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努力與23個未建交國發展關係

帕勞警方3月31日追捕進入帕勞海域的中國漁民,在追捕過程中,帕勞警方開槍擊中一名中國船員致其死亡,並抓扣25名船員。4月5日,中國駐密克羅尼西亞大使館官員對外披露,中國漁民在帕勞死亡以及遭扣押一事,中方已接到帕勞方面通報,使館當天下午將派遣領事官員前往帕勞調查事件真相。 帕勞與中國漁民發生糾紛,但出面的是中國駐密克羅尼西亞大使館,這是因為帕勞與中國沒有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存在民間交流

日前,根據中國外交部網站公佈的“未建交國代管名單”,與中國未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有23個。這23個國家多分佈在美洲、大洋洲以及非洲,在中國周邊只有不丹未建交。在所有鄰國中,不丹是唯一一個未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不丹的情況比較特別,雖然不丹是主權國家而且是聯合國成員國,但它的經濟等各方面嚴重依賴印度,外交受制於印度,不丹不僅沒有和中國建交,和美國、俄羅斯等大國也沒有建交。

根據外交部網站,美洲有12個國家未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它們分別是:巴拿馬、巴拉圭、洪都拉斯、危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伯利茲、多米尼加、海地、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

大洋洲有6個國家未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分別是:所羅門群島、瑙魯、基裏巴斯、馬紹爾群島、帕勞、圖瓦盧。

非洲有4個國家未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布基納法索、岡比亞、斯威士蘭、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外交部網站沒有將梵蒂岡列舉在內,顯然是只將梵蒂岡作為一個宗教實體,而沒有作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來對待。梵蒂岡的國際地位一直存在爭論。目前,梵蒂岡已經同17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外交關係”,並在聯合國設常駐觀察員。

目前,中國之所以沒有與以上提到的23個國家建交,其主要原因是它們與臺灣保持“外交關係”,這23個國家大部分都是經濟比較落後,面積、人口和國際影響比較小的第三世界國家。

這23個國家中,有12個美洲國家,除巴拉圭地處南美洲以外,其他11個國家均在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除少數國家以外,政局穩定性不高,政府政策的穩定性和連貫性不強。這些國家疆域狹小、人口少,市場規模有限。由於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它們的經濟結構單一化很嚴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因此絕大多數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它們對臺灣經濟援助的依賴程度。

雖然這23個國家未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但這並不代表中國和這23個國家之間沒有往來。外交是政治關係的一種,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一樣可以存在經貿關係,一樣可以進行文化、體育等非政治性的交流。雙方的經貿關係仍可以正常發展。

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根據主辦方發佈的消息,上海世博會的參展國家數量達到189個,其中有22個參展國家當時和中國並沒有建立官方的、正式的外交關係,他們參與世博,此舉顯示他們對於中國的善意。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國際奧委會所屬205個國家和地區奧委會均明確表示將派隊參加北京奧運會。這意味著,即使沒有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也不影響在中國參加奧運比賽。

雖然沒有建立正式外交關係,雙方國民一樣仍進出對方國家,只是簽證手續不一樣。與中國未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有的通過其駐華代表處或貿易處辦理簽證,有的通過其他國家駐華使領館代辦簽證,有的通過其在第三國使領館為中國公民頒發簽證,還有的辦理落地簽證。

中國國內媒體也經常會發佈一些未建交國的新聞,因為中國的記者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未建交國進行採訪報道。

努力促進交往

中國政府並不是對未建交國隻字不提,反而是多次釋放善意,希望與未建交國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上與它們建立外交關係。2004年2月3日,中國拉丁美洲友好協會理事會在北京召開。根據會議透露,外交部於2004年年初召開了“未建交國家工作協調會”,旨在整合各方資源,協調力量,獲得最大效果。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則提出具體的實施方案,那就是通過民間渠道擴大同未建交國家的聯繫,“以民促官”為建交創造條件。近年來,國內一些涉僑單位相繼開展了未建交國家華僑華人社團的聯誼工作,推動了中國與未建交國家之間的民間交流與良睦互動。這無疑有利於促進未建交國家朝野對中國的瞭解,進而推動雙邊關係的發展。

在2005年12月的一場記者會上,外交部時任發言人秦剛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中國和巴拉圭以及中美洲的一些國家尚未建立正式外交關係,這是不正常的。”秦剛強調:“我們希望本著一個中國的原則,同這些國家開展正常的交往。”

