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發展應納入未來交通政策

陳觀生

早前,香港傳媒報導,香港財政司長曾俊華稱,電動車是未來世界運輸潮流之一,到年底,香港可望約20公里內就有一個快速充電站。本澳亦一早有聲音提出,應大力發展電動車。雖然多個政府部門就發展電動車進行過考察、調研甚至引進試用等,但筆者發現,當局提出的“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文本中,在環保方面著墨較少,特別是電動車發展上基本無提及。

電動車是未來世界運輸潮流

傳媒報導,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6月3日在其博客上撰文表示,電動車是未來世界的交通運輸潮流之一,香港正積極向這個潮流發展,不但有利於環境,還可以推動綠色產業和經濟多元化發展。

曾俊華表示,香港每天運輸的人流中,很大比例是由電動交通工具運送的,主要是地上地下的鐵路和港島的電車。它們每天共運載乘客400多萬人次,占公共交通運輸量近四成。“一個國際大都會裡有這麼大比例的人流使用電動運輸工具,不算多見”。

他表示,電動交通工具不排放廢氣,可以有效地改善路邊空氣質素和減低溫室效應,有利保護環境。他說,電車曾經被視為落後,現在又重新受歡迎,長遠來看,電動交通工具值得提倡和推廣,很多國家都在這方面積極研究。

曾俊華表示,電動車的科技仍在不斷發展,日趨完善之中。日前內地發生的一宗涉及電動車的致命交通意外,雖然原因尚待查明,不過已經提醒我們應該繼續致力於電動車技術的研發工作,以確保行車的安全。

他說,電動車是未來世界的交通運輸潮流之一,一些仍未讓人滿意的技術問題會在不斷發展中改進。香港積極朝著這個方向發展,不但有利於環境,還可以推動綠色產業和經濟多元化發展。

他指出,要推動電動車普及化,必須要有完善的公共充電網絡。到今年年中,香港各區可望約有1000個電動車充電設施。到年底,快速充電站可望增加至10個,即約在20公里範圍內就會有一個快速充電站。

上述報導中,曾俊華首先指出,電動車是未來世界運輸潮流之一,其背後的意思就是香港要在未來把握住這個潮流,而本澳官員對此的認識明顯有所落後。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沙塵暴肆虐……環境變化正威脅著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作為碳排放大戶的傳統汽車工業,將面臨巨大挑戰,節能減排已成為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未來新能源車,政府扶持力度將更突出。

發展電動汽車產業早已成為我國國家高科技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的主攻方向之一。美國、日本、歐盟等汽車產業大國對電動車的發展也尤為重視,不僅每年劃撥巨額資金,同時還為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減免稅賦,給予車補等。近幾年成為電動汽車發展的重要時期,日產Leaf、通用雪佛蘭Volt、豐田FT、三菱i-Mi等多款明星電動車將投放市場,它們將在車輛性能、乘坐舒適性、使用成本等方面與汽油車形成競爭。與其他國際品牌電動車相比,內地自主電動車更側重於從市場接受度出發,重點發展微型和小型電動乘用車。目前,奇瑞、吉利、長安、比亞迪等電動車已正式或即將正式推出,各地電動汽車電池廠項目也紛紛上馬,為老百姓打造“買得起”的電動車是政府與自主車企共同的追求。未來,國產自主電動車將與合資電動車形成較明顯的產品差異,搶佔不同的消費群體。科尼爾汽車資訊公司曾預測,2020年中國市場純電動車將占到市場40%強,,加上20%的混合動力汽車,新能源汽車比例將占市場2/3。電動車將成為汽車工業邁入“低碳”行列的重要功臣。

與世界其他國家一樣,電動汽車研發工作在我國也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十五”期間,國家從維護我國能源安全,改善大氣環境,提高汽車工業競爭力,實現我國汽車工業的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高度考慮,設立“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通過組織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集中國家、地方、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方面的力量進行聯合攻關。從2001年10月起,國家共計撥款數十億元作為這一重大科技專項的經費。我國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實施以來,目前已取得重要進展:燃料電池汽車已經成功開發出性能樣車,混合動力客車已在內地多個城市公交線路上試驗運行;純電動轎車和純電動客車均已通過國家有關認證試驗,並在多個城市包括臨近澳門的珠海、深圳公交線路上試驗運行。專家認為,電動汽車作為綠色交通工具,將在21世紀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變化。

本澳交通政策未涉電動車

資料顯示,澳門目前的主要陸路交通以道路交通為主,主要使用者為私人。公共交通以巴士及的士為主,兩者都是在一般道路上行走。私人交通的出現經濟蓬勃發展的結果,其中一個最明顯的現象就是持車量急速增加。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澳門人平均每天出行3.67次,而當中約1.66次是步行,平均每次步行出行的距離為617公尺。

澳門在交通上的形勢非常嚴峻,平均每4.6人有一部汽車(將電單車之數量以三比一之比率來換算),而大部分車輛集中在澳只有280多公里的道路上,擁擠的情況可想而知。因公共停車場缺乏,大部分的車輛只得停放在街道及空地上,對於土地資源匱乏的澳門來說,這可算是資源的浪費。以一個極端的例子來說,如果把所有汽車停在馬路中央,車龍的長度(以每部車輛長度約5公尺算)是澳門半島道路總長的三倍以上!這個比例顯然遠高於區內一些主要城巿,譬如新加坡,其比率為1.2倍。

