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赴台——我們需要一場腦力激盪

7月4日,是台灣高校招收大陸地區學生學士班放榜的日子,共錄取1015人,錄取率約65%。“如果因故無法來台灣就學,一定要在7月6日下午5時前到陸生聯招會網站完成放棄程序,否則無法再參加大陸地區高等學校錄取。”

學生榜上有其名,除非自己在規定的時限內主動放棄,否則學校沒有理由不收。從2007年即開始醞釀,今年終于成行的台灣高校赴大陸招生,正在按照它既定的日程運行著。陸生赴台今年終于起了步,讓兩岸青年人盡早相知柑階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誠然,陸生赴台元年招生並不理想,報名和錄取環節均有缺額。台灣高校招收大陸碩士生、博士生出現缺額高達405名,台灣本科私立高校共2016名報名陸生,有高校顆粒無收。本科生原錄取1015名,有273名放棄,約占整體27%。碩博士班原錄取248名,有15名放棄,約占整體6%。

萬事開頭難,陸生赴台也概莫能外。我們不去談論所謂“三限六不”:政策及其它配套如何以致影響陸生選擇預期,也不去分析學校和陸生由於時間倉促相互溝通瞭解不足的個案,因為兩岸這方面的報道和評論已經很多。基於此,我們不妨透過觀察-下我們現在所處的場域,瞭解此時發生的一些並不復雜並且可能存在關聯的事件,來看看能不能帶給我們足夠的腦力激蕩,從而激發自己有更大的胸襟和作為,來真心實踐讓兩岸青年人相知相惜不只是盡早還要更好的理想。

當今的時代是全球化的時代,足資金與人才爭奪的時代。爭奪仇秀學生就讀,招賢納才投資創業加入已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強化競爭力的重要籌碼。就教育而言,任何一所開放型的大學都希望招到最優秀的學生,在名校身上表現尤甚。同時,學生也在選擇最適合他(她)意願和實力的人學。“今天我以學校為榮,明天學校以我為榮”,許多類似這樣的話,恰當地說明瞭學生與學校之間相長,共榮的關系。可以說,大學的競爭實則為學生的競爭,學生身上體現出來的活力則代表著大學的活力。如果再通俗一點講,生源更是大學的財源,當然小限於有形的財富,譬如學生在校時學費收人以及未來對母校的捐贈,也在於品牌、影響力、社會關系等無形的資產。我們看待一些事情的時候,就可以抱持一種理性之心,平和之氣。

最近,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這兩所中國大陸著名高校上演了。史上最牛掐尖戰”。此次事件之所以堪稱“最牛”,是因為在此事件之前,名校掐尖雖愈演愈烈,但高校終究是在儒雅溫情的面紗下“暗戰”。而復旦和上交大的“掐尖戰”,是高校第一次出現撕破臉皮、爆發口水混戰的場面,可以想見大學之間面臨著如何激烈的生源競爭,也可以管窺中國大陸是一個何等龐大的教育市場。

而就在個別大學鷸蚌相爭引發人們對於。我們(大陸)大學究竟虧欠了學生什麼。的時候,有的大學已經先聲奪人在擊掌相慶看了,其中的佼佼者當屬香港大學。今年該校錄取的大陸17名狀元中,包括11名省級狀元和6名市級狀元,堪稱“收獲豐碩”! 11名省級狀元中除了3個來自北京外,其餘的分別來自上海、廣東、湖南、雲南、安徽、西藏等地。這17位狀元幾乎全部拿到了每年16萬港幣獎學金。

面對大陸和海外名校的激烈競爭,我們要問為什麼是“香港大學”?這些大陸一流的學生為何情願舍棄內地學生趨之若 的北大、清華?難道只是高額的獎學金嗎?其實,獎學金只是二個重要的誘因,國際視野和教育機制才是就讀香港高校更大的“好處”。香港的師資師、環境國際化程度都比較高,國際交流機會多,英語教學也更有利於與國際的交流。香港的高校體系採取開放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團體合作的能力,要求學生要像教師-樣,能夠獨立做研究,能夠獨立、原創地發表很多看法。

台灣高校體系不見得比香港差,今年赴大陸招生不希望招到一流的學生嗎?台灣高校此次大陸招生限於大陸沿海六省市戶籍考生,其中就包括北京、上海,台灣高校想沒想過去搶北京、上海的狀元?今年趕不上今後拿什麼趕得上拿得下?有人說陸生赴台元年招生“不滿意但可以接受”,當大陸很多人開始逐漸反思大陸大學虧欠學生什麼的時候,台灣高校是不是更要做更進一步的思考,即使與大陸高校相比還有哪些需要補強?面對大陸龐大的考生市場,面對海內外各類大專院校的萬馬千軍,台灣高校已經不是想不想、要不要加入這場競爭,而是-上路即身在競爭之中。如果大陸和香港名校得其上,台灣高校和大陸一般高校得其中的趨勢持續下去,台灣引以為傲的教育體系和競爭力豈不在兩岸三地相較之下黯然失色?

我們不僅必須深刻地體認周遭的環境,也應當感知身邊正在發生的變化。如果說大陸學生頭一遭到台灣就讀是新聞的話,台灣學生到大陸就讀大學已經不是新聞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它本身也在起變化而不同於以往。自今年起,凡在台灣參加學測考試,成績達“頂標級”的台灣高中畢業生可直接向大陸123所高校申請就讀,經面試合格後即可錄取。有意願到大陸就讀的台灣學生可向各有關高校直接提出申請。台灣學生到大陸去讀書可選擇餘地越來越大,越來越方便,這不就是一大變化嗎?兩岸學生都看在眼裏,如何加以評估和應對才是上策?

值得欣慰的是,大陸居民赴台個人遊試點6月底已經啟動,今年台灣高校首招陸生也有望帶動暑期遊學台灣熱,相關旅遊產品對明年陸生赴台就學可能會有相當的促進作用。據媒體報道,目前赴台個人遊後續報名火熱,台灣高校計劃在暑期聯絡台灣相關高校,組織陸生和家長赴台灣高校參訪,既讓陸生對台灣高校可以有感性的認識,亦有利於台灣高校和陸生直接接觸瞭解,頗受有意赴台就學的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不管台灣相關主管部門在相關決策上有怎麼樣的博弈,也不管台灣高校在佈局大陸招生有著什麼樣的考慮,更重要的是要讓教育回歸到教育的基本面,回到學生的學業前途與大學的教育擔當,盡可能地多做加法,兩岸都要多做有利於學生學習成才的事情,他會在比較中鑒別哪個更適合於他,也就會在心中悅納兩岸善與美的一面,以欣賞的目光來看待彼此之間的差異,兩岸青年人在無形中越走越近自然也會相知相惜。

(張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