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六項大禮也能對澳門產生潤澤效應 期望六項大禮也能對澳門產生潤澤效應

廣東話中有一句諺語,是「寧見隔離田車水,唔願見隔離屋中舉」。這後一句當然是小市民妒賢忌能心理的折射反映,千萬要不得;但前一句的希望他人的成就能夠潤澤自己也受益,卻符合「共同富裕」的願景——只要是自己不是「偷懶」,只是依靠別人「車水」以潤澤自己,而自己卻是無所作為的話。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上周訪問香港,向香港特區政府和市民送出了六項大禮。消息一公佈,市場反應積極,市民們喜出望外、滿懷憧憬,業界精神振奮、摩拳擦掌,特區政府則代表市民表示歡迎和感謝。媒體也紛紛發表評論指出,李克強副總理宣佈的挺港措施,是把「十二五」規劃中支持香港的政策目標具體化和可操作化,以利落實。這不僅是香港面對美歐債務危機沖擊和自身經濟社會深層次問題日益突出之際,給香港帶來「及時雨」,有利推動香港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突破,而且有助於推動國家的發展,利國又利港。這對鼓舞港人信心、推動香港經濟發展和轉型,並逐步解決香港的深層次問題和矛盾,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

由此,一些澳門居民的「隔離田車水」心理,又再發酵,希望中央政府能在向香港特區送出的六項大禮,其中一些同樣適用於澳門的,日後也在適當時機宣佈同樣亦延伸到澳門實施。

部分澳門居民有此意願,不足為奇。實際上,當年香港發生「七一大遊行」,而香港經濟也十分低迷,導致居民怨氣較大之時,中央政府及時向香港送出了「CEPA」、「個人遊」等大禮,以幫助香港振興經濟。為了避免引發「大香港小澳門」的負面效應,中央政府也對澳門「照板煮碗」,與澳門特區簽署了系列「CEPA」協議,及開放內地居民赴澳「個人遊」。這後一項措施實施時,恰遇澳門賭牌改革,有新賭場開業,從而創造了澳門經濟的奇跡。因此,既然李克強副總理向香港送出的六項大禮,其中有些也是適用於澳門的,相信中央就不會「大小眼」,而是將會在適當的時機,也向澳門作出相應的宣佈。

李克強副總理代表中央政府向香港特區送出的六項大禮是:一、大幅提升內地與香港服務貿易開放程度。內地將採取更積極措施,擴大對香港傳統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的開放,充實貿易投資便利化的內容,切實擴大「CEPA」的受惠面,繼續推動在廣東省先行先試,在「十二五」末,實現內地和香港服務貿易自由化。

二、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中央將支持在內地推出港股組合,繼續支持內地企業赴港上市,允許內地港資法人銀行參與共同基金銷售業務。

三、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中央將積極支持香港人民幣市場發展,拓展香港與內地人民幣資金循環流通渠道,把跨境人民幣結算範圍擴大到全國,支持香港使用人民幣在境內直接投資,允許人民幣境外合格投資者投資境內證券市場。中央政府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國債將作為一種長期制度安排,逐步擴大發行規模。

四、支持香港參與國際和區域經濟合作。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參與周邊和區域合作,近期支持東亞區合作,探討香港加入內地已經簽署的自由貿易區協定可能性,今後與外資談判時更多兼顧香港利益,增強兩地在世貿組織和亞太經合組織的協調互動。

五、推動內地與香港企業聯合走出去。中央將從項目對接、投資拓展、信息交流、人才培訓等方面,加大對內地企業和香港企業聯合走出去的政策支持,積極引導內地和香港企業合作開拓國際市場,建立商品營銷網絡,鼓勵以聯合投資、聯合招標、聯合承攬項目等方式共同開拓國際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市場。

六、發揮香港在粵港澳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中央將加快粵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落實,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現代服務業基地。

這其中的第一、四、五、六項,就完全適用於澳門。尤其是「探討香港加入內地已經簽署的自由貿易區協議」,令人心動。為何台灣馬政府如此強烈要求與大陸簽署「ECFA」?就是因為眼看著中國大陸與東盟的「十加一」已經實施,再加上日本、韓國的「十加三」也即將啟動,擔心台灣會遭邊緣化,因而要與大陸建成某些形式的「自由貿易區」。因此,澳門如能加入「十加一」、「十加三」,也能避免邊緣化。實際上,既然兩岸已經簽署「ECFA」,內地也分別與香港、澳門簽署「ECPA」,現在尚欠缺香港、澳門分別與台灣簽類類似「ECFA」的協議。倘能「金甌補缺」,兩岸四地就連成一體,成為大中華經濟共同體。

在三十六項具體措施中,其有關民生和社會事業方面的「保障物資供給,積極調動各方力量,採取措施繼續保持糧食、肉類、水果、蔬菜等優質農副產品和電力、天然砂等物資對香港市場的穩定供應」,「在部分高校試行免試招收香港學生」等,應是對澳門居民極有吸引力。尤其是目前澳門深受輸入性通脹困擾,澳門的通脹已經突破了澳門特區政府所設下的百分之五「紅線」。因此,當務之急是也對澳門實施「保障物資供給,穩定市場供應」的措施。

其實,即使是其中一些澳門「不適用」的項目,也足以令澳門居民產生美好的遐想。如離岸人民幣中心問題,大家都知道,目前澳門的通貨膨脹,是輸入性通脹,其主要組成部分有二:一是人民幣不斷升值,導致間接與美元掛鈎的澳門元,未能充分反映其「硬通貨」的本質,因而不合理地「被貶值」。二是內地本身也在通貨膨脹。兩者加疊之下,當然是促成了澳門的通脹。因此,不少人提出,澳門元應當脫離聯繫匯率系統,改與人民幣掛鈎。這當然是涉及到複雜的金融問題,特區政府必須謹慎以對,不應貿然作出決定。

但在美國信貸評估下降之後,有專家認為美元有可能會崩潰的前景。澳門確是應在「近懮」中更看到「遠慮」,及早作出應對措施。不久前「G二十」熱捧人民幣國際地位,提出要將人民幣納入「IMF」儲備資產及「SDR」體系中,並聲言否則「SDR」將失去號召力和權威性。因此,人民幣國際化已是大勢所趨,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成為國際各主要金融機構包括中央銀行的投資工具也將成為事實。為此,澳門元改以適當方式與人民幣掛鉤,也將會是水到渠成;或是人民幣與港元、澳門元、新台幣合組「中華元」,也將不會是遼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