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早收效益及其他效益

顧瑩華

兩岸於2010年6月29日簽署ECFA,同年9月12日生效,並於今年(2011)1月1日早收項目開始實施降稅,目前ECFA的效益最直接的就是早收產品對大陸出口的表現。以下分別說明ECFA的早收效益及其他效益。

ECFA早收效益

ECFA為一架構協定,目前已開始降稅的僅有屬於早期收穫項目的少部分產品,其他產品需等到貨品貿易協議生效實施之後,才會開始降稅,所以ECFA的效果現在只能先觀察早收項目的出口表現。今年1月1日ECFA早收項目開始實施降稅,今年前4個月臺灣對大陸整體出口金額為404.9億美元,成長13.31%,但ECFA早收項目對大陸出口68億美元,成長19.14%,優於對大陸出口整體的成長率,顯示ECFA早收項目降稅確實發揮功效。

不僅如此,在2007~2010年前4個月,台灣對大陸整體出口成長為7.11%,遠高於同期間早收項目的成長率1.98%,顯示早收產品在ECFA實施之前的成長力道是不如整體產品,但2011年前4個月早收項目的成長率反而高於對大陸整體出口的成長率,更顯示出大陸對早收項目降稅對出口的效益是非常大的。

我們將早收的539項產品分成幾類:1.石化產品,2.機械及其零件,3.紡織產業,4.運輸工具,5.農產品,6.50項中小企業產品,7.其他。我們可以發現在2011年前4個月,每一類產品的出口成長率均高於其在2007~2010年前4個月的成長率,這表示降稅對各類早收產品均產生效果。

事實上,在上述各類產品項目中,只有石化產品在2007~2010前4個月的成長率是正的(14.74%),其他類別產品這段期間的成長率均為負值,表示這些產品在過去幾年其對大陸的出口表現是不好的,這也說明為什麼政府要將他們列入早收清單,意圖藉由降稅來增加他們在大陸市場的佔有率,幫助這些產業的發展。

在所有類別產品中,以機械及其零件表現最佳,其在2007~2010年前4個月,平均出口成長率為-9.08%,但2011年前4個月該類產品的出口成長率高達68.41%,成長非常驚人。農產品的表現也非常優異,因為在2007~2010年前4個月,其平均出口成長率為-1.01%,但2011年前4個月該類產品的出口成長率已達40.07%,表現強勁。

運輸工具表現也不錯,2007~2010年前4個月,其平均出口成長率為-12.30%,但2011年前4個月該類產品的出口成長率達25.93%。紡織產業表現亦佳,2007~2010年前4個月,其平均出口成長率為-4.50%,但2011年前4個月該類產品的出口成長率達16.24%。

50項中小企業產品的表現也不差,這些產品本來就屬於競爭力較差的項目,在大陸給予關稅上面的優惠後,其對大陸出口的成長率由2007~2010年前4個月的平均-8.36%,增加到2011年前4個月的15.26%,表現明顯優於過去年度。

雖然今年前4個月臺灣對大陸出口整體成長13.31%,優於過去4年前4個月的平均成長率7.11%,但是台灣產品整體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市佔率卻由去年同期的8.51%下滑至7.43%,顯示台灣產品整體來說競爭力在下滑當中,值得當局注意。同期間台灣早收產品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卻表現的可圈可點,這些產品本來並不屬於強勢出口項目,過去對中國大陸的出口成長幅度也不如全體產品,但卻因為ECFA降稅的關係,使其出口成長優異,未來若是貨品貿易協議實施降稅,對台灣強勢產品對大陸的出口將幫助更大,這也是大家期望看到的結果。

就各項早收項目分析,成長表現仍以工業產品較佳,其中HS 87089992之「汽車傳動軸」、HS 84609020之「拋光機床」、HS 08071910之「鮮哈密瓜」、HS 42021210之「塑膠或紡織材料作面的衣箱」、HS 82076010之「帶金剛石等工作部件的孔工具」以及HS 62122010之「化纖製束胸帶及腹帶」成長最快,2011年前4個月成長率均超過4000%;另外,HS 06031300之「鮮蘭花」、HS 40112000之「客或貨車用新的充氣橡膠輪胎」、HS 84772010之「塑膠造粒機」、HS 84774020之「塑膠壓延成型機」、HS 87087010之「牽引車及拖拉機用車輪及其零附件」、HS 84213923之「工業用旋風式除塵器」、HS 85081100之「功率不超過1,500瓦,且帶有容積不超過20升的電動真空吸塵器」、HS 87120041之「16、18、20英寸自行車」的成長也很快,2011年前4個月成長率均超過1,000%。此外,部分產品在2010年前4個月未從台灣進口,而於早收生效後,2011年中國大陸有自台灣進口,金額較大者如HS 84463040之「所織織物寬度>30cm的噴水織機」、HS 87084050之「其他柴油型重型貨車用變速箱及零件」以及HS 87087050之「大型貨車用車輪及其零件」。

