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為何選擇臺灣?

到臺灣地區高校讀大學,體驗不同的文化和學習氛圍,是不少大陸生的夢想。不過,臺灣高校真正開放讓他們赴台就讀,卻有些姍姍來遲……

臺灣高校招收大陸生(臺灣稱之為“陸生”)的想法,早在上世紀90年代便浮出水面,一開始醞釀於臺灣學術界,隨後被引入政界。雖然經歷反復討論和推動,一直舉步維艱,從10多年前首度提出,到去年8月臺灣正式通過“陸生三法”,再到今年首批大陸生赴台就讀,已經換了5任教育部門領導。

臺灣高校,拉力不足?

大陸生到臺灣求學,一般來說,既有政策的因素,也有自身的原因。按照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張寶蓉的說法就是,大陸生赴台求學主要受推動力和拉力的影響。其中,推動力主要是學術界和政界因交流需要的推動;另外,大陸高校升學競爭激烈,生源充足但教育資源稀缺,學生不得不考慮到境外或港臺上大學。而拉力則是臺灣獨特的文化氛圍和其高校提供的優越的教育環境。

但是臺灣地區教育部門制定的“三限六不”招生政策(指限校、限量及限域,不加分、不影響招生名額、不提供獎助學金、不允許校外打工、不可考照、不可續留臺灣就業),可能挫傷了大陸生赴台的積極性,也是拉力方面的欠缺。所以張寶蓉也認為:“臺灣第一次在大陸招生,更多是推動力在起作用,拉力沒顯示出來。”2011年,包括北京3名文科狀元在內的17個省、市級高考狀元,共291人選擇香港高校……這些,香港高校比臺灣高校更具有“拉力”作用的結果。

因為“拉力不足”,讓一些即便已經被錄取的大陸生,最終也決定放棄。7月6日下午,臺灣在大陸招收的首屆學士班名單被錄取的1015人當中,有超過1/4的學生最終放棄了這個機會。被輔仁大學營養學系錄取的福建女孩雋琪,還是決定不去臺灣了。最後,她選擇了更有利於她出國深造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臺灣高校為大陸生“備糧”

對於“三限六不”政策,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廖咸浩認為,這對大陸生“偏嚴了”,因而會影響本來非常期望來台學習的大陸生的積極性。不過,對於個別令大陸生遺憾的地方,他也表示理解。他說,臺灣高校對招收大陸生的態度是“漸進的”,今年還只是招收工作的第一年,規劃上先從招收研究生開始,因此按規定公立大學暫時不招收本科生,這樣似乎也情有可原。

但是,一些似乎是針對大陸生的限制政策,廖鹹浩認為很無必要,比如獎助學金的問題,因為世界各地的高校為吸引外地學生大都設有獎助學金,這個問題肯定會嚇退很多優秀的大陸生。

令大陸生欣慰的是,在啟動募款設立大陸生獎助學金的問題上,雖然校方在政策層面還沒有統一安排,但是已經開始計劃由各招生系進行籌款。

對這個問題,臺灣交通大學教務長林進燈說,台交大已針對大陸生來台一事向校友會報告,並獲得校友會支持,可動員校友會力量自籌獎助學金款項支持來台大陸生。

輔仁大學校長黎建球也表示,輔大在大陸就有超過3000名校友,並設有基金會,打算由校友基金會全面負責募捐。明年,大陸生就可直接向基金會申請獎助學金。其他校友如果有意捐款資助,校方也會代為受理。

文化大學校長吳萬益透露,學校計劃同大陸台商合作,請台商為大陸生獎助學金,臺灣高校培養出來的優秀大陸生畢業後可到台商企業實習或工作。

……

為了讓大陸生來台讀得安心,臺灣各院校都正研議大陸生獎助學金方案。

對於大陸生不能參加臺灣“健保”體系的限制,臺灣高校一位負責人說:“把人找來念書,總不能丟著不管”,教育主管部門應主動邀集民間保險公司,為大陸生設計學生保險。

臺灣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對此也頗為遺憾,他說,外國學生來台4個月就能加入“健保”,唯獨祖國大陸的學生被排除在外,沒有“健保”,“陸生”如發生意外就要負擔高額的醫療費用,有違公平原則。

臺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吳清基也表示,從規定來說,大陸生並沒有在臺灣納稅,因而不能享有“健保”,但可以給予他們商業保險和學生團體的平安保險。若大陸生在臺灣發生任何身體傷害,他們也會盡到照顧責任。

關於大陸生在台就讀期間不得從事專職和兼職工作,臺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有關人士解釋說,大陸生來台不能打工,具體來說就是不能從事勞務工作,包括不能擔任研究助理。對此,賴鼎銘認為,臺灣高校希望招收到優秀的大陸生,自然希望他們更多地協助參與各項研究,如果教育部門規定他們不能擔任研究助理,那“不只陸生學習上有損失,也是教師的損失”。

兩岸高校有何不同?

臺灣高校首次到大陸招生的消息一經確定,人們難免會好奇:兩岸的高校有什麼不同呢?

