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署防治水浸初見成效

【本報訊】民政總署努力防治本澳水浸,在內港低窪地帶逐步更換老化的潮水閥,分流經16號碼頭對開出海口的雨水。本澳早前受熱帶風暴“海馬”吹襲及多日暴雨,市面未出現嚴重水浸,顯示整治水浸設施初見成效。

民署因應地勢採取不同措施,舒緩新馬路一帶在暴雨期間的水浸壓力,去年開始在水浸問題突顯內港區更換防水性能較差的潮水閥,目前亞洲汽水廠及柏港停車場側的潮水閥已更換。16號碼頭底的A12出海口的功能減退,無法及時排放大量雨水,民署早前在該區新建渠道,將原來由A12出海口排放之部分雨水,分流至貢士旦甸奴街與巴素打爾古街交界的A13出海口,加快排洪。

熱帶風暴“海馬”六月吹襲本澳,帶來連日的狂風暴雨天氣,氣象局曾於6月23日發出暴雨警告(即預測未來兩小時內,降雨量將達到約50毫米),亦曾向“暴雨引發水浸短信提示服務”的用戶發出“20毫米戒備信號”,提醒用戶可能會出現水浸。

民署經評估後啟動了緊急應變機制,提前開啟泵房排水及疏通渠道,派員到各區巡查、檢查泵房運作及即時疏通受垃圾堵塞之雨水井,新更換的潮水閥及雨水分流設施發揮了疏導雨水作用,暴雨期間未出現嚴重水浸。根據資料顯示,防治水浸設施完成前,去年氣象局曾發出“20毫米戒備信號”,當時相近地區曾出現4至5吋積水,顯示防治水浸設施完善後,水浸明顯改善。

為進一步減少水浸,民署計劃在16號至26號碼頭間建造箱涵渠,收集區內雨水截流至將建的內港北雨水泵站排放,加快排洪,緩解水浸問,預計工程完成後,可解決天文大潮時出現輕微水浸的問題,減少天文大潮加上大雨時出現水浸的機會,以及在極端的天氣下迅速排走積水。

民署將更換更多潮水閥,減少內港因海水倒灌引致水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