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明:郵政服務延伸至虛擬世界

服務澳門郵政逾20年的劉惠明局長說,本澳郵票發行是宣揚文化及介紹澳門的平臺,郵政局歷來重視選擇郵票的題材。除了發行郵品,持續優化傳統郵件派送外,郵政服務也與時俱進,如推廣電子簽名、電子郵戳、電子掛號信等服務,以及與世界郵政合作等等都為市民及遊客提供優質的服務。

發行郵品 推廣文化

特區郵政局網頁清楚表示,澳門郵品發行貫徹三項指導方針“多樣化的題材源自中國文化、澳門文化、科學技術並具國際意義;信譽和責任心: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預先公佈即將發行郵品的數量,即使郵票迅速售罄,亦不會更改數量,並限制郵票發行套數,同時排除發行與澳門不相關題材的郵票,縱使那些題材可能帶來較好的商業效益;產品品質:嚴格控制品質、採用現代化和創新的印刷技術,選擇具水準的設計者參與郵票、小型張郵品的構思和設計。在這些方針指導下,澳門發行的郵品總獲得集郵人士絕佳的反應。

劉惠明說,澳門每套新郵品的平均發行量現在是20萬至25萬套,相對於上世紀80年代的兩萬套,是天壤之別,對澳門50萬左右的人口而言,數量相當高,但發行後經常迅速售罄。2011年3月1日發行20萬套《中國內地景觀四──鳳凰古城》的小型張,發行首天2小時內已售罄;《白蛇傳》小型張也是一個早上售罄……“澳門發行的郵品不僅面向本地居民,亦面向海外收藏家,本地郵商消化的數量僅佔20%左右”。

澳門郵品的發行不啻對外宣揚澳門,是展示澳門文化的好視窗。不過,儘管有明確的指導方針,“但選擇郵品題材還是感到很頭痛”,劉惠明說,郵政局每年都會就郵品題材收集政府各部門的意見。涉及澳門文化、生活習俗、值得紀念的歷史事件,以及國家大事、國際熱點都在考慮之列,還要兼顧商業需要、科技推廣等。近年澳門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煙花比賽、大賽車等澳門盛事等都曾成為郵品發行的題材。澳門也曾與國家郵政、香港郵政聯合發行郵品。

劉惠明說,澳門現時發行的郵品98%以上由澳門人設計,為澳門處於萌芽階段的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一個展示平臺,“郵政局現在與不少的文化創意團體都有合作,極注重從社會汲取創意和靈感”。

電子郵政 延伸服務

劉惠明說,澳門郵政局繼續優化傳統服務的同時,服務領域已拓展到郵務、儲金局、電子認證和通訊博物館四大範疇,並極力尋求技術創新,與實體、金融、電子三大網絡整合。

最值得一提的是郵政局推出的電子認證服務,2006年,郵政局正式推出電子簽名服務,提供符合國際安全標準的電子簽名,透過安全可靠,依照國際認可規範的裝置,確保資訊完整、機密及不可否認性。澳門法律明確規定,電子簽名效力等同實際簽名。為使用者提供了極大方便。劉惠明說,現在郵政局正與萬國郵聯以及國家郵政聯合推動電子郵戳及電子掛號信服務,“郵政局以電子形式於電子文件上加蓋特定日期和事件,不僅可證明有沒有發送文件,亦可證明文件是否按時、完整發送至第三方,為將來可能發生之法律糾紛提供證據。”

劉惠明表示,技術的發展已要求郵政服務在傳統實物派送基礎上,延伸到虛擬世界,提供更多元服務。

她認為,包括新型電子服務在內的各種郵政服務現在都有需要開展區域間合作,才能發揮更為明顯的作用。“現在粵港澳郵政合作會議已將電子郵政服務的互認列作日程”劉惠明說,“其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可能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法律制度上的銜接”。她相信如果區域電子郵政能合作,不論地域間的工商業投資者,還是跨域置業的普通市民都能享受極大的便利,區域間合作會更順利推進。劉惠明指出,傳統郵政派送服務的區域合作,透過優勢互補已大大促進了各地郵政的發展。

至於郵政局下屬的儲金局,劉惠明說,未來會在現有貸款、匯款等業務基礎上,加強貨幣兌換業務,方便市民和遊客。郵政局會繼續開設面向政府部門的各類電子支付平臺,配合特區電子政務的需要,為政府部門開辦更多便民服務提供條件。

劉惠明自豪的說,小而精緻的通訊博物館自2006年開設以來,不僅使人認識澳門郵政及電訊的歷史與發展,並透過工作坊讓人學習到科學技術及原理。尤其是以趣味方式激發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鼓勵他們勇於嘗試,敢於發現,將這信念貫徹到底,為澳門未來發展提供各種類人才。

本報記者 王希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