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公墓 青山高遠伴忠魂

★周總理要求墓地選址“儘量不佔用農田”

1949年12月,新中國剛剛成立兩個月,在百廢待興的建設大計中,周恩來總理也沒有忘記那些為國犧牲的戰友和同志們。他讓秘書找來當時的北京市副市長吳,對他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你們在北京找塊好地方,建一座公墓,把烈士們的遺骨遷進去,讓我們這些活下來的人、讓後代時時不忘勝利來之不易。公墓不但作為烈士的安息地,還要成為教育後代的場所。”吳問及具體要求時,周總理說:“北京附近我不太熟悉,說不出哪里好。我想一是不要太遠,交通要方便,今後群眾還要去搞紀念活動;二是環境要美,不能隨便找個地方就行,當然也可以等公墓建起來後搞綠化,改善環境;再有就是儘量不佔用農田。”

於是,北京市很快成立了公墓籌備組,吳親自帶人進行選點勘察工作,看到當時的八寶山護國寺後,認為這裏環境和位置都不錯。護國寺是明永樂年間修建的,為了禮祭和護衛埋身于此的將士,在1949年政府接管時,寺內仍居住有數十名道士和退休的清朝太監。為了做通這些人的思想工作,另擇地點讓他們得到較好的安置,吳曾接連去了3次,打消他們的顧慮,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終於在一個月後讓這些人愉快地騰出廟房。墓地修建工作於1950年4月開始,到1953年年底建設完成,劃定了4個墓區,並定名為“北京市革命公墓”。

★毛澤東帶頭在火葬倡議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

1950年,墓地開始興建時,中共七屆一中全會選舉的五大書記之一任弼時突然因病逝世,他是建國後第一位故去的党和國家領導人,也成為八寶山革命公墓入葬的第一位領導人,因此任弼時墓被稱為“八寶山第一墓”。除了時間上是第一,這一墓地的規模也是第一,總面積300平方米,墓前立有漢白玉臥碑和立碑,碑上鐫刻的“任弼時同志之墓”是由毛澤東主席親自題寫的。1951年7月18日,周恩來等多位領導人為任弼時舉行了隆重的下葬儀式,之後還派了一個班的戰士為其守靈,直到1955年才撤出。

與生前的功績相比,任弼時的哀榮雖然恰如其分,但還是引起了毛澤東的思考,事後他曾不止一次地對其他領導人說:“弼時同志對中國革命的貢獻大,對其進行厚葬是必要的,但我們死後如果都這樣葬,是不是有些浪費了?”1954年到杭州視察時,看到西湖邊為數不少的墓地時,毛澤東又生感慨:“人死了都土葬,死人與活人爭地,長此以往,活人就沒有地種了,那怎麼辦?”於是他多次建議實行火葬,並於1956年4月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拿出了一份正式的火葬倡議書。這份倡議書針對的是國家機關的領導人員,毛澤東率先在上面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周恩來、劉少奇、彭德懷等151位領導人隨後也都簽了名。

★生前功勳無數身後只要一個小小的空間

在這份倡議發出兩年後,北京八寶山、東郊兩個火葬場相繼建成投入使用,此後全國各地陸續建立了火葬設施。而就在倡議書發佈當年,八寶山革命公墓已開始利用原護國寺古建廟房建立骨灰堂,並於次年就投入使用。1966年後,公墓正式停止土葬,至那時為止,公墓共有538座墓,安葬593人。1988年以後,由於骨灰堂骨灰寄存空間緊張,院內又開始建起骨灰牆,11面骨灰牆在大約100米的狹長通道兩側,密密麻麻佈滿鮮花和遺像。很多先烈和國家領導人的骨灰現在都存放在那裏,生前功勳無數,死後所占的只是小小的一個空間,其中不乏朱德、董必武、廖承志、陳賡等輝煌的名字。

為了節約用地,不耗費人力物力,還有一些領導人如聶榮臻等不設墓穴,而是將骨灰撒放,栽起一棵青蔥大樹作為永久的紀念和標誌。在這方面做得更徹底的是周總理,雖然是他倡議建設了八寶山革命公墓,卻並沒有在這裏為自己保留一席之地。1976年1月8日,周總理逝世,他的夫人鄧穎超說:“恩來和我有約定,不保留骨灰。”1月15日,為了不驚動市民,鄧穎超悄悄乘車從人民大會堂的地下通道出來,護送周恩來的骨灰到當時的通縣機場,隨後由工作人員登上飛機,把他的骨灰撒向江河大地。隨後劉少奇、鄧小平、劉伯承等開國元勳也是如此而行,展現出共產黨員的唯物主義信仰和將自己毫無保留獻給黨和人民的信念。

