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方官不輕鬆

臺灣的地方官員,尤其是“百里侯”(縣長),非“中央”所派任,也非“上級”所能晉升,一切由“選票”說了算。因此,獲得當地人認同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尤其是在草根性強的中南部,許多選票掌握在利益團體和地方派系手中,例如農會、漁會、宗親會、同業公會等。候選人不能僅憑個人的聰明才智吸引選民,更重要的是如何與這些團體打交道,整合各方的利益,不偏袒誰也不得罪誰。

“當地人的認同”,其實也是個很廣泛的概念,不見得要生於斯、長於斯,但就是要讓地方民眾覺得受到尊重與認同。

當選新北市市長的朱立倫曾在擔任桃園縣長時,辦了一場破紀錄、有十萬人觀賞的“超炫白蛇傳”,當時還邀請外國藝術大師來台觀賞,連外國人都比劃了稱讚的手勢。事後,他親口告訴當天演出的小生,選舉活動可以少辦,但敬老活動、文化活動不能不辦。在臺灣,很多縣市長舉凡端午、中秋、重陽,都一定會舉辦敬老待客活動,對老人的照顧與尊敬從沒有少過。

臺灣人對這些地方官員也有自己的看法,雖然該有的尊重少不了,畢竟幾乎所有的縣市長都是民選的菁英,萬中挑一的優秀人才,但大家面對官員時,更多的理解是,“你是為我服務的”。即便在臺灣東部偏遠地區或山區,那裏的縣長也無需叫苦叫累,因為都是你自己要出來選的,那麼做得好自是本職工作,做不好便無人同情,反遭唾棄。

一般而言,臺灣的地方官們每天會頻繁在媒體上露面,或解釋政見,或發表看法,或在鏡頭前與民眾直接互動。他們的公開行程往往會佔用大部分時間,在那些不需要外出活動的日子裏,他們也大多端坐在辦公室內,審批政策文件、與下屬交流工作事宜。

在強勢的島內媒體環境裏,臺灣縣市長們就好像生活在一個“透明裝置”中。“你瞧,縣長又去拜會了”、“縣長又要去掃街”……一舉一動,民眾都能看清瞭解。

但也有親民的縣長好心辦“錯事”的時候。原臺北縣長周錫瑋就是一例。周錫瑋在任時,整治淡水河,取締沿岸32家非法砂石業者,數多功績本在縣市長民調中位於前列。不想,因一件事未處理妥當,最終在臺灣縣市升格的“五都”參選人提名時,含淚黯然退出。原來,臺北縣林口曾出現疑似猛獸攻擊羊群事件,目擊者聲稱看到老虎,情節離奇。於是,縣長周錫瑋親自率領大批陣仗,上山打老虎。然而,此舉未獲縣民嘉獎,反而從此被媒體嘲笑稱為“打老虎的縣長”。

周錫瑋自覺委屈,在他看來,這麼做只是為了展示對縣民們的誠意。“事實上,他是沒有分清楚‘立委’和縣長的區別。”熟悉地方政治生態的臺灣媒體人介紹道。

在島內地方政壇,“立委”是選民們推舉的民意代表,他當然可以為選民意願“上刀山、下火海”,但如果一個縣長也這麼做,無疑會被看為“政治作秀”而貽笑大方。

民眾們看重的是,是否縣長在處理緊急事務時能合理決斷,妥善安排行政資源來解決問題。有島內名嘴向周錫瑋建議,以“打老虎”為例,周錫瑋其實要做的,應當是首先派遣訓練有素的動物專家和消防人員,前往調查瞭解,再採取適當的行動;就算情形再危急,請求警方甚至是軍方的支援,也就足夠。

臺北縣長教訓在前,因此,島內大多數地方官員們平日行事小心謹慎,生怕被媒體抓住“表錯情”,被斥為“作秀”。

從更宏觀的層面上講,臺灣官員服務民眾,不是大小事都要做,不是你家電燈壞了要市長來修;更不是你要縣市長幫忙找工作。地方長官最重要也最被看重的事,在於擘劃一個城市的遠景。

臺灣縣市長們一般都怕民意,民意毫不留情地批評,意味著選票的流失,也是臺灣“服務型縣市府”的一道風景線

平日裏,民眾有抱怨,或者口頭表述通告民意代表,或者訴諸“立法院”審理。

臺灣“9•19風災”,陳菊失蹤了三小時,原來是跑回家睡覺。隨即“不體恤民間疾苦”等批評接踵而至,陳菊開始未當回事,然而短短半月間,民調下滑了七八個百分點。這才忙不迭地跑到受災區,又是看望災民,又是“罵不還口、打不還手”,還要搬送救災物資。

面對質疑、甚至是公開羞辱,臺灣地方父母官能做的首先就是到“第一線”挨,然後誠懇地道歉,再趕快把事情處理好。

(鄭文、李景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