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實現“零外債”但“內債”隱憂猶存

【新華社臺北9月16日電】台灣當局財政主管部門副負責人曾銘宗15日宣佈,台灣方面當日償清最後一筆23.82萬美元的外債,正式進入“零外債時代”。

據曾銘宗介紹,截至今年8月底,台灣當局債務未償餘額計4.6萬億元(新台幣,下同);明年將再舉債2867億元,累計債務未償餘額將突破5萬億元,佔前三年GNP平均數的37.3%,尚未超過當局規定40%的債務上限。

曾銘宗表示,島內去年有1.1萬億元閒置資金未被充分利用,當局會優先運用,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新增外債。今後將推行的降低債務政策主要包括:積極開源節流,逐步縮減收支短差;增加強制還本額度;舉債資金成本極小化;債務結構合理化;債務工具多元化。

台灣媒體在相關報道中指出,儘管實現“零外債”,但台灣“內債”問題仍有待解決。台灣當局和各縣市政府舉債瀕臨上限、賦稅負擔率(稅收佔GDP比率)持續走低、財政赤字惡化未改等情況,讓島內各界至今仍存有相當程度的憂慮。

台灣《工商時報》不久前發表社論指出,上世紀80年代以來,台灣當局的財政支出急速擴張,而賦稅負擔率由20%的水準降至如今的11.9%,收支嚴重不平衡造成債務負擔日趨沉重。

《中國時報》的社論分析認為,台灣的賦稅負擔率明顯偏低,而賦稅依存度(稅收與財政支出比)降低則顯示不斷減稅已衝擊財政穩定。

兩篇社論都認為,台灣的公共債務佔GNP比重低於美、歐,並不足以證明台灣財政沒有危機,原因之一是相關法規對“債務”的定義未與國際接軌,使得統計嚴重失真。島內輿論還提醒當局應以美歐債務危機為鑒,“借錢要正當、用錢要適當”,同時要高度重視減稅已對公共建設與經濟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