★只要對國家和人民有貢獻的人民就會記住他

1951年8月,北京市民政局為正在建設中的八寶山革命公墓制定了《革命烈士公墓安葬暫行規定》(草案),並報給張友漁副市長,張友漁批示“本辦法只稱為《革命公墓暫行規則》”,刪去了“烈士”二字。1970年,周恩來又批示將“北京市革命公墓”改名為“八寶山革命公墓”,認為這個公墓的意義並不限定於北京市,它是屬於國家的。這些顯示的正是老一輩革命家的胸懷,他們建立此公墓不是為了自己的身後事,而是要銘記所有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貢獻的人。

因此,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中,不僅埋葬著共產黨的烈士和領導人,也有愛國民主人士如張瀾、柳亞子等,文化名人如程硯秋、老舍等。此外還有普通人和國外友人,比如掩護過老一輩中央領導人、被稱為“革命母親”的夏娘娘,還有美國著名記者史沫特萊,第一個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外國人、美國醫生馬海德,美國進步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等。在3個墓區裏,所有這些身份不同、知名度各異的人們就這樣相伴在一起,因為八寶山革命公墓並沒有根據逝者的等級來分門別類,僅是按逝世的先後時間順序依次建墓。沒有親疏,不論高低,只要是對國家和人民有貢獻的,人民就會記住他。

1950年,任弼時同志因病逝世,下葬在八寶山東部坡頂上——被稱為“八寶山第一墓”,占地300多平方米,水泥方磚鋪地,漢白玉墓碑,幾十個工人趕工數月才完工。任弼時墓建成後,曾有專門的武裝警衛把守,一直到1955年,守衛的部隊才撤出公墓。在任弼時之後,八寶山再沒有如此大面積的墓穴了。

烈士墓前的鮮花 永遠不會凋零

據北京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的黃峭泉主任介紹,目前八寶山革命公墓的3個墓區裏共有1000多座墓葬,骨灰堂裏存放的骨灰則超過3萬。骨灰堂一般只對家屬開放,需要憑寄存證件方可入內,這樣做一是為了確保骨灰安全,因為曾發生過骨灰失竊事件,另外長期接觸室外空氣,對骨灰保存不利。墓葬就沒有這些限制,因此長期對公眾開放,任何人都可以來參觀、瞻仰。

“近幾年來,到這裏祭掃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基本以大中小學的學生為主,尤其是每年的“七一”、“八一”和清明節,都會有學校、單位組織大家來祭奠先烈。當然平時也經常能看到,三五成群或只是單獨一人,這些一看就都是自發而來的了”,黃主任感歎說,“經過這麼多年的風雨,記掛著革命先烈的人不僅沒少,反而年年增多,而且以年輕人為主,這挺讓人欣慰的。革命精神代代傳承不是一句虛話,墓碑上大多刻有先烈們的生前事蹟,看到了,瞭解了,心靈受到震撼了,他們的精神也就被傳遞下去了。”

★名稱:八寶山革命公墓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石景山路9號

☆八寶山革命公墓是我國最著名、規格建制最高的園林式公墓,位於天安門沿長安街西行十幾公里處,現在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49年12月,周恩來總理指示北京市委、市政府,為紀念為中國革命而犧牲的烈士興建陵園。

☆1950年4月,八寶山革命公墓開始修建,到1953年年底建設完成。

☆1950年,任弼時同志突然因病逝世,他是建國後第一位故去的党和國家領導人,也成為八寶山革命公墓入葬的第一位領導人,因此任弼時墓被稱為“八寶山第一墓”。

☆1955年6月18日,為紀念中共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烈士犧牲20周年,瞿秋白同志的遺骨從福建長汀遷葬至八寶山革命公墓。

☆1956年4月,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彭德懷、彭真等151位党和國家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的一份倡議書上簽了字,自願實行火葬。

☆1958年,八寶山革命公墓建立骨灰堂後,開始陸續有骨灰存放。

☆1970年,經周恩來總理批准,“北京市革命公墓”改名為“八寶山革命公墓”。

☆1979年後,在十年浩劫中被損毀的墓地開始修復工作,包括瞿秋白墓在內的一百餘座被破壞的公墓全部被修好。

(崔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