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大選”後臺灣政局觀察

1月14日舉行的“總統”、“立委”“二合一”選舉,最終以馬英九順利連任、民進黨超過1/3“立委”總席次、親民黨與台聯黨都實現組建“立法院”黨團目標,各有所獲,“皆大歡喜”場面落幕。這一全新局面,為觀察2012年乃至今後4年的政局發展提供了新視角。

一、整體政局:“鬥而不破”、“亂中有序”

經歷此次選舉,島內政局重新洗牌,幾個主要政黨各有所得,加之近期無大型選舉,因此,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朝野鬥爭雖不會停止,但整體局勢將會“鬥而不破”,“亂中有序”,相對平靜。

(一)選後“過渡期”將相對平穩。2000年、2004年,從選舉結束到“總統”就職前,島內都曾出現過激烈動盪,但此次選後不會再有這一局面。究其主因:一是島內民眾期待穩定。儘管選舉過程中一度出現民進党重新上臺的可能,但馬英九最終順利連任,國民黨在“立法院”中也單獨過半,這清楚表明島內民眾希望政局穩定。二是本次結果各方均可接受。國民黨方面,“總統”選舉雖然過程艱辛,但最終仍以近80萬票的優勢連任,“立委”席次雖有減少,一方面是因當年島內反陳水扁、反民進黨的大環境不再,另一方面輸的也並不意外,且還保持了“單獨過半”優勢。民進黨方面,雖然“總統”選舉失利,但蔡英文可說是“雖敗猶榮”,更重要的是“立委”總席次較上屆增加13個,超過制衡國民黨的1/3門檻。而親民黨與台聯黨各得3席“立委”,都能在“立法院”單獨組團。這一結果可說是多贏局面,各黨都沒有鬧事的動機與誘因。

(二)馬第二任內朝野矛盾雖不可調和,但整體政局仍將較為順暢。從朝野互動看,無論是基於理念宣傳,還是出於資源爭奪,在野黨都既有與國民黨鬥爭的主觀願望,也有與國民黨競爭的客觀實力,因此,朝野矛盾仍會隨時發生,甚至可能激化,且基本形態將是“朝守野攻”。然而,因國民黨馬英九基本掌控了行政與“立法”資源,並暫時止住了“國消民長”勢頭,因此,除非國民黨有重大失誤,在野黨沒有讓島內政局僵持的能量與願望,且朝野衝突最終會以“各退一步”方式解決。其次,從各黨自身發展來看,他們都面臨內部重新盤整的問題。可預見,今後各黨的首要任務是解決內部路線之爭,協調內部關係,鞏固基本盤,開拓中間選民,與從整體上提升自身體質與戰鬥力,以便為下次戰鬥累積能量。因此各黨都不可能將主要精力放在朝野政爭之上。

(三)“立法院”將成朝野攻防主戰場。此次“立委”選舉,國民黨的64席雖屬穩定過半,但民進黨也有40席,這使馬英九當局無法再如第一任內憑國民黨單獨超過2/3席次門檻的實力,在總預算、“總統”人事同意權、重大法案表決時強勢主導,而必須與民進黨等協商,這就從體制上給了民進黨在“立法院”更大表演空間,而無需付出更多的社會成本與資源。另外,親民黨、台聯党都取得成立“立法院”黨團的資格,使“立法院”內再次呈現“兩大兩小”多黨競爭格局,加大了各黨在“立法院”合縱連橫可能。同時,由於一些“大炮型”“立委”如邱毅、黃義交等人紛紛落選,降低了國民黨“立委”為馬當局護航的能力,加之73席區域“立委”中有17個是新人,他們或經驗不足,或基於政治表演需要,隨時可能以激烈方式問政,從而增加“立法院”內衝突的風險。

二、國民黨發展:機遇挑戰並存,關鍵在於如何有新突破

此次選舉結果,在給國民黨馬英九帶來重新出發的機會同時,也讓其面臨諸多無法避免的挑戰。

(一)得到繼續主導內政的機會,但如何解決增長與公平是新考驗。本來,島內每次大型選舉都可看作是選民對不同政黨及參選人的政績評價與政策選擇。島內民眾再次選擇了國民黨馬英九,一方面是對馬英九過去4年政績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對其“黃金十年”規劃藍圖的期待。然而,馬英九不但要認真應對新一輪全球經濟危機的風險,讓臺灣經濟有新的增長點,還應思考如何從改善的角度,讓普通民眾共享經濟總量增長的成果,對施政“有感”,並處理好公平正義問題,削弱民進黨再次煽動階級對立、主打“民生牌”的機會。

(二)兩岸政策得以延續,但如何取得更大突破是新難點。對於此次選舉結果,島內主流輿論都將之解讀為是“九二共識”的勝利,是民眾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路線的理性選擇,民眾給了馬英九繼續“開放的兩岸政策”的機會。然而,兩岸間的經貿交流與合作已取得巨大成績,社會文教交流合作也已邁出重要步伐,但重大政治議題上卻還止於放話。因此,選後不久便出現要求馬英九與大陸舉行政治談判,締結“和平協議”的呼聲。當然,民進黨等島內“台獨”分裂勢力和美國等外部勢力則可能成為兩岸關係取得實質進程的最大障礙。因此,馬如何在兩岸關係方面取得更大進展將是其新任期的最大難點。

