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談行政體制改革“瘦身”與“減負”結合

【中新社廣州2月27日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27日在廣東省社會工作會議上表示,廣東行政體制改革之路還很長,在此過程中要將“瘦身”與“減負”結合起來,通過簡政放權和轉變職能讓行政體制實現化學變化。

汪洋說,自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先後進行了5次行政體制改革和政治機制改革,以及4次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有些人認為改革差不多了,或者怕改革引起新的矛盾而不敢改革,其實並非如此,當下廣東的政府行政部門仍存在審批事項過多、行政效率不高、政府越位錯位和不到位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進行“瘦身”和“減負”,所以說是否進行行政體制改革是“陣痛”與“長痛”的關係。

汪洋以佛山順德區的“大部制”改革為例稱,順德在廣東率先探索“大部門、小政府、大社會”的發展思路,不斷減少審批項目,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部制”改革中撤並了不少政府部門,就好比推進了政府的“瘦身”,行政體制發生了物理變化。

然而,汪洋也表示,在物理變化的同時還要不忘推進政府職能轉換,要把“瘦身”與“減負”結合起來,減負就是要外放權力,把不該負責的事項轉到社會或市場中去,把由政府負責的事情切實做好,只有這樣行政體制才能發生化學變化。

汪洋說,長期以來,廣東的公共服務基本上是由政府或政府創辦事業單位來執行,社會管理的各項事務包辦普遍存在服務成本高,服務水準和效率不高的問題,說到底是政府做了不該做的事,因此要努力創新社會管理,引入競爭機制,將原本由政府直接負責的事情交由社會組織去做,關鍵是要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打破利益格局的限制。

汪洋稱,政府在公共資源配置中,要落實投資採購等政策激勵措施,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進入市政、教育、文化、醫療和社會福利等領域,與公辦機構競爭,彌補政府公共服務的不足,最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服務把政府變成服務領域裏的“裁判員”,而不是現在所扮演的“運動員”角色。同時在構建社會組織時,要充分發揮群團組織的政治橋樑作用。

粵省府轉移職能逾130項

【中新社廣州2月27日電】中新社記者27日從廣東省社會工作會議上獲悉,廣東省政府已將130餘項職責交給社會組織或事業單位,同時在中國率先試行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相關部門已草擬了《廣東省推進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工作暫行辦法》和《省級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目錄》,逐步推進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改革的基本思路。

據瞭解,已草擬的上述有關《暫行辦法》和《目錄》正在按程式報批執行,其中的目錄暫定將於今年上半年對外公佈。

為結合政府機構改革,加快實行政府與市場仲介組織分開,廣東提出將原由政府承擔的行業管理與協調性職能、社會事務管理與服務性職能、技術服務性職能等,交由社會組織承擔,同時按照自願承接和費隨事轉等原則,政府有序向社會組織進行購買服務。

廣東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陳雄貴在會上稱,目前,廣東省政府已將130餘項職責交給社會組織或事業單位,各地也大力向社會組織轉移職能,如深圳向社會轉移事項100多項,珠海轉移23項。

同時,廣東還將原由事業單位承擔的技術鑒定等輔助性、一般事務性等工作交由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承擔,目前已累計向社會組織轉移職能100多項。相關部門已著手研究起草政府向社會轉移職能的省級目錄。

陳雄貴稱,目前,廣東已有不少地方和部門的事業單位採取了政府購買服務的辦法,例如核定購買服務人員數、明確中小學的後勤服務人員不佔用事業編制,按不超過教職員總數的15%聘請後勤服務人員,實行向社會購買服務。

據悉,廣東省相關部門將繼續清理省級政府職能轉移和行政審批事項,進一步規範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上下級政府間的關係,為厘清和界定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範圍、專案奠定基礎,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