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級幹部的歷史文化講座

北京文津街7號,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北海邊的臨瓊樓寧靜安謐。

不過在每個週六的早晨,這裏會熱鬧起來。一個月的時間裏,三個週六,面對社會民眾開放的文津講壇在這裏開講,剩下的一個休息曰,留給聽課的部長們。舉行部級幹部歷史文化講座。

10年,2萬人次聽課

2002年1月,部級領導幹部歷史文化講座第一期開講,時任國務院外事辦公室主任劉華秋成為主講第一人,題目是《當前國際形勢分析與展望》。

談部級領導幹部歷史文化講座10年,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是個繞不過去的人。在負責講座的國圖工作人員記憶裏。除了周館長出差,10年時間裏,幾乎每一場講座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會見主講人,並認真全程聽完講座”。

目前,講座的選題設定為六大系列:中外歷史、哲學文化、民族宗教、文學藝術、時事政治、社會經濟。10年當中,在所有講座中.中外歷史和文學藝術系列所占比重最大,是其他系列的兩到三倍。

伴隨講座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前來聽課的部級領導範圍也在不斷擴大,從最初面向中央國家機關,拓展到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大型央企、北京市副部級以上領導,再至解放軍領導層。

該系列講座基本一個月一期,自2002年1月至今已經舉辦177場,先後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153人次,參與聽課的部級領導幹部人數已達到2萬多人次。

給領導“上課”緊張嗎?

多位主講人認為,給學生們上課與給部長們上課之間的差異明顯,淡化學術色彩成為他們的一致行動。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王曉秋曾在這個課堂上給部長們比較過近代中曰改革和東亞國家不同的發展道路。他感覺到,給部長們上課需要更加高屋建瓴,而且最好要從歷史出發,結合到現實,有針對性地去講,引發他們對現實問題的思考,“給學生講課主要是偏重於專業內容”。

給部長們上課時,學者們會不會有一些壓力或不適應呢?

王曉秋說,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給領導幹部們上課,更多的是互相溝通、互相交流,我把我的想法告訴他們。我也沒把聽課的人都當領導,講課的人也不應該擺出一副教訓人的架勢。”

講台之下聽眾的特殊身份,或許對於個別學者會成為一種壓力來源。媒體曾經報道,有一位在學術上集大成之大家學者,由於其領導坐在台下聽課便將一場講座變成了一場工作匯報。

國圖立法決策服務部相關負責人說,這樣的情況以前有,但極為罕見,“有些主講人生性比較拘謹,在學生面前講慣了,在領導面前不適應,到後面也會慢慢放開”。

部長點評中見真性情

更多的部長將他們對於本場講座的感受寫進了擺在面前的徵求意見表當中,他們會在很滿意、滿意和有待改進三個選項之間作出自己的選擇並給予具體點評。這些點評,既有他們對學術問題理解,也飽含他們對於現實問題的思考,部長們的真性情躍然紙上。

2011年9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著名民國史專家楊天石給部長們講述了孫中山先生的民生思想及其當代價值。課後,有部長寫道,楊先生的講座把比較全面的孫中山先生思想展現在了我們面前,中國社會的進步、發展是建立在100多年來革命志士的思索、奮鬥、犧牲的基礎上,當今太缺乏這種思考深刻的人了,“攬工諉過,膚淺唯上,向革命黨入學習、致敬”。

也有部長認為楊天石的講座史料翔實、脈絡清晰,“民生主義源自于中山先生實事求是的態度、天下為公的胸懷”。還有部長點評說,楊先生的講座介紹了一個前所未聞的孫中山,尾論尤令人信服。

不拘一格選主講

“不怕重複”成為這一講座主講人選擇上可圈可點的一個顯著特點。

國圖立法決策服務部相關負責人說:“我們沒有條條框框,也沒什麼忌諱,只要求一點,就是講座效果要好。”10年當中,來過兩次的學者有不少,三登講壇的也大有人在。任繼愈、葛劍雄、鄧小南等人都是三登講壇的學者,而這個紀錄或許很快就會被打破。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鄧小南在後面接受講座邀請的時候都有點擔心地問國圖的工作人員,這次還講宋代會不會有些重複?國圖的工作人員說不會呀,還不斷地打消她的顧慮。

國圖工作人員有這樣的自信,緣於兩點:“一是宋代可以挖掘的點還是挺多的,二是:每次講完後,部長們的反響都特別好。”

講座剛開始舉辦的時候,主辦方會多請一些年紀大的學者來講,“白發蒼蒼的一流學者”,對於選擇青年學者擔任主講人比較慎重。之所這樣選擇,不是因為名頭,就是為了“放心”。但是,青年學者往往也能帶來驚喜。

2010年,60後的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漢藏佛學研究中心主任沈衛榮給部長們講述了《國際視野下的西藏問題)。沈衛榮是著名學者馮其庸和王堯聯合推薦給講座主辦方的學者。

在普遍40後、50後。甚至還不乏20後、30後的主講人中。沈衛榮算是最年輕的主講人之一了,“但從事後部長們的反饋來看,效果非常好”。

10年來,不光是高校、研究所的專家、學者成為這一講座的主講者,更多領域的人才也站到了主講臺上,“只要他有自己的研究成果並且精於表達,領導幹部也有這方面的需求,他就可以來講。”

密切關注學術最新動態

實際上,活幹得好,更多的功課要做在前頭。

每年的年末.主辦方和國圖要給國內知名學者、專家發放一份選題策劃調研表,充分瞭解他們當前的學術進展和建議。

這份針對專家學者的調研表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詢問專家學者目前在研科研項目;第二部分是該專家學者所在領域的最新學術動態;第三部分是讓該專家學者推薦其所在領域的其他優秀專家學者。

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王曉秋的2011年選題策劃調研表為例,他列舉了當時自己5個方面的在研科研課題,如主持國家清史項目邦交志的日本篇、辛亥革命的世界意義研究等。

在調研表中,他也介紹了2011年的最新學術動態。他說,為了迎接辛亥革命100周年,在辛亥革命史領域肯定會舉辦學術活動、研討會和學術講座。王曉秋也提醒。中日關系史上的一些敏感問題如釣魚島問題、琉球問題也成為學者們深入研究的對象。

針對這些學術動態,王曉秋還推薦了兩位優秀學者,辛亥革命史研究專家、華中師範大學前校長章開沅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中日歷史共同研究中方首席代表步平。

王曉秋的推薦很快得到了回應。2011年7月16日,適值辛亥革命爆發100周年來臨之際,章開沅教授以《百年銳於幹載一一辛亥革命百年反思》為題,在反思辛亥革命史與反思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前提下,圍繞著“中山學說的歷史價值”、“時空轉換中的三民主義”、“縱觀辛亥革命上下三百年”三個主題展開論述。

一位北大教授曾經和國圖講座組的工作人員開玩笑說:“你們的面子真大,我們北大開辛亥革命百年研討會,章先生也就講了20分鐘,到你們那兒一講就是兩個小時。”

顯然,講座正是背靠龐大的專家、學者資源才會具備前瞻性。並在前一年年底“精准地”預見到了來年可能會形成熱點的領域並早作準備。

2月18日,2012年第二場講座開場。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錢銘怡給聽課的部長們帶來了《心理健康與心理問題的應對與幹預》。講座結束後,錢銘怡寄語:“重視心理學在社會中的應用,提升全民心理素質。”

目前,這些部長學生們正靜靜等侯著下一期講座的到來。3月份講座,主辦方安排的主講者是詩詞鑒賞大家、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先生。

若算上3月的講座,88歲的她也是第三次站到這講壇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