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教育下一站:提高教育素質

陳觀生

近年特區政府對教育投入增大,十五年的免費教育,小班制的逐步推行,《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草案已經在立法會審議,預計近期可望細則性通過並實施,政府亦提出基礎教育十年規劃,當前澳門教育問題似乎已不是社會熱點的問題。筆者認為,在政府加大了教育的硬體投入,以及私框解決了教師的職業保障等問題後,本澳社會對教育關注點將集中在教育效益即如何提高教育素質上。

私框已提供教師保障

前段時間,社會對教育的關注熱點在《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隨著框架在立法會審議即將完成,這個框架制度將為本澳大部分教師提供職業保障。

本澳教育界認為,澳門的師資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工作量大。澳門中華教育會秘書長鄭洪光就指出,教師工作主要包括上課和非上課兩大類。目前,澳門中學教師每週上課約為20節多些,比中國內地多一倍左右。教師的非上課工作主要包括備課、改作、家訪、和學生談心以及學校交給的行政工作等。一般來說,教師的非上課工作時間要多於上課時間,越是盡職的教師這方面所用的時間也越多。由於澳門是社團社會,澳門教師還經常要應付各類比賽以及帶學生應付社會上各式各樣的活動。二是教師保障不足。目前還有部分私校的老師還在為爭取公積金制度而努力。在以私校為主體的澳門社會,學生是 “上帝”,得罪不得;家長是 “米飯班主”,鬆懈不得;校方是僱主,不從不得。在 “尊師重道”還未能成風的今天,學生“惡”過老師現象時有發生。三是教師的激勵不夠。以工資為例,剛入行的教師與幹了二十年的教師工資差別不大,由於學校以私校為主體,教師被提拔到校內或校外的行政職位上的機會不是很多。

鄭洪光認為,目前本澳教師過多的課時,過大的工作量,過重的負荷,令不少教師們備課要拖到深夜,改作業只能用課間休息的十分鐘,和學生輔道內容要一減再減,和家長談話時間要一再縮減,甚至對學生犯錯都被逼到得要用最快“見效”的責罰方法。這些對教師的工作情緒、教師的身體健康、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的社會聲望都造成不良影響。而教師工作質量的降低,令學生個性得不到培養,問題學生更陷深淵,良好師生關係難以建立,教師與家長的矛盾也應運而生。

據傳媒報導,私校教師職程框架法案基本根據教育界的意見,提出瞭解決方案並立法規範。如明確法案用於規範非牟利本地學制私立學校,同時刪除65歲教師需退休的條文,教師評核設立上訴機制,加入校長亦需接受表現評核等。配合勞工法,教師將不分兼職與否,一律視為全職;超時工作按勞工法補償;幼兒教師工作時數統一以授課節數計算;規定私校教學人員的薪酬及公積金校方供款佔學校固定收入7成等。

行政長官崔世安就《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立法表示,政府期望與各私校相互配合,提升整體教學質量,並強調政府同時透過私校職程框架立法,真心實意提升教師專業地位和退休保障。崔世安稱本澳非高等學校9成以上為私立學校,除政府主動推出政策和加大資源外,亦須私校配合才能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崔世安稱政府正開展大量工作,期望教學工作走向由重量至重質的轉變,政府並樂意加大資源投入,吸引優秀人才投身教育事業。

筆者認為,私框立法可望達到建立優化教師隊伍的有效機制,完善私校教師職業制度,促進教育人才合理有效流動,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改善教師的生活條件、工作條件,吸引優秀人才從教;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素質,增強他們的管理能力,促進教育管理科學化、民主化,提高管理效率和辦學效益,充分發揮教育管理工作在提高教育素質中的獨特作用等目的。

社會期待教育素質提升

政府配合私框出臺,對教育的投入主要用於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和教育管理工作者隊伍,在教師得到職業保障之後,社會對他們的要求就是要提高他們從事教育工作的能力與水準,教育要達到“令每個人都具有一技之長”的目標,保障市民在今後的就業市場具有競爭能力。

對一般市民來說,在教育方面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指,澳門人才的培養取決於澳門教育的素質發展,教師亦需主動適應時代要求,特區政府會提供資源有力支援教師的專業發展。據當局的“澳門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特區政府有意制訂綱領性政策,推動全澳學校採用多元評核形式,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能力。

任何教育都以一定的素質作為前提和基礎,並以提高和發展素質為目的。教育素質是指一定區域或國家的本原性教育品質特徵,它直接決定或影響教育能力、教育水準、教育品質、教育效果。教育素質是由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素質、教育行政水準、教育機制、教育結構、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等要素有機構成的。本澳近年實施15年免費教育,學生升大率超過8成,與周邊地區相比,本澳學生基本是只要有意願,都能進入大專院校深造,這是澳門學生的幸福所在,但另一角度來看,因為進入門檻不高,本澳學生與其他臨近地區相比,總體質素確實是需要提高的。

