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倫稱中美軍事分歧大 美網絡戰略難掩攻擊性

【本報綜合】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今天坦言,中美兩國在軍事議題上依舊南轅北轍,離建立互信關係仍然前路方遙。針對美國國防部首度發表的「網路作戰戰略」,中國大陸官方媒體指稱其「難掩攻擊性」。

中美軍事建立互信仍遙

中央社東京15日綜合外電報導,在崎嶇顛簸的訪中行程之後,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今天坦言,中美兩國在軍事議題上依舊南轅北轍,離建立互信關係仍然前路方遙。

海軍上將穆倫說,相信他與中國軍事領導人的會談「具建設性,大體來說是正面的」。但他又說,兩國致力建立可運作的軍對軍關係仍在初步階段,至今困難重重。

穆倫在東京美國大使館的記者會上說:「前路方遙,兩國間的歧異仍然相當明顯。」東京是他亞洲行程的終點站。

穆倫是4年來首位訪問中國的美國最高層級軍事官員。此行意在增進兩國間的溝通和交流,希望緩和中國軍力增長與經濟勃興而為東亞帶來的日益緊張情勢。

穆倫說,很高興中方安排他與對等官員、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會談,並安排參觀高科技武器設備與基地。

然而他也指出,這次訪問也凸顯兩國間的巨大分歧。在穆倫訪中行的聯合記者會,陳炳德指責美國在經濟衰退之際投入太多國防預算。他指出,對中國威脅的擔憂是過甚其辭。

曾於今年5月訪問美國的陳炳德強調,中國軍力仍然遠遠落後美國,而中國軍力增長純粹是防禦性質。

穆倫今天說,陳炳德的話並未讓他信服。他說:「現在要說中國軍力增長的意圖何在,還言之過早。」「他們說是防禦性的,我們拭目以待。」

穆倫也提到,中國人的活動,特別是關於南海航行自由的活動,已助長各方對中國終極意圖的關切。他說,中國的終極意圖仍然曖昧不明。

穆倫在東京發表談話的前1天,陳炳德昨天痛詆美國的霸權主義與作為。他是在北京會晤南韓國防部長金寬鎮時,發表相關意見的。

南韓3大報–「中央日報」、「朝鮮日報」、「東亞日報」今天都以頭版頭條報導這項消息。南韓各大報指出,陳炳德明知美國是南韓的親密盟邦,卻當著金寬鎮的面斥責美國,明顯不符外交禮儀。

據報導,陳炳德昨天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會晤金寬鎮時表示:「美國是超級大國,所以能對其他國家比手畫腳,如果其他國家對美國說三道四,美國是不會答應的,霸權主義有它相應的行動和表現,美國的作為就是霸權主義的象徵。」

南韓中央日報報導,陳炳德說:「穆倫曾就中國軍事的透明度提出問題,究竟以何為基準?透明性到底是什麼?實在令人費解。」

他還說:「美國與越南、菲律賓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訓練,這象徵著美國介入南沙群島問題,是極不合適的,只會使問題更趨困難複雜而已。」

陳炳德強調:「我今年5月邀請穆倫訪中,結果卻得等到7月才能來北京。這是因為每逢美國向台灣出售武器,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訪中就會有困難。」

陳炳德明知韓美兩國軍事同盟的關係,還向金寬鎮表達對美國的不滿。南韓某些分析家認為,陳炳德的談話不僅違背外交禮儀,而且有政治目的,欲敲山震虎,想透過南韓向美國傳達中國大陸的立場。

美網絡戰略的“防禦•威懾•攻擊”

新華社華盛頓7月14日電,美國國防部14日發佈首份《網絡空間行動戰略》。儘管國防部強調新戰略重在防禦,但從種種跡象來看,美軍已經將網絡空間的威懾和攻擊能力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美國媒體認為,美軍在網絡空間的擴張可能導致網絡空間軍事化,並引發網絡軍備競賽。

根據公開的文件內容,新戰略包括五大支柱:

第一,將網絡空間列為與陸、海、空、太空並列的“行動領域”,國防部以此為基礎對美軍進行組織、培訓和裝備。第二,變被動防禦為主動防禦,從而更加有效地阻止、擊敗針對美軍網絡系統的入侵和其他敵對行為。第三,加強國防部與其他政府部門及私人部門的合作,在保護軍事網絡安全的同時,加強電網、運輸系統等重要基礎設施的網絡安全防護。第四,加強與美國的盟友及夥伴在網絡空間領域的國際合作。第五,重視高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並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美國國防部常務副部長威廉•林恩當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份戰略的核心是防禦網絡攻擊行為,防禦能力是其他一切作戰能力的基礎。

這份公開版的戰略文件通篇幾乎沒有提及美軍在網絡空間的威懾和攻擊能力。那麼,這份耗時兩年出爐的新戰略是否真的只重防禦?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刊文說,事實上,這份戰略文件的公佈比原定時間推遲了半年多,原因之一就是相關部門一直在就一些重要措辭進行斟酌和修改,以免引起其他國家對美國企圖將網絡空間軍事化、謀求網絡空間霸主地位等的擔憂。

然而,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詹姆斯•卡特賴特14日對媒體表示,目前美軍在加強網絡安全方面幾乎把全部精力放在防禦層面,但這只是一個開始,美軍應將重點逐步轉向戰略威懾。

林恩和卡特賴特都表示,美方將保留對嚴重網絡攻擊行為採取適當、合理的軍事行動的權力。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發表文章說,美軍在網絡空間的威懾戰略隱藏著一大風險,即美軍很可能無法確定攻擊來源。明確攻擊來源從而確定威懾對象,是實施威懾戰略的首要前提,而這在網絡空間往往很難做到。

《華盛頓郵報》此前報道說,美國防部已經列出網絡武器和工具清單,其中包括能夠破壞敵人重要網絡的病毒。去年年底,名為“震網”的蠕蟲病毒襲擊了伊朗核設施的電腦網絡。多家西方媒體猜測,這可能是美國運用網絡武器的第一個公開例子。

儘管這是美國國防部首次制定全面的網絡安全戰略,但多年以前美國就已經開始著手打造一支規模龐大、技術先進的網絡部隊。

去年5月,美軍建立網絡司令部,統一協調保障美軍網絡安全、開展網絡戰等與電腦網絡有關的軍事行動。

《外交政策》的文章說,美軍在網絡空間的擴張可能會引發網絡軍備競賽。如果美軍參與攻擊性的網絡行動,那麼其他國家也會跟進。

前美國國務院外交官、現任賴斯大學貝克學院IT政策研究員克裏斯托弗•布朗克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如果我們打算將網絡空間保持為一個自由通行的全球空間,就像世界上的海洋那樣,我們需要構建交通幹線,並加深在雙邊和多邊場合的夥伴關係,以阻止網絡空間軍事化,更有效地應對網絡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