砲擊金門幕後解秘:毛澤東“玩弄”中蘇同盟?

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猛轟金門,震驚了全世界。關於這次軍事行動的目的,歷來眾說紛紜。

借聯合艦隊發難,誘赫魯曉夫上鉤

毛澤東決定採取這次軍事行動真正的和唯一的目的,是希望僅僅通過炮轟的方武來封鎖金門,造成一種氣勢和壓力,迫使蔣介石主動放棄金門,從而實現收復全部沿海島嶼的既定軍事戰略和安全戰略。

要實現這一目的,有兩個前提條件:第一,蔣軍缺少鬥志,無心守島,否則只能使戰爭升級;第二,美國置若罔聞,無意干涉,否則中國採取的行動非但無法達到目的,反而會引火燒身;造成嚴重後果。毛澤東想到了要向美國人顯示一下中蘇同盟的力量,而7月21日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提出的關於中蘇共同建立海軍艦隊的建議,恰恰提供了一個機會。

毛澤東對聯合艦隊的建議大動肝火,今蘇聯使館和赫魯曉夫本人如墮五裏雲霧。顯然,民族感情受到傷害或個人脾氣秉性的因素,都不足以解釋毛澤東的行為,至少不是主要原因。毛澤東這樣做是借題發揮。毛澤東是要把赫魯曉夫本人引到北京,並與他簽署一個公開的聯台聲明。

7月22日與尢金的第二次淡話是毛澤東約定的。在滔滔不絕接連幾個小時的講話中,毛澤東嚴厲地指責了蘇聯,令尤金感到問題十分嚴重。最後,毛澤東把態度緩和下來說:“我也可以去莫斯科同赫魯曉夫同志談。或者請赫魯曉夫同志來北京,把一切問題都談清楚”。

7月31日,惴惴不安的赫魯曉夫秘密飛抵北京。在當天的會談中,赫魯曉夫不厭其煩地向毛澤東解釋蘇聯所提出的建議,一再保証絕無侵犯中國主權的意圖。談話間,毛澤東不經意地提到:“我們應該就會談發表一個公報,也許我們可以嚇唬一下帝國主義者。”驚魂未定的赫魯曉夫很容易就上鉤了,他馬上表示同意。毛澤東不無用意地說:“他們只知道發表了聲明,不知道葫蘆裏裝的什麼藥。第一,要鬥爭;第二,要講策略。現在的形勢對我們有利。”

回到莫斯科後,赫魯曉夫還沒有想到毛澤東的用意,他在第二天召開的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上,得意洋洋地報告了中國之行的成果。在會談公報剛剛簽字後,莫斯科時間8月3日上午10時,蘇聯電台便中斷了預定的節目,開始廣播赫魯曉夫與毛澤東會談的消息,隨後又反復播報會談公報。蘇聯各大報也大肆報道,強調這次會淡具有歷史意義,充分顯示了中蘇之間“堅如磐石”的團結。

蘇聯這些舉動正中毛澤東下懷。其實,毛澤東無非是想給外界造成一種印象,中國日後採取的行動是經中蘇雙方協商決定的。果然不出所料,蔣介石的高級顧問陶希聖稱,赫魯曉夫飛往北平,是指示中共如何在亞洲發動新的騷擾。蔣介石則在當天的日記中認為,“此一行動乃為九年來俄共與毛匪雙方勾結之最重要”的會議,並告蔣經國,中共“進犯台灣之期在即”。美國的情報機構和媒體也十分關注,並紛紛猜測。

蒙了蘇聯,唬住美國

毛澤東這一“騙招”果然唬住了美國人。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炮擊金門戰役,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判斷,中共對金門的軍事行動“很可能是毛澤東與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7月末在北京會晤時達成的一致行動”。中央情報局則斷言:“我們有証據表明蘇聯沒有鼓勵中共挑起危機,但蘇聯顯然默許並支持了中共的炮擊行為,因為蘇聯人相信這不會導致中共和美國之間的大規模敵對行動。”然而,赫魯曉夫卻像傻子一樣一直被蒙在鼓裏。

炮擊金門的行動對莫斯科確實是很突然的。面對毛澤東的“突然襲擊”,莫斯科當然十分惱火,但當時赫魯曉夫不便公開暴露盟友之間的矛盾。炮擊開始後,蘇聯的反應很平靜。直到8月31日,《真理報》才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表示了支持中共的立場:“如果今天有誰企圖通過侵犯中華人民共和國來進行威脅的話,那麼他不應該忘記,這是在威脅蘇聯”。

