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評析:本澳文創產業如何突圍?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在本屆特區政府上臺之後被列為重點施政目標,專門成立了文化創意產業委員會。一時之間,文創產業在本澳社會引起了一陣熱潮,對於本澳文創產業如何發展意見紛呈,有稱本澳應發揮歷史文化優勢,凸顯中西文化特色;有稱本澳應利用博企財力,鼓勵發展非博彩文化娛樂;有稱應發揮文化人才潛力,將澳門文化傳播……

清醒之士均認識到,本澳博彩業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雖成為世界第一賭城,但其消極影響也越來越大,也將面臨越來越大的競爭,博彩業一業獨大,令人擔憂本澳經濟發展前途命運,中央亦多次要求本澳需要推進產業多元化。但本澳非博彩產業如何突圍,一直無人能提出令人信服的意見,其中就文化創意產業應如何推動,社會也意見分歧。

一般認為,文創產業基本元素包括人才、文化底蘊(深度和廣度)、資金和市場。通俗來說,就是天時(文化底蘊)、地利(資金和市場)、人和(人才和政策)。與其他地方相比,本澳在這些方面如何突圍而出?本報記者日前專訪了澳門創意產業協會理事長、利鎂集團董事總經理司徒作存和澳門創意產業協會副會長賀培浩兩位業內人士。

突“天時”之圍:

推動產業化是重點工作

發展文創產業一般有模式有兩種,一是產業帶著文創走,二是是靠個人、天才,帶著文創走。很多人都認同,本澳四百年的中西文化融合特色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之一,是本澳文創產業的先天優勢條件。不少人對這個先天優勢念念不忘,認為發揮好這個文化特色,文創產業就成功在望,也有人認為在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再加上現代的創意創作,就是本澳文創產業的出路。

對於本澳歷史文化的價值,司徒作存承認是本澳一筆不可估量的財富,但他指歷史是死的,過於沉醉在歷史文化的輝煌中,反而令人的思維受困其中,形成“天時之圍”。歷史文化是已經過去的或者已經存在的虛物,現在不能拿來就當錢用。而創意存在於人的腦子裏,文化就是人將創意表現出來的其中一種載體。他認為,文化和創意都不能產生財富,所以文化創意產業“產業化才是重點”。

“澳門有文化,有創意,就是沒產業” 賀培浩認為,如何產業化就是本澳文創產業發展的困境所在。

“現在政府對文化和創意推廣很多,但對產業的推廣過少”, 賀培浩指出,“文化創意產業現在更像一個口號!”呐喊叫喚的人很多,而能知道怎麼做的人卻很少。

“產業的要求是要能贏利,產業化的要求是產量化生產。”賀培浩認為,文化創意要成為文創產業起碼“一是體現當地文化;二是產品可以量化生產”。

司徒作存認為,創造者和設計師要轉變思維,讓社會瞭解、接受你設計的產品。“要將文化和創意推廣出去,首先要你的產品賣出去。”

“設計師怎麼讓已經存在的文化和自己的創意在產業化上得到突破,是發展文創產業的成敗關鍵。” 賀培浩說,“文化和創意最終要變成產品,才能成為一個產業,政府要推動文創產業,關鍵是推動文化產品設計,不生產為何設計?產品設計才是文創產業最重點的工作!”

在推動文創產業化上,最需要政府哪些政策?“版權!版權的產業化!” 司徒作存指,特區政府和企業以往習慣於買斷創造者和設計師的版權,這樣創作者一般能拿到一筆過的版權費,但從文創產業整體發展來說,這樣是弊大於利。司徒作存認為,政府應立法讓創作者永遠持有一定比例的版權,令創作者永遠受惠於自己的創作,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對創作者創意的尊重,才能不斷推動創意,“說實話,現在澳門創作者創意得不到尊重,澳門創作人的地位無法提高,是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的最大障礙之一,也是澳門文創產業一直無法突破的瓶頸之一。”

突“地利”之圍:

產業要建立突破性樣板

環顧本澳周邊地區,深圳的動漫產業如火如荼,廣州的IT產業紅紅火火,香港的電影業蜚聲全球。本澳在文創產業發展還在討論階段,面對種種不利境地,如市場太小,資金不夠,人才不足,研發投入有限,國際化能力和輸出能力受到制約,此為本澳文創產業“地利之圍”。

如何突破“地利之圍”?司徒作存認為,本澳現時要發展文創產業,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突破性樣板。他指出,應根據本澳的市場優勢,尋找適合的市場空間,突破不利的環境條件。雖然澳門一直以來,品牌競爭上都未能與國際接軌,也談不上有自己地區特色的品牌產品,不過近年澳門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並逐漸成為國際性都市,每年來澳旅客有近3000萬人次,這是本澳文創產品的市場空間。

“現在來澳門旅遊的旅客,除了到賭場之外,就是買一些杏仁餅或者豬肉幹這樣的手信。” 司徒作存認為,這樣的產品並未能代表澳門現時的城市形象,“遊客如何認同一個城市的文化?最直接有效就是通過這個城市的系列文化產品。”

