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挺故居‧家庭群組雕像‧文物保護政策

本週三出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刊登了第一三八/二零一一號社會文化司司長批示,內容為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轉授一切所需的權力予文化基金行政委委會主席吳衛鳴或其法定代任人,以便代表澳門特區作為簽署人,與「藝術家畫廊有限公司」簽訂《在澳門葉挺故居前院建造和豎立葉挺家庭群組雕像工作》的服務合同。

此顯示,澳門特區政府與澳門婦女關於以「以屋換屋」方式,另行提供適當的樓房建築供婦聯作第二托兒所新所址,而置換賈伯樂提督街七十六號的第二托兒所所址,強化「葉挺故居」的功能性及開闢作公開開放的紀念館的協商工作,已經完成所需法律手續。而「葉挺故居紀念館」的佈置工作,也將進入實質性階段。該故居前院庭園的「葉挺家庭群組雕像」及室內的佈展工作,以及恢復故居原貌的工程完成後,「葉挺故居紀念館」就可向澳門居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以及來澳遊客提供一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本欄是最早並持續呼籲特區政府收購「葉挺故居」,將之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早在澳門回歸前夕,由澳門珠光集團贊助,一批在廣東省內各職位(多數是在司局長級上離休的「老新四軍」,曾組團來澳考察「老軍長」葉挺將軍的故居。由於其中的向真先生(原珠海市副市長,曾是新四軍第三師黃克誠師長麾下的營級指揮員)與筆者稔熟,故他們約請筆者作向導。當他們看到「老軍長」故居並沒有象內地的同類建築物那樣保護起來並闢為紀念館向公眾開放,而是作為社團的「私產」時,頗為不解。並表示,澳門回歸後,「澳人」當家作主的特區政府,一定會將「老軍長」故居辦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此,本欄就持續地提出了應將包括葉挺故居在內的一批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紀念建築物納入建築文物保護名單的建議。

在葉挺將軍誕生一百一十周年並殉難六十周年之時,澳門特區政府為隆重紀念葉挺將軍,撥款修葺葉挺將軍在澳門的故居,並為「葉挺故居」牌匾揭幕,從而使新四軍老戰士們的預言實現了一半。但尚有另一半未能實現,就是「葉挺故居」仍是社團「私有」,繼續作為婦聯的第二托兒所的所舍。就此而言,難以向公眾開放,也難以讓廣大「澳人」及遊客瞻仰、憑弔,更難以在此舉辦緬懷葉挺將軍的研討、講座活動。--實際上,「葉挺故居」牌匾揭幕當日,葉挺將軍的後人舉辦《葉挺與家人的澳門歲月》講座時,只得另行覓地進行。另外,「葉挺故居」雖然是修葺一新了,但卻未有完全尊重歷史,亦即未有完全恢復葉挺將軍在此居留時的原狀。至少,是那道圍牆就有「加建」、「僭建」之嫌。實際上,我們從葉挺將軍當年的攝影作品中可見,那道圍牆是一道矮牆,現在卻加高了一倍多。另外,庭園內的金山葵等植物也不復見,反而是增建了鐵質簷蓬等現代設施。

由此,本欄多次建議,特區政府相關部門與婦聯協商,以「換地易樓」方式,另行安排並贈送一處適當的樓房單位,供婦聯作第二托兒所的所址;而「葉挺故居」就收歸特區政府所有,並按葉挺將軍在澳門居住期間的原狀予以修復,「修舊如舊」。故居內擺放葉挺將軍的傢具或遺物(倘徵集不到原物可仿製),並展出葉挺將軍特別是他在澳門居住期間的事跡(包括出任新四軍軍長及籌款、購藥、轉運武器等公務)資料圖文並茂地展出。其中,尤其是要突出他的那首《囚歌》--「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呵,給爾自由!我渴望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身軀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著,那一天/地下的火衝騰,把這活棺材和我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及其姐妹篇《囚語》,「不辭艱難那辭死,生死原來相遊戲;只問此心無愧怍,赤條條來光棍逝」,還有毛澤東主席的手書:「四八烈士萬歲」,及周恩來總理的手書:「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皖南事變」發生時,葉挺將軍的家人仍在澳門居住。而這首《囚歌》和《囚語》,就是「六面碰壁居士」葉挺將軍在「皖南事變」被俘後,以自己的鮮血書寫的,對包括澳門同胞在內的所有中國人都擁有極具震撼力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品德教育的意義。

本欄的呼籲,得到了前任特首何厚鏵和時任社會文化司司長的崔世安的重視及回應,崔世安多次親自出面與婦聯的有關負責人協商,初步談妥了「以樓換樓」的解決方案,但在第二托兒所新址選址的問題上未能取得各方都感滿意的共識。現任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率領文化局、社工局人員繼續與婦聯協商,終在近日解決了第二托兒所的新址問題,估計近期就可進行搬遷,接下來的就是文化局領銜進行的修復「葉挺故居」的工作了。

社會文化司司長批示的是在澳門葉挺故居前院建造和豎立葉挺家庭群組雕像工作》,應當還有其他項目。比如,恢復原貌,將第二托兒所的鐵質簷蓬拆去,並恢復圍牆的矮牆原狀。總之,按照本身也是攝影家的葉挺將軍當年拍攝的原貌「修舊如舊」。又如,蒐集葉挺將軍故居的傢具或遺物(倘徵集不到原物可仿製),並展出葉挺將軍特別是他在澳門居住期間的事跡(包括出任新四軍軍長及籌款、購藥、轉運武器等公務),供市民和遊客參觀瞻仰。

那麼,「葉挺家庭群組雕像」,選擇哪一個形象較好呢?這使筆者想起了葉挺將軍自拍一張「合家歡」照片,就是葉挺與其五名子女站在庭院的牆邊,「拍膊頭」由高到矮「排排站」,將軍夫人李秀文則在隊尾手抱最小的女兒的場景,一拍家庭和睦的氣氛,因而被無數《葉挺將軍攝影集》的讀者和網友讚賞為「好瀟灑,好幸福」的那張照片,作為雕像作品的原型,並將雕像安放在原拍攝地點故居前院內的牆邊。一是體現葉挺將軍家庭和睦,鼓勵市民和遊客積極建構和諧社會,二是可使遊客在參觀時與雕像互動,這種還原歷史情景並帶有互動式的雕像創造模式,近來已大為盛行。

特區政府近來從善如流,十分重視歷史文物的保護工作。除「葉挺故居」及「鄭觀應故居」外,孫中山先生的中西藥局也已協商收購成功。當然,還應繼續加大力度,對中美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簽署場景等文物,進行保護。而隨著城市建設發展,還將會有新的文物址點發現。比如,最近在大三巴牌坊附近一個正在進行拆卸工程的私人樓宇地盤中,就發現了城牆遺址,文化局要求停工,發展商也予以配合,但在補償問題上一直談不攏。特區政府應拿出處理「葉挺故居」、「鄭觀應故居」及「中西藥局」的誠懇來,盡快完成相關補償協商,以免令到私人財產利益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