其他效益

一、利用大陸內需市場發展自有品牌

台灣過去主要是將中國大陸視為加工出口基地,出口大陸的產品以加工出口用的中間零組件為主,但在中國大陸國民所得提高以及「十二五」內需帶動經濟成長政策下,中國大陸將由「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台灣應利用ECFA積極地開拓大陸內需市場。由於ECFA將降低大陸的進口關稅,使台灣產品外銷中國大陸更具競爭力,加上MIT的形象對產品有加分作用,台商應利用此契機,在台生產外銷大陸內需市場。

除此之外,台灣應藉由ECFA兩岸新興產業合作的機會,與大陸企業共創品牌,擺脫代工的營運模式,由於兩岸在新興產業上面均沒有主導性的優勢存在,因此彼此之間可以在優勢互補下進行合作,以大陸市場作為品牌發展的基地,並給予政策上面的支持。例如兩岸可以共創LED照明、電動車的品牌,利用大陸市場的規模發展起來,待將來具備國際競爭力後再進軍全球市場。

二、吸引外資及台商回流

ECFA除了早收項目因具體降稅所產生的效益外,兩岸ECFA也可以強化外商來台投資的意願,尤其是製造業近些年來除少數項目外,鮮少外人投資案,但ECFA之後已有許多外商來台投資或表達對台灣投資的興趣,如日本知名光學薄膜大廠東麗集團5月正式來台設廠;SONY、三菱、TDK及 NEC等大廠,也積極接洽來台投資中;看準兩岸關係穩定,全球第四大伺服器大廠美超微(Supermicro)確定在台設置美超微科技園區等,都證明外商對台投資意願確實因為ECFA而提升。

除此之外,台商回台投資的意願也大幅提升,2006年台商回台投資金額僅約22億新台幣,2010年已增至406億新台幣,短短4年投資金額成長18.5倍。2011年前4個月,政府已掌握具體投資計畫之投資案共26件,預估投資金額約新台幣203億元,較去年同期投資金額大幅成長49%,年度目標達成率為46%。在已掌握之26件回台投資案件中,投資產業以製造業為主,計19件、占73%,投資金額181億元、占89%,投資案件以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居冠;其次為電力設備製造業以及機械設備製造業。另服務業投資案件計7件,投資金額22億元,主要為住宿及餐飲業,專業、科學技術服務業等。

同時在全球不景氣、外人投資全面下滑之際,台灣資本市場反而因為兩岸關係和緩、政策開放下,更顯活絡, 2008~2010年共計有106家台灣及外國公司在臺上市,剛好是2005~2007年53家的2倍,顯見台灣資本市場籌資功能已大幅提升。特別是過去由於兩岸不通、台商回台興趣缺缺,大陸台商通常會選擇在其他地區(香港、新加坡)上市,在2005~2007年共有32家台資企業在香港或新加坡掛牌,但在2008~2010年已下降至只有5家,此顯示台商及外商對台灣前景的高度認同,更凸顯台灣已有成為區域集資中心的條件,未來資金回流的情形,將隨著ECFA的進展將更為明顯。

三、打通與其他國家建構FTA之管道

除了貿易面及投資面之效益外,另外ECFA所衍生的效益是可以促進台灣與其他國家洽簽FTA,加強台灣與世界的聯結。過去由於兩岸關係緊張,台灣FTA結盟對象只能侷限在邦交國的範圍;在兩岸關係改善下,各國開始積極考慮與台灣簽署FTA,新加坡則為台灣第一個對象,理應視為重大的突破。星國與台灣貿易雖不及中國大陸、美、歐盟等主要貿易夥伴,但在2010年,星國為台灣第5大出口國,台對星出口金額達121億美元;星國亦為台灣第9大進口來源國,2010年台自星進口金額為76億美元,絕對不可等閒視之。特別是星國國際化程度高,對外已簽署了20個FTA,為全球簽署FTA最多的國家,台星FTA可以將台灣與星國的FTA網絡聯結,有助於台灣企業的全球化。

四、提升台灣整體競爭力

除了上述的效益外,ECFA另一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台灣整體競爭力。在國際知名的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最近公佈的針對全球59個國家之國際競爭力評比,台灣的排名由2009年之23名進步到去年的第8名,今年再進步為第6名,為歷年來最佳的排名。雖然國際間有許多競爭力指標,評比方式也不盡相同,在解讀上需格外注意;但一般而言,IMD的調查對象為在各國營運之國際企業資深高階經理人,指標相當具有權威及公信力,台灣可以在3年內躍升17名,在亞洲僅次於香港、新加坡,遠優於中國大陸(第19名)、韓國(第22名)及日本(第26名);在歐美國家中,也僅略遜於美國、瑞典及瑞士,成果豐碩。當然台灣競爭力排名的進步也不能完全歸因於ECFA,但2008年新政府上臺由開放直航、三通、陸客來台、推動ECFA及其他措施之推動,均使得台灣經濟更具競爭力,因此ECFA絕對是使台灣國際競爭力不斷向上攀升的關鍵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