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人宜堅持發揚包容謙虛的城市精神

子悠

春節前後一直到現在,網路上關於香港與內地的罵戰一直未有停息。在不少論壇和討論區內,也不斷有人樂此不疲的“舊事重提”。期間亦有主流媒體參與討論,雖然主要的聲音都是在呼籲“不要對立”、“不要社會撕裂”。但是這一場罵戰所產生的影響卻是深遠的,而且一定會在內地與香港同胞心中列下“疙瘩”。其實,從罵戰的導火索來看,引起事件的源頭無非就是內地遊客與香港人在社會習慣、價值觀念上不同。就個案大小而言,遠遠比不上本澳接二連三發生的旅遊糾紛。值得慶倖的是,儘管澳門涉及內地遊客的旅遊糾紛頻繁發生,甚至曾經出現過動手打人的惡性事件,但是最終卻未有演變成本地人與內地遊客的對立“鬥爭”。原因何在?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澳門社會以及澳門居民都將包容和謙虛視作本澳的城市精神。

內地與香港此次所謂的“蟲狗大戰”起因是內地女童在香港地鐵食零食,被一名港人出言阻止,引發車廂內港人與內地人口角,短片一經網上傳播,即引起香港與內地網民的罵戰,及後北大教授孔慶東又借題發揮,在電視節目上辱罵港人是「狗」,港人隨後組織在報紙上刊登全版廣告「反蝗」,矛頭對準佔用香港公共資源的內地人─激進網民稱之為「蝗蟲」……,一場「蟲狗大戰」就此越演越烈。當然,亦有媒體分析稱,之所以小事件引發出大問題是因為“內地與香港在融合過程中,因制度不同以至文化差異而出現了不少誤解甚至矛盾,近年內地“雙非”孕婦湧港產子的問題更將之激化,引發了部分兩地民眾以偏激的言論隔空對罵。”這就上升到比較高的層面了。我們單純就此事件在澳門來看,若發生在澳門是否也會引起如此大的反響?筆者曾與多位澳門本地人士進行過討論,最終結果是大家無一例外的認為“肯定不會”。多數本地人都認為這只是小事,不應該過分擴大和渲染。至於其背後深層次的問題,很多人認為,在內地與澳門之間也是存在的。比如,內地遊客增多,一些不良習慣的確令市民反感,而且最大的影響還是在社會治安上,每日報章上警方偵破的案件中幾乎都有內地人在本澳犯案的報導。其次是對市民日常生活空間的影響,不足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接待近3千萬遊客,原本屬於市民的生活空間已經幾乎被擠佔殆盡。曾有人戲謔的說“澳門現在是遊客的天下,不是澳門人的天下”。再者說,近年來澳門發生的涉及內地遊客的旅遊糾紛事件也不斷發生,去年初更是爆出內地遊客毆打本地導遊的事件,曾一度在社會上引起不小關注。

同樣是在處理與內地遊客關係上,澳門為何沒有與香港一樣,爆發出如此激烈的爭論。涉及內在原因不同固然是其中一個因素,比如香港面臨“雙非”兒童問題,而澳門就沒有。但更根本上講,筆者認為這與澳門社會及澳門市民的心態和觀念有直接關係。因為澳門是一個包容的社會,以世界上公認的最難以調解的宗教信仰為例,曾有文章這樣描述“澳門人的信仰較為駁雜,世界上許多教派都可以在這裏找到,主要有天主教、佛教、基督教、道教、伊斯蘭教、巴哈伊教、摩門教等,現澳門共有教堂20余座,古廟40多間,各教派和諧相處,天主教堂裏也掛著媽祖的聖像,傳教士也穿上和尚的袈裟,中國信徒‘語言習慣漸化為夷’,東西方文明在此交融,相互輝映,形成了澳門文化的一大特色。多元一體的神靈崇拜融匯在人們的生活中,以致人們的婚嫁,也是中西禮儀並行的,宗教的音樂、美術、雕塑、建築風格、楹聯字畫、酬神活動,也都充滿了這一特色,從中便可窺視傳統崇拜文化在澳門的穩固基礎,這也是維繫社會安穩的精神紐帶。”結合澳門的發展歷史及現狀,我們不難理解澳門這個城市包容性有多強。正是在這種包容性心態的作用下,澳門社會才能將旅遊糾紛化解在旅遊範疇的規範管理上;才能將一些與內地有關社會問題停留在社會層面去解決,而不會政治化和無限上綱上線;才能理性的將個人內地遊客的行為單一看待,不會一次標籤內地同胞這個整體。

其實,在包容之外,澳門社會亦難能可貴的保持著謙虛的精神。由於自身歷史沿革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的限制,澳門無論是回歸前後都是依存於內地的物資供應。而且,居民長久來都自認為澳門屬於“小漁村”級別,只是近年來才得以快速發展。雖然發展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對民生等有影響。但是絕大多數的澳門人是肯定可承認澳門發展的動力是來自內地。所以在面對內地同胞時始終能保持謙虛的心態。

澳門社會所具有這種包容和謙虛心態已經成為澳門的城市精神,也是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潛移默化形成的,對未來更好處理與內地關係,實現區域協同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值得繼續堅持和發揚。但是也要警惕個別另有居心人士的刻意挑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