筆者認為,本澳教育要達到“提高教育素質。應當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確立正確的教育理念。一是要從傳統的單純以知識的多寡、考試分數的高低衡量人才培養品質的觀念,轉變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上來,樹立重素質、重能力的教育品質觀;二是要從強調發展教育的某個方面、某個要素的片面的教育發展觀,轉變到從全域上思考教育,從整體的角度發展教育,樹立全面的教育發展觀;三是要全面考慮教育與人口、經濟實力、產業結構、資源和環境的關係,樹立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觀。2、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基礎教育要努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3、更新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加快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開發和編寫體現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的課程及教材。培養基礎紮實、知識面寬、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教育素質集中體現為學校素質。學校教育素質是指教育環境對學校的具體影響和教育資源在學校的具體配置及由此形成的學校教育容量、品質和水準,包括了硬體素質、軟體素質、人員素質,還包括學校能力,即知識創新能力、產業轉換能力和社會影響能力等。學校素質集中體現為人員素質,校長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校在教育觀念、管理和建設上的水準和品質;教師素質則在根本上決定了學校的研究和教學水準。

筆者認為,本澳今後教育改革的實質和目的,就是提高教育素質,推進素質教育。教育改革首先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優化教育體系,提高教育素質,共同開創教育的新局面。

教育投入要考慮教育效益

隨著私框出臺,在解決師資問題,穩定私校教學人員隊伍後,特區政府亦即將推出非高等教育十年規劃、正規教育課程框架、學歷要求等法律法規,與私框互相配套,推動教育可持續發展,並提升教師水準。

坊間有意見認為,特區政府成立後不斷加大教育投入,但人才產出仍存在問題。筆者認為,這些問題值得教育界及全社會包括政府反思,找出教育質量存在哪些缺點。政府不應認為使用大量公帑投入教育,就是政府已經負上責任,可以萬事大吉;教育界亦不應將責任推給政府、社會及家長。

回顧本澳教育歷史,1849年到1978年,澳葡殖民者對為主體的私校從未承擔經濟責任;在各界的壓力下,1978年開始以津貼的方式資助私校,1995年推出了7年免費教育,1998年將免費教育實施的年期提高到10年,回歸後,特區政府更推出了十五年免費教育。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儘管澳門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數在不斷增加,但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仍然遠低於周邊的國家和地區。一般來說,一個國家和地區教育經費佔GDP百分之六左右較為合理。澳門回歸以來,教育經費佔GDP比率卻逐步下降,由以前的百分之三點一下降至近年的百分之二點三(香港、台灣和內地,分別佔百分之五、百分之六和百分之四)。澳門教育資源佔政府總支出的比重也是偏低的,香港比例是百分之廿二,澳門只有百分之十四,可見澳門的教育資源投入仍有改善的空間。

特區政府過去對教育的投入,在發揮效益方面存在不平衡。這些錢大部分用到解決減輕家長負擔,提升基礎設施等去了,對提升教學質素幫助不大。筆者認為,今日人均生產總值在亞洲前列的澳門,實有必要也完全有能力增大教育投資,更有必要把教育經費用到實處,努力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亦既是教育投入需要考慮教育效益,投入要有助於提升本澳的教育素質。

因此,特區政府及本澳教育界還要建立提高教育素質的評價體系,發揮教育評價的約束和激勵作用,通過科學高效的評價工作,把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提高教育素質上來。並要充分利用教育評價的回饋機制,校正工作目標和努力方向,強化監督作用,建立和完善提高教育素質的有效機制。

澳門教育特色應保持

本澳以私立教育為主,教育環境較其他周邊地區特殊,多元化是澳門文化的獨特姿彩,多元化教育也成了澳門教育的主要風貌,筆者認為這種特色應該予以保持。

世界正在走向一體化,現代化需要的人才是多樣的,強調多元智慧、因材施教,追求人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是當今社會對教育的一大要求。而多元化教育正是迎合了這一世界趨勢。它要求教育的目標與內涵、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評估、教育學制、教育政策等都必須是多元的。澳門多元化教育符合當今世界潮流。

澳門有多元文化的社會背景,有多語和雙語的環境資源,又面對不同制度的周邊社會。澳門多元教育可以匯聚各種力量的辦學熱情,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層次為澳門教育注入新的動力。多元化教育適應澳門現實,有利社會和諧發展、經濟穩定。

澳門地方小,人口少,本地高校在專業設置等方面很難滿足社會對各種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