在擁有機動車的人口中,約有三分之二同時擁有汽車與電單車,這或許反映出澳門居民在持車量上可能存在著分佈上的較大差異。也由於私人交通乃道路面積的主要使用者,所以在道路資源上也有分佈上的傾斜。這一現象,有必要儘快通過公交優先的政策以取得道路資源的平均分配,再由公交服務的提升從根本上解決民生問題。就現時的交通情況而言,車輛數目的急速增加,停車位不足,公共交通服務不足,乃是困擾民生的最大難題。在各項已公佈成果的調查當中,約有九成的被訪者認同道路擠塞是最主要的交通問題,而解決的辦法,約有九成的人認同興建停車場、道路,更多使用公共交通系統作為主要途徑。

專家指出,由於旅客缺乏便利的交通工具自行遊覽各景點,而只能集中在大型項目設施內消費,可能對澳門的整體營商環境並無大的貢獻。交通上的不便利及在使用交通工具上浪費的時間,可能會影響澳門的整體印象。對本地居民而言,收入的增加,對移動能力的要求愈高,的士目前的現狀似乎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對他們而言,最直接的解決方法就是購買私人車輛,這就解釋了私人車輛持有量持續增加的原因。

2010年,當局提出的“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2010——2020)”文本中針對公共交通改善、慢行系統優化、車輛使用管理和車輛增長控制等四項議題,向居民提出“基礎發展”、“漸進管理”、“總量控制”三個不同組合的方案。其中車輛使用管理方面,三個方案均建議在二○一二年調高泊車費,不同方案建議的增幅由一元至六元不等,同時建議調高車輛稅費。

交通事務局長汪雲指出,公交優先政策與輕軌服務預計在二○一五年逐步完成。兩項公共交通是澳門交通政策核心組成部分,與交通建設、交通服務兩個供給面,以及 “新城、舊區、歷史核心區”三個城市空間規劃,組成“一核兩面三圈”的理念以建設綠色交通城市。當局在車輛管理方面將有相應措施跟進,假如只是依靠公共交通的建設,將無法改善澳門的整體交通問題。

他強調,當局交通運輸政策目的是要令到交通暢順,令居民及遊客能舒適、快捷到達目的地。但現時澳門現有道路的擠迫情況,假如現階段再不提出對車輛等各方面管理措施,日後將令到居民及城市付出代價,整體經濟運作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公共交通優先以及車輛管理政策將會成為“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的核心。

而據資料介紹,澳門的道路總長為306.3公里。值得注意的是,約60%的道路長度,或者接近50%的行車道路長度在澳門半島。行車道路長度的計算考慮了道路的方向性,譬如,長度為1公里的道路若為雙向行駛,其相應行車道路長度為2公里。澳門半島上的道路由於地域及歷史的關係,比值接近1,也就是說,大部分道路為單向道路。而仔及填海區的雙向道路較多,其比值為1.639。道路的總面積為4.02平方公里,其中澳門半島的道路面積為1.85平方公里,路環及仔為1.99平方公里。澳門半島的道路網,大部分區域由於城區發展歷史較悠久的關係,道路狹窄且單行路多,一部分交叉路口設置交通燈或圓形地管制交通流通。離島的道路網,除了仔及路環舊巿中心的道路外,大部分為較寬且雙向的道路,交叉路口則以圓形地居多。

多位專家曾經指出,本澳這樣的道路情況很適合大力發展電動車,筆者亦曾就此有過論述(2011年7月6日本報三版《本澳宜大力發展電動車》)。但在當局提出的“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文本中,基本沒有就如何發展電動車有所論述,筆者認為是一大缺憾。

電動車發展應納入交通規劃

雖然當局未有將電動車發展納入交通運輸政策,不過多個政府部門曾經就發展電動車進行過考察、調研甚至引進試用等動作。筆者採訪過的就有澳電組織的到深圳比亞迪參觀活動,當時交通運輸局局長汪雲亦試乘了純電動車;環保局引進電動車試用及展示活動等。而近2年本澳的澳門環保展,亦吸引了多家內地的電動汽車生產商帶同純電動巴士來澳參展。

此外,根據媒體報導,政府部門還多次考察內地純電動車廠商。2011年12月16日,澳門環境保護局副局長黃蔓紅與澳門交通規劃局建設廳廳長鄺偉卓等一行9人蒞臨深圳市五洲龍汽車有限公司進行考察訪問,為澳門純電動城市公交專案做前期的調研和溝通。在試乘過程中,他們對該公車無噪音、運行平穩及車內乘坐環境等性能讚不絕口。認為純電動公車輛性能好,又低碳環保,發展前景看好!

今年3月29日~31日的澳門環保展,為了讓參展商及公眾親身體驗純電動巴士的性能,大會特別在展會的第三天即 “綠色公眾日”派出純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