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章廉曾有過在臺灣輔仁大學學習的經歷,他的感覺是,兩岸高校,在硬實力、軟實力或教學質量上,差別並不大,但是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差異就比較明顯了。在他看來,輔仁大學的臺灣生上課不認真,臨考也不復習,考試成績奇差。而大陸生雖然少數人在平時也不怎麼努力,可是至少在臨考前也會通宵備考。因此,在輔仁大學,大陸交換生基本上都是拿全班狀元的料。

不過,曾在臺灣政治大學學習的方志操,並不同意章廉曾關於大陸生比臺灣學生更優秀的說法。他認為,不能拿交換到臺灣的大陸生和臺灣普通學生來比,因為交換到臺灣的學生,往往是大陸這邊一個名牌大學裏面的佼佼者,那已經比一般的臺灣同學高出一頭了。

另外,方志操也不認同兩岸高校在硬件、軟件或教學質量上差異不大之說。在臺灣高校的教育環境方面,方志操說,臺灣高校教育資源的優勢,真是不勝枚舉。如果比社會科學的圖書和文獻資料,僅臺灣政治大學的圖書館系統,裏面的外文圖書和資料,單論種類豐富程度,就超過大陸某些省全省高校的集合……

對於臺灣學生的校園生活,由於臺灣高校的很多專業都沒有本科畢業論文的要求,加之選課自由,畢業要求學分數量也不高,學生在各類社團、野營、NGO活動、出國旅遊和參加國際活動上面所花的時間比較多,因而花在課業上的時間就相應減少,似乎看上去有些“不務正業”。

方志操初到臺灣時,曾對臺灣學生的“懶散”頗有側目,對臺灣生學識的“匱乏”也感到難以理解。但逐漸他發覺,很多臺灣學生在參與各類課餘活動的過程中獲得非常寶貴的經驗,鍛煉出更為全面的能力。他們敢於表現自我,適應能力比較強,生活也顯得更為豐富多彩,這些是很多大陸生比較欠缺的。

方志操身邊的一些臺灣同學,有單獨一人漫遊中東數國的,有幾次去美國參與模擬聯合國活動的,有深入關注NGO與草根階層權益的,甚至還有一些是政治活動的積極分子。方志操說:“這種‘動’和‘玩’能夠增廣見聞、強健身心,其實也是一種‘正業’。”

臺灣學生與大陸生的優勢並不太一樣,大陸生在與他們交際和進行團隊合作的時候,會感覺有不少的差距。而臺灣學生對大陸生的博聞強記、思辨和口才、學習方法的系統,也早有所聞。

如何適應臺灣高校生活?

臺灣老師有時候也會以大陸生作為樣板,激勵臺灣學生好好學習、面對競爭。最近由於開放陸生來臺灣的關係,經常聽到對兩岸學生優劣的比較,還有此前“中央大學”洪蘭教授批評台大學生懶惰一事,鬧得滿城風雨。

臺灣學生受媒體的影響較大,除了一些政治專業的學生以外,普遍對時事沒有深入的認識和較為獨立的見解;對圖書資料也不太會利用;學識積累不太夠;有時候視野略顯狹窄。

雖然總體上,有如章廉曾說的那樣,臺灣學生在學習上並沒有陸生那樣用功,但是,臺灣學生在求學期間,也沒有像大多數大陸生那樣伸手向家長要錢,並將其視為理所當然。“打工了沒?”是臺灣校園中最流行的問候語,各類行之有效的“打工攻略”也是臺灣大學生最喜歡探討和談論的問題。在他們的觀念中,進入大學就已經等同於走入社會,這時還跟家人要錢是無能力的表現,也會被同學笑話。

打工之所以成為臺灣大學生的校園生活的重心,是因為在臺灣就業市場上,在高校期間是否有適當的工作經驗,已成為能否進入單位或公司的敲門磚。曾赴臺灣交換的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的強靜雅說:“周圍的臺灣同學都比較辛苦,上完課大多數同學會去打工,晚上下班回到宿舍都要深夜一兩點。”

臺灣地區教育問題專家石詠琦覺得這很平常:“臺灣學生本來就混個文憑而已。”但她同時也認為,“在大陸念書念出個書呆子來用處也不大。”10多名大陸交換生,他發現,“課堂上大陸同學通常是沉默的”。不過,當讓大陸生回答問題時,對方的發言往往“讓人眼睛一亮”。有一次,在他的政府與企業管理課上,一個叫唐離的復旦大學同學,娓娓道來一本厚達500頁的書的精華,“他的發言讓全班都震驚了,用一句俏皮話說,他讀書讀得如此之透徹,讓60名臺灣同學昏倒!”

但是,大陸生在臺灣喜歡讀萬卷書,卻似乎不愛行萬里路。臺灣輔仁大學教師張于真發現,來台學習的陸生似乎都沒有什麼安全感,其實他們一開始就是帶著一顆好奇的心來臺灣,不過雖然他們很想去看看,但是又好像哪里都不敢去。

不過,相比香港高校每年在內地招生1000多人,首次在大陸招生的臺灣高校的招生規模就超過了香港。臺灣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東海大學校長程海東認為,目前只開放2000名大陸生來台,未來應該盡可能擴大開放名額。臺灣教育管理部門也表示,明年在大陸招生規模將會繼續擴大。有專家表示,從臺灣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看,未來接納大陸生求學的規模可望達到10萬人。

讀大學,為什麼選擇臺灣?到臺灣學習過的大陸生或許都有不同的理由。

方志操在其赴台就學心得體會中說,臺灣的社會文化比大陸保留了更多儒家文明的因子,更強調閩南和客家文化流傳下來的家族血緣和人情倫理,如此獨具特色的華人社群便是他之前選擇赴台交換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今已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的方志操回憶說,在臺灣,還有無數他在大陸高校沒有碰到的“第一次”:第一次辦入學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