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菜刀:萬炮齊轟金門島的意外產物

俗稱的“金門三寶”,指菜刀、責糖和高梁酒。在這三樣特產中,以菜刀最具特色,因為它是用炮彈殼鍛’造而成。閃閃發亮,鋼韌耐磨,由炮彈鋼材鍛造的金門菜刀,伴隨兩岸硝煙飄散而聞名於世,也因兩岸休兵,而成為和平交往的“信物”。

炮彈成了菜刀原材料

1958年的8月23日下午6時許,中國人民解放軍奉最高統帥之命 炮擊金門,兩小時內落彈達4萬餘發,是日,落彈總數更達5.7萬餘發。從此揭開了金門炮戰的序幕,直到1979年中美建交後,炮戰才正式結束。

金門炮戰既是軍事戰,更是政冶戰。炮戰伊始,不排除解放軍趁勢拿下金門、拔掉“眼中釘”的企圖,但由於當時美國的有限介入,我人民解放軍尚不具備此種能力,結果就變成了一場形似軍事實則政冶的“特殊內戰”。炮戰規模由大到小,由每日改為隔日,甚至到過節時宣佈不打。

更有意思的是,解放軍對接濟金門後勤供養的運輸船隻不予炮擊,但前提是無美艦護航。到後來,雙方的炮彈已經基本不射向人活動的區域,而是射向荒野。再後來,又加上許多宣傳彈。

當年金門“八二三”炮戰時,炮彈從廈門方向呼嘯出瞠後,在金門上空破“引爆”,各式傳單隨風飄散,而彈頭會完整落到地面,很多是直插地層深處。而這些埋藏在地下的炮彈彈頭挖出來就是上好的鋼料。

炮彈殼為金門菜刀提供了數十萬顆炮彈殼的貨源。僅1958年,金門地區共落彈近50萬發,後來“單打雙不打”,炮戰一直持續到1979年,加起來怕有100萬發。

獨特材料使金門菜刀熱銷

“金合利制刀廠”是金門砲彈菜刀的研發者,也是最老字號的炮彈刀廠。據悉,早期金門人多為務農,由於鋼鐵原料不多,打鐵店多以打制農具為主。日本占領台灣的末期,物資更為短缺,一位叫吳朝熙的打鐵匠試著以盟軍轟炸遺留的炮彈殼鍛造刀具,沒想到,打出來的刀具竟是出奇的鋒利。

“八二三炮戰”後,金門地區廢炮彈殼暴增,吳家遂把大量廢棄的炮彈殼收集起來,鍛制出了一把又一把廚房菜刀,打響了“金門菜刀”的鐵招牌。據介紹,一顆炮彈彈體可做60把菜刀。其中,外殼可做40把,底座可做10把,裏面的5塊鋼片可做10把。

自“金合利”以炮彈殼為原料制刀、開始大規模收購炮彈後,金門居民都知道撿到炮彈可以拿來賣。最早一顆炮彈收購價是20元新台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炮彈越來越少,現在炮彈殼的收購價已漲到每顆1000多元新台幣了。與此同時,金門菜刀的價格也從最初1把只需20元新台幣,到現在1把要700至1000元新台幣,貴的甚至要賣到五六幹元新台幣,並成為熱賣品。

金台利現有技工8人,門店銷售人員13名。如今,金門“小三通”開放,金門菜刀更是成為外來遊客的必購物之一。”金台利”每天可賣80至100把鋼刀。最多一天曾經賣了60多萬元新台幣。買刀的,遊客占60%。

“金門菜刀”的傳人

“金台利”門前如今車水馬龍。這裏不僅賣刀,還現場演示由彈殼到成品的制刀過程。

“金合利”第三代傳人、被譽為“金門刀王”的吳增棟,從切割彈殼、入爐、鍛打、淬火、打磨,直到裝上刀柄,無不親力親為。據稱,吳增棟的祖父從事刀具技藝,父親子承父業做了60年,而他10多歲即同父親學藝,迄今已有37年制刀經驗。他說,之所以不用機器,而堅持用煤爐燒溶、純手工鍛造,為的是保持傳統工藝。”人家到金合利來看什麼?不就是看稀罕嗎?這些在文明時代已經絕跡的鍛造工藝,才是我最需要保留的東西!”

據說,早年切割炮彈的工序是須經特別批准才能看到的。一搬的旅遊者,只能看到一塊鋼鐵在爐中燒紅,然後經過機器打壓、淬火、研磨、打亮、開鋒等工序,只需幾分鐘時間,一把鋒利的菜刀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如果你看上了,可以讓老闆在上面為你刻個名字,把那把刀買走。而現在,這裏不僅賣刀,還現場演示由彈殼到成品的制刀過程,因此,成為觀光客必看的一道“金門景觀”。

吳增棟介紹說,早期他以炮彈打造的鋼刀,主要賣給早年到金門當過兵的台灣青年,他們返鄉時一般都會帶上幾把作為紀念,數量極為有限。1992年11月7日,金門解除戰地政務軍管體制,從此打開觀光大門。有一天,旅行社帶觀光客來看現場制刀,並買走了大量的金門菜刀,從此以後,金門菜刀開始發揚光大。

不久前,美國佛羅裏達州有一個四人合唱組合拜訪台灣,並在金門演出。他們在金門呆了三天,天天都泡在這裏。臨走時,不僅買了各種式樣的鋼刀,還將吳增棟脫下的牛仔工裝也當寶貝似的買了去。

這件事讓聰明的吳增棟深受啟發。他乾脆將自己的工裝和T恤進行一番包裝設計,印上自己打鐵的圖案,正式掛牌銷售。現在,遊客進入“金台利”菜刀鋪,不僅可以欣賞到“打鐵”場景。即使不買菜刀,也可以買一件“吳氏工裝”或“打鐵T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