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漸防微及早做好消除核安全疑慮工作 杜漸防微及早做好消除核安全疑慮工作

本週初在陽江市進行視察活動的廣東省政協澳門區委員,其行程之一是視察陽江核電廠。據報導,陽江核電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殷雄在回答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湯炳權及澳門委員關於核電站安全的問題時指出,陽江核電站足夠安全,理由包括核安全四要素。首先是設計上,是次日本核電站主要是自然災害超過了其設計基準,陽江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是六點四級,最高的海嘯是零點五一米,日本海嘯高達十三、四米,陽江歷史上沒有這麼高的海嘯。 其次是工程建造和設備建造,比較起工程建造來,設備製造可能特別重要,日本是設備製造的大國,但是次海嘯很多設備都頂不住,原因就在於設計基準,福島的技術是沸水堆,本身就有安全隱患,比如一回路和二回路不隔離,運轉發電機發電的蒸氣本身沒有發生器;陽江是一回路和二回路隔開的。此外福島是老機組,設計水平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經過四五十年國際核電的發展,今天陽江的基準足夠安全。三是運行水平和維修能力,日本同行這麼多年來有假造數據的行為,且好幾次被國際原子能機構通報批評;中國核工業從一九五五年開始以來到現在,沒有發生一起由於核事故導致的重大人員傷亡,國家和安全監督部門是採取非常嚴厲的制度,在用的十三台機組沒有發生任何假報和修改數據的現象,這是令澳門同胞放心的最重要原因。四是核安全文化,陽江核電站不把追求經濟效益放在首位,而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運行維修隊伍選拔公開透明。

廣東省政協澳區委員這次對陽江核電廠的考察活動,十分及時。因為就在日本發生地震海嘯複合型災害之後,二十多年前在香港掀起「反核風雲」的「大亞灣民間監察會」的十三名成員,包括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的代表、「爭取停建大亞灣核電廠聯席會議」發起人馮智活、中文大學及公開大學的學者及民主派議員等等,再次發起「反核電」運動,舉辦了幾次「反核電」遊行和靜坐活動,並把矛頭更直指北京在廣東省大力發展核電的國策,甚至聲言要進入內地進行動員,呼籲內地居民也參與「反核電」運動,大有「井水犯河水」之態。由於國家的「十二.五」規劃已指定廣東省是全國核工業重地,所以不單中央,而且地方官員也關注香港的「反核」行動。

這一事件確實引起人們的警覺。因為在發起「反核」運動的環保團體中,其實有不少人是香港的「民主派」或反對派議員,而已經沉寂了多年的馮智活也「重新出山」。為此,天大研究院的研究員陳少波為文呼籲,慎防「反核」之風在當今時局下不斷地政治化,發酵為一場影響巨大的社會運動。這是因為,首先,「反核」在香港不乏民意基礎,曾發生過百萬港人簽名反對事件。其次,香港當今政局不容樂觀。從二零零八年五月擴大「問責制」引發政治風波以來,港府的民意支持度一直低迷,長期陷於管治困境。施政一旦出現瑕疵,反建制勢力即抓住議題,迅速集結,對港府形成政治壓力,釀就政治風波。今年二月,財政預算案公佈後在香港社會引發軒然大波,政府民望再遭重挫。從今年年底開始,香港未來將接連面對五場選舉,任何議題都有可能被政治化,被發酵、放大。其三,社會運動在香港方興未艾。二零零三年的「保護維港」運動,可以說是個香港社會運動的一次轉折性事件。自此以後,舉凡涉及古跡保育、舊區重建、環境保護的議題,一再發酵為社會運動,當中不乏激進的社運人士與代表建制的警方發生肢體衝撞。從天星鐘樓、皇后碼頭到高鐵、菜園村,一次次的抗議事件,能量不斷積累,香港社運實現了「範式轉移」。在福島「核危機」的陰影之下,港人必然更加關注自身的家園安全,「反核」更易引起共鳴,同時又契合香港知識階層、中產階層對只顧經濟發展的「中環價值」之批判,加上部分港人對內地的有眾多疑慮、不信任,有可能發酵成為新一輪的本土社會運動。管治當局需要未雨綢繆,及早著手應對可能出現的「反核」社運。應對當有新思維,切忌孤立地就核論核,片面地就安全談安全,而應該既要加強港府內部的協調、聯動,又要加強與北京、廣東的溝通與互動,並在整體框架下思考社運的特點,謀劃對策,爭取掌握議題的主動權,引導社會理性討論,避免「反核」發酵、政治化。

本欄也曾分析指出,由於「恐核症」蔓延,而澳門附近已有大亞灣等兩座核電廠投入商業運轉,目前正在建設的還有三家核電廠,尤其正在作前期建設的臺山核電廠距離澳門更只不六十七公里,在建的陽江核電廠距離澳門也不到二百公里。為了穩定人心,將有可能會出現的不安情緒消弭在前頭,有必要組織技術權威人士作出解釋,這幾座核電廠的設計水平比福島核電廠要先進得多,以安定人心。在打了「防疫針」後,日後即使有人製造謠言,蠱惑人心,也難成氣候。

實際上,回想過去二十多年來,「反核」確是香港反對派手中的一支大旗。一九八六年,就在中英雙方為香港未來政制進行鬥爭的時候,發生了「大亞灣核電站風波」。一些環保團體不但是在香港發起百萬人簽署活動,而且還派人前往北京,主張向國務院請願,要求大亞灣核電站停建或遲建、遷建。鄧小平對這個問題作出批示:「要頂住,原地不動。如果現在中國頂不往,將來香港特區政府遇事就更頂不住了。」由此可見,北京是將之與反對派未來有可能會向特區政府施加壓力靠掛在一起的。

但「頂住」固然是要頂住,關鍵還是要消除市民的疑慮,增加市民對核電站的瞭解。新華社香港分社專門派出副社長陳達明與中國科學院和大亞灣核電站籌備處進行聯繫,並取得了中科院的幫助,公佈了對核電廠技術安全的研究報告,結論是一致的:法國核電制式反應爐是最安全的,與前蘇聯使用的不一樣。還組織內地專家到香港舉辦核技術展覽會,組織港人去大亞灣工地參觀,中國內地的核能專家、香港數所大學的自然科學教授,紛紛就世界核能科技的進步,洩出的幅射對人體的影響等,在香港的傳媒上發表文章,進行分析解說。港英政府也組織了立法局、行政局議員到美國、日本、法國去進行考察,最後得出結論,認為安全問題是有保證的。這些工作,使得激烈的反對聲逐漸平息。這也是中英雙方在圍繞基本法、政制等問題爭論的過程中的一次友好合作,尤德說,「這是一首美妙的小插曲,對改善雙方已呈緊張關係狀態是一副調合劑」。

由此事件,我們應有兩方面的認知。其一、居民對核安全有疑慮,確實值得注意。這與有人利用核安全問題來製造事端,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特區政府和內地有關方面都應與予以高度重視,不要忽略。其二、也正因為如此,更凸顯了進行核安全宣傳的重要性,一方面是為了消除疑慮,安定人心;另一方面也是當有心人要藉核問題呼風喚雨時,也因早已胸有成竹而較易應對,這是「防微杜漸」的原理。否則,當「青萍之末」釀成狂風時,再予補救已是必須付出千萬倍的努力。因此,以廣東省政協澳區委員為榜樣,特區政府宜資助各界社團組織其成員到陽江核電廠接受核安全教育,及早打好「防疫針」,增強對倘有人籍著「反核」議題了進行政治反對活動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