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青年成長問題切勿本末倒置

王希富

行政長官崔世安日期在立法會回應議員問詢時對本澳常說常有的一個問題——青年人的培養作出表態。他指出:“因為年輕人就業視乎個人、市場供求等,不一定所有人都能達到目標,政府只能盡力支持教育,向年輕人提供足夠的教育機會,提高他們本身的能力,至於日後的發展則視乎個人際遇。”雖說如此的表態不是慷慨激昂的承諾和保證,甚至看來透露著稍稍悲觀情緒。想必一定會讓某些“有心人士”心懷不滿,甚至頗有微詞。但是筆者認為,行政長官的此番言論恰恰抓住了解決問題的主要矛盾,亦即要實現本澳青年人向上流動,讓青年人更好的成長起來最主要的是青年人自身的努力。而非遇到困難就指望政府和社會去解決。

立法會會期結束前,行政長官崔世安出席立法會全體會議。其間談到青年培養問題,崔世安表示,不論特區政府或社會均提供很多機會予年輕人,十五年免費教育、各類高等教育貸學金和奬學金等,可以說由小孩成長至完成高等教育,特區政府及社會均給予年輕人很多支持,確保年輕人不會因為經濟問題影響升學。年輕人在非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畢業後,特區政府還有一系列支持措施,讓年輕人在未找到工作前,可以透過實習吸收經驗。

對於社會及青年人自身最關注的青年人就業問題,崔世安指出,就業方面很視乎個人,每名年輕人完成高等教育後開始找工作時,各人的際遇可能不同,雖然現今經常提出要協助年輕人訂定生涯規劃,但世事難料,即使有生涯規劃亦不一定事事順利,年輕人找到工作後是否可以提升和向上流動,這些問題很值得社會討論,研究青年投身工作後的發展。他說與年輕人交流時,多會提出“所學非所做”和“未能朝理想目標逐步實現”這兩個問題,要在這兩方面協助年輕人有困難。澳門特區實施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始終有市場及供求的問題,相信進行就業調查亦可能會發現,很多人都不能學以致用,或覺得難以達到預期目標。

崔世安表示,實現夢想是人生樂事,年輕人成長、就業至實現夢想,不一定人人做到。政府與社會只能支持非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盡力向年輕人提供教育機會。但為年輕人訂立完全的生涯規劃,讓他們可代入實踐亦不一定可行,且有很大困難。因為澳門始終是商業社會,必須要視乎供求和市場,有規劃亦不一定能百分百實現。

其實,無論在任何一個社會青年人永遠是一個重要的議題,關係到社會長遠發展的他們如何加以培養,使之健康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每當提到這個議題,多數的政府都會強調會積極支援、協助,提供各種機會;而社會意見也是傾向於期望政府擔當更多,從方方面面對青年人給予發展的便利。這些做法和意見本無可厚非。但是若措施過度,培養變成“庇護”可能產生的作用就不再是正面的,反而讓青年人形成依賴心理,認為一切都可以由政府代勞,沒工作政府和社團會安排不計其數的招聘活動,提供職務供其選擇;有競爭者政府可以透過政策規定將之“趕出去”,確保將“蛋糕”留給自己。尤其是本澳有些社團和人士更不斷將青年問題從社會層面上升到政治高度,鼓動部分青年人提出超越現實可能性的要求,藉以向政府施壓,達到其政治目的。

現實以及無數的調查和研究都已經證明澳門青年人的競爭意識、競爭力已經落後周邊地區。在此情形下政府和社會有必要給予扶持和幫助,甚至保護,為本澳青年贏得時間,促使青年成長起來,應當未來不可避免的區域及國際競爭。政府崔世安所指,在這一方面特區政府和社團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無論是十五年免費教育還是持續進修計畫,抑或是各個社團舉辦的實踐活動都是出於此目的。但是實際取得的效果又如何?以公認具有重要意義的“內地實習”計畫為例,已經連續舉辦多期,但是每期都是數百上千個名額只得數十甚至十數人參與。這是一個極為簡單的道理,要想措施真正發揮作用,最為需要的青年能具有正確認識,願意且主動運用這些措施帶來優勢,努力其提高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和夢想。否則再多的措施推出、再多的資源投入也無法取得效果。

說到這裏,可以看到一個悖論,現實決定著對青年的培養的協助不可缺少,但是過多的協助卻讓有關措施難以起到應有作用。由此可以得出,要解決青年培養和其成長面對的問題最主要的並非是在政府和社團的幫助上,而是在青年人自身,取決於青年是否具有正確的觀念和積極向上的決心。

因此,行政長官的表態雖然不具備激勵人心的感染力,但是卻是真正的把握到了本質。也應促使全澳青年對自身進行清醒的分析,樹立起自我努力奮鬥實現理想和價值的觀念,而非寄希望於外界的庇護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