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越冬黑臉琵鷺北歸 環保局續開展生態保育

【本報訊】2010年鳥季於上月結束,環境保護局會繼續開展生態保育工作,為年底候鳥來澳作好準備,同時將抓緊非鳥季的時間,完善多項環境教育設施,包括優化觀鳥設施及修建自然研習徑,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態教育環境。

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間,在路城生態保護區內共記錄了104種鳥類,佔澳門鳥類種數的34.7%。其中灰林鵖、高山短翅鶯及遠東樹鶯是澳門觀察得到的新鳥類品種;黑臉琵鷺、白琵鷺、黑鳶、白腹鷂、普通鵟 、紅隼、遊隼及褐翅鴉鵑8種鳥類為中國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同期進行的高等植物調查中發現,生態保護區內共有96種高等植物,佔澳門植物種數的6.4%;其中在生態一區北堤上發現的野生蘭花線柱蘭,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名錄。

自2011年4月初,留在澳門越冬的53隻黑臉琵鷺陸續離開,返回北方的繁殖地。4月28日最後發現5隻估計是途經澳門遷徙的黑臉琵鷺在生態保護區出現,此後,本澳再沒有發現黑臉琵鷺的蹤跡,2010年鳥季亦正式結束。此外,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的鳥季期間,共有462人到生態保護區參觀學習。

在鳥季結束後,環境保護局將持續開展優化生態一區及二區,以保證候鳥的棲息空間,於本年5月中下旬開始,將安排在生態二區北側清理老鼠,以增加更多的灘塗面積,供年底候鳥來澳使用。

未來,為更充分利用本澳的濕地資源,發揮生態教育的作用,在5月至9月的非鳥季期間,環境保護局將完善相關的環境教育設施,包括:一、將在4個現時設於東堤及北堤的觀鳥台建造4個瞭望架,改善市民觀鳥效果並減少玻璃圍欄對生態攝影的影響;二、爭取於生態一區內的南面完成建造2座觀鳥屋,讓觀鳥人士能更近距離觀賞區內雀鳥;三、在通往2座觀鳥屋的地帶修建一條自然研習徑,讓市民能同時學習植物知識,提升生態保護區的教育成效。自然研習徑長320米,兩側將種植60多種植物,其中有30多種為澳門珍稀植物或國家珍稀植物。種植的植物將按其特性劃分為探香植物區、喜熱植物區、觀葉植物區、賞花植物區及尋果植物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