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諮委籲研究人口政策 完善輸才促經濟多元化

【本報訊】北區社會服務諮詢委員會昨日舉行平常會議,有委員希望政府研究澳門人口政策的方向和具體操作方法,及完善專才輸入政策。亦有委員建議將粵澳新通道建成標誌性大型經濟綜合體。

完善專才輸入政策

委員林英培、施家倫、宋碧琪、李玉培在聯合發言中指,澳門回歸十幾年以來,經濟高速發展,社會環境不斷變化,人力資源緊張、人口老化、生育率低等人口問題相繼出現。據統計暨普查局5月28日公佈最新一期失業率為2%,勞動人口當中的三分之—屬於外雇,人資辦資訊顯示,今年本澳仍需輸入三萬外雇緩解人資不足問題。因此,制定—套長遠、科學、靈活的人口政策,不斷優化人口結構及提升人口素質已成為社會的廣泛共識。對本澳人口政策問題,社會各界討論熱烈,例如限制外雇輸入、簡化外雇審批、健全長者社會保障體系、照顧中小企招工困難、保障本地人口就業權利等各種聲音不絕於耳,不管各方角色秈立場如何,根本目的都是使澳門經濟社會能持續發展。為使市民安居樂業,在這個共同理念下研究澳門人口政策的方向和操作方法極具意義。

他們建議尋求輸入外雇與保障本地人就業之間的平衡點,制訂一套透明、高效的外雇輸入及管理制度。他們認為,必須理性正視澳門人資缺乏的現實狀況,在勞工輸入政策上,應根據經濟發展需要,建立一個分行業、分職位的外地雇員與本地勞動力比例以及企業員工薪酬等綜合性資料庫,作為輸入外地雇員的審批標準。在此基礎上,應當明確制定外雇輸入行業和工種限制、輸入的總量和具體比例,並及時公開外雇申請、審批等相關具體資訊。

他們認為,優秀人才移民是一個地區人才資源的重要保證,新加坡、香港、美國均有明確規範的移民計畫。外來移民和外雇輸入不能混為一談。從香港及其他地方來看,具有高素質的外來移民可能是社會的創業者,為社會造更多就業職位,香港每輸入一名內地專才,可為香港創造2.7個新職位。

外地專才移民一方面能把技能、知識和經驗在實際工作中傳授給本澳的就業人口,彌補當前進修式培訓人才的不足。另一方面,本澳創業環境不足,經濟結構單一,外地專才移民,特別是文創、藝術、影視方面人才可促進這方面的產業發展。

他們指出,本澳一直實行技術移民政策,但專業技術或高級管理人員申請移民來澳的限制條件較高,其中收入的條件遠遠高於正在中小企業服務的外地高級或高層的人員的要求。當前移民政策細節、計分標準尚未完善,令很多優秀人才對澳缺乏歸屬感,在澳門工作兩三年便離開。他們建議在進一步探討細節,在社會廣泛認受基礎上制定符合澳門實際情況的移民政策。

他們認為,在人口政策制定的同時,應考慮建立一套人口政策的長期觀察制度,人口政策應與醫療、教育、房屋、社會福利、長者政策相互配合,相輔相成,以便及時檢討及調整人口政策,適應社會需要和承受能力。

將新通道建成標誌性綜合體

委員黃仁民說,“粵澳新通道項目合作框架協議”最引起商戶及一般市民關注的是政府計畫建造的新通道包括一個集停車場、輕軌站點、公交轉乘的交通樞紐,聯檢大樓、社服設施、經濟酒店、產品展銷的綜合體,目的是通過合理規劃、建設,聚集人流,啟動西北舊區經濟發展,讓區內居民共享澳門經濟發展和粵澳合作的成果。

黃仁民建議政府吸取澳門過往大部分商場營運失敗的教訓,以及鄰近地區成功的經驗,注重綜合體物權、管理的統一;避免新通道成為單純通道,旅客過站不入,宜配合現代經濟營運模式,甄選商業品類佈局,達至便利通關,創造商機;利用周邊難能可貴的空間,以綜合體為點,幅射至西北舊區為面,使多年來商戶、居民夢寐以求的舊區活化終可實現。黃仁民期待新通道綜合體能成為改善社區環境,活化舊區經濟,扶持中小企發展,實現澳門產業多元的標誌性載體。

委員還就加快落實專業認證制度,減少膠袋污染,防止青少年手機上網成癮,改善關閘電單車咪錶《道路交通法》補充法規、優化水塘健康徑等議題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