(三)馬得以繼續主導國民黨走向,但如何突破南部基層瓶頸仍是老問題。馬英九自接任党主席之職以來便一直強調黨務改革,並力圖從組織改造、選舉模式等方面改革國民黨,2008年執政後力度更大。但因改革已經觸及不少既得利益者,一度遭遇強大阻力。然而,此次選舉結果卻證明“馬金體制”、“馬式風格”也有選票市場,馬英九仍有機會繼續改造國民黨。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卻是,馬的努力並未改變“北藍南綠”、“綠的更綠”格局,傳統基層優勢鬆動現象仍在持續,因此,今後如何實現深耕基層,突破南部瓶頸仍是其一大難題。

(四)馬得繼續主導重大人事佈局,但如何應對黨內2016“卡位戰”是新課題。一方面,雖然黨內大老影響力不斷式微的趨勢不可逆轉,但他們在關鍵時刻對深藍選民的影響力不可低估,因此,馬在處理重大人事問題時,仍需聽聽大老們的意見。另一方面,雖然馬在重大人事佈局上仍有強大影響力,但不可否認,黨內中生代卡位2016年“大選”的議題已經出現。因此,今後馬如何讓幾位2016的有力競爭者,包括吳敦義、郝龍斌、朱立倫等,在這場“卡位戰”中展開良性競爭,力保國民黨繼續執政則是馬的又一新課題。

三、民進黨方面:權力與路線之爭難免,兩岸政策仍是難點

目前,該黨內部的“權力之爭”與“路線之爭”兩場鬥爭已經無法避免,而路線轉型則仍是其最大難點。

(一)“權力之爭”已悄然展開

近期,党主席爭奪戰將相當激烈。由於党主席之職不僅關乎黨內資源分配,更關乎公職提名,尤其是2016年“大選”佈局,加上蔡英文已確定3月初辭職,因此,党主席一職已成該黨近階段最激烈的權力之爭。目前,浮上臺面的人物雖有不少,但也各有其短。其中,“天王級”大老包括:蘇貞昌、謝長廷、遊錫等,但他們面臨“世代交替”的壓力,甚至有人預言,他們如果仍然參與,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實力派人物包括:高雄市長陳菊、台南市長賴清德等,但他們還有繁重的行政事務,恐難全力勝任;中生代代表蘇嘉全,但他卻面臨選舉新敗和家人爭議;基本教義派代表許添財等,但他們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趨勢不符。尤其新一輪党主席之爭極可能演變成一場內耗戰,加大內部裂痕,因此也有人猜測,最後不排除党主席之爭演變成一場代理人之戰,再各方妥協,推出一個弱勢党主席。

長期,派系之爭則是常態。儘管民進黨早已在形式上消除派系,但實際上仍有派系存在。其中,較有影響力的派系包括新系、謝系、蘇系、蔡系與基本教義派。目前,他們之間已為爭取党主席大位,悄然上演派系間合縱連橫的戲碼。今後,他們還會為鞏固擴充自身實力及社會影響力,圍繞黨內權力機構改選、重要黨職安排、公職選舉人員提名、政策調整,而繼續纏鬥。

(二)“路線之爭”再次浮上臺面

由於島內主流輿論都認為,民進黨此次“大選”敗選主因是所謂“臺灣共識”讓民眾不放心,其兩岸政策不符合民眾期待,蔡英文在敗選演說中也承認,民進黨兩岸政策必須檢討,另有不少重量級人士也提出相關看法。因此,兩岸政策如何轉型將是民進黨的一個嚴肅課題。然而,民進黨要想實現兩岸政策轉型,必定觸及兩個層次的問題。

一是“憲政”問題,關鍵是能否承認“九二共識”。日前,雖然大老謝長廷呼籲民進党應承認“中華民國憲法”,修改黨綱,新系主將段宜康也提出,即使是“台獨黨綱”也“沒有什麼不能修正的”。若真能如此,則表明民進黨有可能接受“九二共識”。然而蔡英文已經表態,對“主權”等問題上“立場不能退縮”,另有人公開聲稱,若接受“九二共識”,民進黨可能崩盤。另有輿論指出,因台聯党重新獲得“立委”席次,這將增加民進黨兩岸政策轉型難度,因此對民進黨調整兩岸政策立場不要有太高期待,這次路線之爭不可能觸碰實質問題。

二是“實務”問題,關鍵能否認同繼續擴大兩岸交流。民進黨對擴大兩岸交流合作一直心態複雜,心情糾結。一方面,島內主流民意希望兩岸交流合作更加密切,並從中獲取和平紅利,民進党理當順應民意,另一方面,民進黨又擔心兩岸交流合作過於密切削弱“臺灣主體意識”,削弱其選票基礎,因此,黨內在此問題上常採取模糊搖擺的立場。日前,該黨又有人重提1998年內“強本西進”主張,這則可能成為民進黨此次兩岸政策轉型的底線。

四、第三勢力雖仍有社會市場,但政壇影響力有限

在“立委”選舉政黨票部分,除國民兩大党之外,還有親民黨、台聯黨等9個政黨參與。然而,開票結果卻顯示,政黨票最終還是大黨的天下。長期鼓吹環保的綠黨僅獲1.7%,曾經叱吒政壇的新黨僅獲1.5%,理應受人歡迎的“健保免費連線”得票率僅約1.2%,長期從事“民主運動”並曾主導“倒扁”運動的施明德所領導的“臺灣國民議會”則僅獲得0.9%,而親民黨與台聯黨都過了得票門檻,但島內輿論普遍認為,這還是藍綠選民分別對宋楚瑜與李登輝另類補償的結果,而並非全面選民對其理念的認同支持。因此可確信,這些小型政黨雖有抓住議題引領風潮的機會,但其問政空間依然有限。

(党朝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