然而,幾天後美國做出的激烈反應就令蘇聯緊張起來,也讓中國感到不安——經過反復研究和爭炒,白宮終于亦步亦趨走上了有限幹預的立場。炮擊的第二天,蔣介石就要求美國總統發表聲明,“表明美國對外島局勢的堅定立場”。實際上,此時美國已經制定了應急計劃。9月2日,美國軍方甚至向國務卿說明瞭在未來危機升級的情況下,美國將如何使用核武器、使用哪種核彈頭。莫斯科打開核保護傘

這一下輪到莫斯科著急了。9月5日赫魯曉夫打電活給駐華使館,說他准備派葛羅米柯秘密去北京,通報蘇聯對台海局勢的看法。蘇聯政府正在起草一封措辭強硬的赫魯曉夫致艾森豪威爾的信,希望就此與中國同志交換意見。9月6日葛羅米柯到達北京,並分別會見了周恩來和毛澤東。

閻明複當時擔任毛澤東的翻譯,他回憶:當毛澤東說到如果與美國作戰將採取關門打拘的做法時,葛羅米柯說,對你們的這種戰略我下能評論,但是要考慮現在是原子彈時代。這時毛澤東回答說:“原子彈有什麼可怕?我們現在沒有,將來會有;我們沒有,你們還有嘛。”又說:我們的方針是自己承擔這場戰爭的全部責任,不要你們參加。我們不同於國民黨,不會拖蘇聯下水。至於同美國作戰,那是將來的事情,不是當前的問題。當前我們不會打台灣,這點請轉告赫魯曉夫。

從危機前後發展的過程看,毛澤東的確沒有打算同美國發生軍事沖突,一旦美國參與進來,中國也會想方設法化解危機。但在表面上,中國一定不能示弱。這當然就需要顯示中蘇同盟的力量,就需要蘇聯給以援助。

9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周恩來的聲明,宣佈願意恢復中美大使級談判。同一天,赫魯曉夫在給美國總統的信中打開了核保護傘,赫魯曉夫指出:“在目前美國早巳不是原子武器的壟斷者的情況下,它想用原子武器來嚇唬其他國家的企圖完全是徒勞的”。他要求美國“立即停止干涉中國內政”,並鄭重聲明:侵犯中國也就是侵犯蘇聯,蘇聯將盡力維護中蘇兩國的安全。

中蘇分歧潛伏同盟危機

周恩來的聲明和赫魯曉夫的信函並沒有使危機平息下來。由於美國軍艦按原計劃進行護航,9月8日國共之間再次爆發大規模炮戰。15日,中美大使級會談開始,但很快就陷入僵局。次日,赫魯曉夫在克裏米亞接見中國大使劉曉,除對台海緊張局勢表示不安外,還提出一個建議:為打破美蔣在太平洋地區的海空優勢,蘇聯打算向這一地區派遣一支空軍部隊,幫助中國制止美蔣的侵略陰謀。但在中國人看來,莫斯科似乎是不懷好意。毛澤東婉言謝絕了建議。

10月4日赫魯曉夫又來信,提出向中國提供導彈部隊問題。毛澤東考慮的方針是:“地空導彈應賣給我,由我使用,他們派少數人來教。”事隔兩個月,毛澤東在鄭州會議上說,蘇聯要派導彈部隊和空軍到福建前線,我們沒有同意,因為他們說這些部隊要由他們自己指揮。看來,他們還是想控制我們的沿海,控制福建,就像美軍駐紮在台灣一樣。

隨著事態的發展,中蘇在如何利用外交手段消除危機方面的分歧也逐漸加深。赫魯曉夫希望把台灣問題國際化,而中國主張通過中美及國共之間的直接談判解決問題。10月5日,周恩來正式向蘇方講述了中國政府的立場和態度,即決定暫不收復金門,准備發表一個告台灣同胞書,從10月6日起,停止炮擊7天。追于中方的態度,蘇聯不得不收回自己的建議。

從危機全過程來看,毛澤東事先有意對蘇聯隱瞞軍事行動,後來拒絕蘇聯派軍隊參戰,處處都以實際行動顯示中國具有獨立行事的地位和能力。中蘇之間由此種下的分歧給同盟關系籠罩了一層陰影,最終導致同盟破裂。

(沈志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