“澳門文化產品的市場空間在哪里?我們的判斷是‘文化奢侈品’必將大行其道。” 司徒作存分析,澳門遊客中的部分內地豪客,對奢侈品的追求及消費力令人驚奇,澳門可以作為他們的主要消費地點,“亞洲最好的酒店在澳門,亞洲銷量最高的LV品牌店在澳門,可見澳門對高端客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遊客是否接受澳門生產的文化奢侈品?”司徒作存旗下的利鎂集團早前委託廣州市場調查公司就澳門文化產品市場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內地消費者認同、接受澳門的文化產品,不僅願意購買澳門文化產品,還樂意穿戴在身上及饋贈親友。

“什麼最能代表澳門的文化?大三巴?媽閣?東望洋燈塔?” 賀培浩認為這些都只是澳門文化一部分的代表,“能整體上代表澳門文化發展軌跡的是‘新馬路’”,“新馬路的故事、新馬路的文化,在澳門人的心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新馬路也是旅客接觸澳門文化的主要觀察點,如在世博會上展示的德成按就在新馬路。” 賀培浩與司徒作存共同創辦的高端奢侈品牌旗艦店就以“新馬路”為名。

“‘新馬路’是澳門商業的標誌,是我們計畫打造的文創產業突破性樣板”,司徒作存稱,“同時也是利鎂集團利用自身資源優勢著力打造的一個高端奢侈品牌。”他介紹,“新馬路”將會首先在鐘錶產品上有所作為。利鎂投資集團與創意產業協會將在下半年合辦“新馬路陀飛輪表面創意設計比賽”,希望為品牌的首個產品尋找到將澳門的文化內涵、創意思維融入其中的設計作品,現在已經跟生產企業達成合作,屆時冠軍設計將會被製作出成品。希望以產品的形式將澳門的文化宣傳出去,增加人們對澳門文化的認識和認同,反過來再成為推動文化創業產業的動力,形成良性迴圈。

“文化產品要以贏利為目標,文化奢侈品是目前澳門文創產業適合優先發展的產品,之後可以考慮以澳門文化為主題的網路遊戲、動漫等產品。” 賀培浩說,“澳門文化產品具有無限的潛力,澳門文化很多東西沒有發揮出來,有些可能我們現在還沒有發現。就如以前我們也想像不到澳門今天會提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想像不到澳門的發展會這麼快。”

突“人和”之圍:

推動商業配對和區域合作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發源地英國倫敦的前市長肯﹒列文斯通曾說,在倫敦,蜂擁而至的人才和歷史悠久的高等學府為創意產業帶來了人力基礎,而倫敦人的消費能力又成為創意產業的一塊沃土。

文化創意產業需要人才,特別是人才的聚集,許多人都知道,人才正是本澳文創產業發展最短缺的元素。賀培浩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澳門文化人才其實不少,問題只是他們缺乏表現的機會。”他指出,澳門人傳統上比較保守、不張揚,這種傳統令澳門的文化人才知名度遠低於臨近地區,成為本澳文創產業的“人和之圍”。“澳門中葡文化結合的作品,經常在國際比賽中拿獎,但澳門文化人在外面拿獎後,回到澳門就悄無聲息。”

“我們搞創意產業協會的目的,是搭建一個平臺,整合文創人才與企業,帶動澳門文化人才發揮才能。” 司徒作存表示,協會的其中一項計畫是推動創造者、設計師與企業的商業配對,“現在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問題,是設計師和企業沒有配對。設計師通常醉心於創意和設計,對市場產品需求資訊瞭解不多。設計師和企業配對後,與企業對市場訊息反應快的優點結合起來,由企業提出設計主題產品,設計師發揮創意,達到雙贏的結果。”

司徒作存透露,創意產業協會計畫每年舉辦澳門創意產業設計大賽,通過這種形式讓設計師與產業對接,透過點對點溝通讓不同的個人與企業合作。

“但澳門的文創產業不能只看著澳門。” 司徒作存指出,“文創產業的目標是將澳門的文化推出去,只要文創項目是落地澳門,或者文化產品以澳門文化為主題,無論企業或者創作者是否是澳門的,我們都看作是澳門文創產業界的一份子。” 司徒作存表示,有了這種思維,澳門就突破了人才、市場、政策等障礙,在區域合作中就減少顧忌,可吸引兩岸四地甚至全世界的企業和文化人才為澳門服務,推廣澳門文化。他表示,創意產業協會正透過與國內企業合作,創作澳門文化主題的網路遊戲和動漫產品。

從各地的情況來看,文化創意產業多是自上而下發展起來的,先是政府重視,而後帶動企業甚至民間的關注。政府對文化產品給予相應的支援,是必要的,政府的支持更給創意產業帶來了開花結果所需的雨露。

“現在很多政府部門的紀念禮品,都是從外地採購,很多都沒有澳門文化特色,為何不生產一些代表澳門文化的禮品?” 司徒作存建議,政府現在扶持業界首先可以做的事情是支援業界發展本地禮品的生產設計,由此著手,帶動本澳的文化產品設計行業發展。

記者手記:本澳文創產業需要實幹者

本澳文化創意產業的活力、商機和發展前景是無疑。如何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專家、學者、官員、團體等都提出了很多的意見,對推動本澳文創產業產生一定的作用,但無論是政府官員提出的政策,或專家學者提出的高招,最終都要經過實踐來檢驗。

培育一個產業成熟並不容易,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和各方面齊心協力的合作,但事情不能只停留在“討論、研究”的階段,馬上動手在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