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澳互設辦事處是兩岸政策重大突破

昨日,先是臺北,後是香港,繼而澳門,分別宣佈台灣與香港、澳門之間互設辦事處。三方都稱這是「重大突破」,而國台辦發言人楊毅更是將之形容為台港澳關係發展的大事,也是兩岸關係改善的又一項成果。但以臺北方面是由「陸委會」主委賴幸媛特意身穿紅衣,喜滋滋地親自並率先宣佈,而澳門則是由行政層級稍低一級的特首辦主任譚俊榮宣佈,香港則只是發出一紙新聞資料的情況來作對比,似是臺北方面的成就感更強。

實際上,臺北與澳門之間互設辦事機構一事,是在以往澳台關係發展較為暢順的基礎上「水到渠成」之事。而臺北與香港之間互設辦事機構的問題,則遇到許多障礙,關鍵就在於「中華旅行社」的正名問題。賴幸媛昨日在記者會上就大吐苦水也沾沾自喜,說四十五年來,駐港機構正名「怎麼談都沒結果」,如今談成功,顯示台灣主體性提高。但她坦言,談判過程「並不是一直都很順利」。而中央社也引述一名知情人士所言,八個月前,台灣、香港就「正名」展開協商,當時雙方「各言爾志」,對方開的條件「我們當然不滿意」。這名人士感嘆,「和香港談,比和大陸談還要難。」他說,香港政府談判態度比大陸還保守,以往中華旅行社想洽談公務,台灣無法直接與香港特區政府對談,香港總是派出「位階不高的人」作為窗口,而且也不一定處理。一場機構正名拖了四十五年,台灣這次能在短短八個月內爭取改名成功,關鍵就在於這場談判有別以往,雙方透過政府主管部門直接對談,「陸委會」港澳處、香港相關局處的官員往返非常多次,談判地點有時在台、有時在港,「頻繁的時候,一個禮拜談了超過兩次,每次都是面對面。」而相對地,賴幸媛透露,今年三月,澳門行政長官辦公室正式提出來台設立辦事機構的規劃,「陸委會」同時要求台灣駐澳門機構對外名稱更名,並提升功能地位,雙方很快就獲得共識。

因此可見,此問題的最終妥善解決,關鍵是在香港。一方面,台灣要將澳門在台灣設處問題與「中華旅行社」正名捆綁一起解決;另一方面,香港卻對此訴求諸多顧忌,一拖再拖,導致條件已經成熟的台灣與澳門之間互設辦事處問題,只能是在等待香港。現在這個問題終於獲得完滿解決,看來是天時地利所致。首先,從兩岸大氣候上,自承認「九二共識」,堅持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的馬英九上臺後,兩岸關係獲得重大進展。現在,已經進展到大陸的省級官員以至是被納入「黨和國家領導人」序列的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都絡繹於途前往台灣訪問,衝破了以往許多禁忌。那麼,作為「一國兩制」的香港、澳門,就不可能比大陸更顯保守,而是應當在促進兩岸關係發展方面,「先行先試」,有更多的更靈活作為。相信,在「澳門經濟文化辦事處」正式開張之日,就是特首崔世安訪問台灣之時,剪綵與訪台同時進行。

其次,大陸地區的各項惠台政策,正在發酵之中,對於推動兩岸關係向縱深發展,具有正面作用。尤其是大陸居民到台灣「個人遊」,將使未能直接分享「ECFA」成果的台灣個體經營者,也能共享兩岸交流的好處。在此情況下,他們希望能有更多的省份開辦「個人遊」業務。這對馬英九和國民黨「立委」的選情,絕對有幫助。而今次的台港澳互設辦事處,也等於給追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台灣居民送上一個大禮,有利於馬英九團隊駁斥蔡英文的「無能論」。--只有國民黨和馬英九執政,才能辦得到;否認「九二共識」的蔡英文,就沒有這樣的能耐。故此,出身於綠營的賴幸媛,對此深有感觸。四十五年來包括李登輝和陳水扁任內都沒有結果的事,現在只用八個月就出成果了。

其實,在澳門方面,也同樣是重大突破。澳門在台灣設立辦事處,固然是澳門特區政府和廣大居民的願景,但其實台灣方面比澳門方面更希望更歡迎澳門特區政府在台灣設立辦事處,因為以「對等」的原則,台灣方面將能爭取到將「臺北經濟文化中心」升格及改名為「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意義和成就更大。實際上,賴幸媛就指出,一九八九年,台灣駐澳門機構原以葡萄牙文商號名稱登記、沒有中文名稱, 一九九零年增列中英文名稱「駐澳門臺北貿易旅遊辦事處」(TaipeiTrade & Tourism Office)。不過,當時同樣受限於時空背景,駐澳機構的法定地位及派駐人員權利缺乏明文保障,台灣多年來希望改善。這與當年魯平「炮轟」事件,及在澳門回歸前夕,北京發出明確訊息,如果台灣駐澳門機構不去掉具有官方色彩的「辦事處」三字,將難以繼續駐留的時空背景,就相當吻合。而為何現在又可以「辦事處」為名呢?看來是雙方運用了類似「九二共識」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政治智慧,對「辦事處」予以各自不同的表述。在台灣方面,正如賴幸媛所說,「新的名稱與台灣目前絕大多數駐外館名稱模式相同」,「顯示台灣主體性提高」,而在澳門特區政府的心目中,此「辦事處」並非彼「辦事處」,既然是由「陸委會」派出,就不具有「外交使館」的意涵。

最重要的是,台灣方面爭取到了多年以求而未得的「禮遇」問題。據說,台灣「外交部」駐「非邦交國」的代表處和辦事處,是相比照於美國《與台灣關係法》的相關規定,享有程度不同的「外交禮遇」的,包括豁免權及「外交郵袋」等。而長期以來,無論是回歸前的「臺北經貿旅遊辦事處」,還是回歸後的「臺北經濟文化中心」,都沒能享有這些權利,甚至其中一些台灣派來澳門的工作人員,所持證件還類似「外勞」的證件。而通過這次重大突破,這些問題都可一併解決。實際上,賴幸媛昨日就宣佈,台灣與港澳都同意向對方提供類似駐外人員的優遇安排,包括各項執行業務上之相關便利禮遇措施,如免徵薪俸稅、合理居留期限、免收簽證手續費、視業務需要進入機場及港口禁區接送台方重要官員或貴賓、使用禮遇通道或設施等。

之所以能有如此重大的突破,當然是源於中央政府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對澳門特區政府的高度信任,也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具有高度信心,即使民進黨能僥倖上臺,也將翻不了天。

人民大眾開心之日,就是反動分子難受之時。這項決定,台灣、香港、澳門居民都皆大歡喜;但民進黨卻懮心忡忡,諸多懷疑。如「獨派」學者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教授陳儀深就對美國之音記者表示,表面的名稱更改,看來確實有進步,但也不免令人關注,台灣是否做出任何實質讓步來換取更名。這是典型的酸葡萄心態,凡馬政府獲得的每一項重大成就,都認為是「賣台」之舉,就連台港澳之間互設辦事處也都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