南海問題上 “動作”的反應時間。而現實交往更證明,臺灣和大陸漁民在南海的接觸一直沒有中斷過。上世紀90年代,由於太平島台軍守將為海南文昌人,所以很多大陸漁民能夠從太平島得到幫助和補給。

“我們當然很願意倡議兩岸在此問題上進行合作。但臺灣方面能否做出實質性的合作姿態,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侯小河表示,尤其在今年“五都選舉年”,馬英九當局可能會有很多顧慮。“畢竟兩岸在戰略上、軍事上互信還不足,要在太平島問題上進行軍事合作,目前看來難度相當大。”

對此,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教授彭維學進一步解釋道:“共同保護太平島已經屬於兩岸軍事互信範疇,因比合作的實現首先要取決於兩岸互信的程度,其次是合作領域是否涉及到敏感性的內容,第三就是合作的急迫性。如果越南真在太平島上挑起事端,那麼這個合作可能很快就會實現。”

“非傳統安全”的合作可能

然而,就目前形勢而言,台當局仍擔心討論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會牽涉“主權”受損、動搖美台軍售、削弱台澎防衛能力等議題。臺灣《中國時報》據此建議說,馬當局疑慮主要體現在“傳統安全”領域,但台方可考慮啟動“安全協作”對話,這樣既“先易”又“漸進”,對話“主要以‘三通’為基礎,以‘非傳統安全’(人道救援、海上應急救難、反恐、反海盜和環境生態保護等)為主要內涵”。

報道特別提出,比如在“南海”航線上,兩岸掌握島嶼周邊的經濟海域,可進行“非傳統安全”領域的保持海上生命線暢通等演練。為減少周邊國家疑慮,兩岸可協力以漁政船隻為主,准軍事船隻擔任後勤與監護為輔,雙方設立訊息互通暨支援中心,由交叉實施到並行實施,雙管齊下,進而從這種角度來看待兩岸軍事互信的問題。

而彭維學也建議,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有難度,可以先從“切實關注的利益”來尋找突破,這意味著,“繞開政治分歧,不能有太高的敏感性”,比如兩岸軍事科技交流、兩岸退役人員交流,以及南海油氣資源、漁業資源等開採開發方面。

對其提到的兩岸在南海上的開發合作,從2002年起兩岸已有初步接觸。當年8月,中海油與臺灣“中油”簽署協議,表示在“對等互惠,不談主權”的原則下合作開發南日島盆地的油田。

不過,有知情人士曾透露說,兩岸企業的聯合開採,“技術”和政治問題並存,而現實合作並不涉及南海爭議海域,因為這些區域的政治敏感度“太強”。

“互信,還是互信。”彭維學說,“島內也有呼籲兩岸海監部門共同執法,還有建議兩岸成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但這些提議能不能實現還涉及到兩岸互信的程度。”

防止臺灣借機使議題國際化

因為,“互信不足,在雙方政治地位沒有談妥的情況下,兩岸以什麼樣的姿態合作仍是個問題。弄不好臺灣就會借這個合作搞國際化問題。”彭維學分析道。

8月初,已有臺灣學者撰文表示,“臺灣在南海問題上不應沉默”。文章說,“南海政策涉及臺灣的政治、外交:經濟、國防、安全、航運、環保等各種重要海洋利益”,“臺灣相關部會應掌握最近南海戰略安全情勢,擬訂有效策略。要求海基會與海協會將南海經濟合作、資源管理保育、海洋科學研究以及臺灣參加與南海問題有關之國際會議等議題納入協商議題,或要求台當局在與美國或東盟成員國進行雙邊協商時,應將臺灣在南海所享有的權益,以及可能扮演的角色納入會商議題。”

相形之下,針對兩岸在太平島上的可能合作,台當局提出了相對可行的踐行方式。在今年3月臺北舉行的“兩岸海洋論壇”上,台 “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表示,海域功能區劃在臺灣剛起步,海洋保護與管理制度須參考學習其他國家經驗。他舉例,南海太平島建設為國際和平公園,是兩岸可合作方向之一。

他希望,兩岸能夠加強海洋氣候的研究,透過論壇繼續推動兩岸合作,深化互信,共創雙贏。針對這一提議,大陸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陳越表示,兩岸海洋學者會求同存異地進行商討,從而推動兩岸進行務實有效的合作。

(江天 胡渝 修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