秦剛所提到的中美洲是中國未建交國最集中的地方,當時有7個國家未與中國建交,包括:巴拿馬、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危地馬拉、薩爾瓦多、哥斯達黎加、伯利茲。這些國家當時都是中國臺灣的所謂“邦交國”。

2007年3月29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例行記者會上再次表示,中國有誠意與未建交國家發展關係,希望在一個中國原則和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與未建交國儘早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

2012年3月23日,中國駐赤道幾內亞大使王士雄接受該國媒體專訪時表示,一個中國原則是中國同非洲國家及地區組織建立和發展關係的政治基礎。中國願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與未建交國建立和發展國家關係。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與中美洲非建交國的關係取得了較快的發展。雙方的貿易額在穩步上升,政黨關係和民間往來在不斷增加,在國際場合的接觸也逐漸增多。中國甚至向海地派出了維和部隊。中國的巨大市場和經濟飛速發展給拉美國家帶來了共享發展的巨大機會。短期內,中國的需求還有助於刺激它們的出口,並拉動其經濟增長。中期內,中國甚至可以成為拉美一個重要的外國直接投資來源。

2005年,中國領導人高密度出訪拉美。中國國家主席2004年11月和2005年9月兩度踏上拉美大陸,另外還有其他4位主要領導人訪問拉美。隨著中國在拉美影響力的進一步上升,對臺灣在拉美的“邦交國”產生心理上的和實質上的攻勢。

2006年10月22日至23日,為了促進中國與美洲未建交國家的外交關係,首屆中國與中美洲民間友好論壇在墨西哥城舉行。當時未與中國建交的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巴拿馬、哥斯達黎加和尼加拉瓜5國都派出了代表。

時任中國駐墨西哥大使任景玉在論壇上指出,中美洲國家迄今仍然同臺灣當局保持所謂的“外交關係”嚴重損害了那些國家人民的切身利益和長遠利益。任景玉大使在論壇上重申,中國政府願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聯合國有關決議的基礎上與中美洲各國發展正常的國家關係。

中國對外友協時任副會長李小林在論壇上指出,隨著中國與中美洲國家之間的交往不斷增進,中美洲國家越來越多的人希望瞭解中國,增進交往,促進友誼。從2004年至今,已經有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巴拿馬、危地馬拉和哥斯達黎加的友好人士發起成立對華友好組織。

李小林強調,上述5國及伯利茲和洪都拉斯當時仍然同中國的臺灣省保持所謂的“邦交關係”,這是中國同這些國家發展關係的最大障礙。李小林建議雙方增進人員互訪,以進一步擴大在各個領域和層次的交流與合作;通過舉辦有關中國或中美洲的知識競賽、研討會和圖片展等加強相互瞭解。

這些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2007年6月1日,哥斯達黎加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建交公報,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兩國政府於2007年8月23日互派大使。與此同時,臺灣宣佈與哥斯達黎加“斷交”,結束了雙方自1944年以來持續60多年的外交關係。

2007年10月,哥斯達黎加時任總統阿裏亞斯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2008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對哥斯達黎加進行國事訪問。兩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後,簽訂了20多個協議,內容涵蓋了外交、貿易、文教、科技、旅遊等多個方面。

2010年11月25日,第二屆中國-中美洲民間友好論壇在墨西哥城舉行。

如何保護未建交國境內的中國公民

雖然還有23個國家未與我國建交,但這些未建交國的中國公民獲得保護和協助還是有保障的。這種保障主要是通過三種途徑實現。

首先就是代管方式。儘管中國和一些國家之間沒有建立外交關係,在這些國家沒有建立外交或領事代表機構,但是,都有其他機構代管未建交國的事務。根據外交部網站公佈的“未建交國代管名單”,一些與未建交國有關的事務由駐該國附近國家的中國大使館或者由中國設在該國的貿易發展辦事處負責。如帕勞就由中國駐密克羅尼西亞使館負責。

在緊急情況下,中國採取另外的途徑,請求和該國有外交關係的友好國家或一些國際組織提供協助。在2003年6月,利比里亞首都蒙羅維亞周圍發生激戰,對法國及其他外國僑民的安全構成威脅,法國決定採取代號為“保護人”的撤僑行動。在法國軍方幫助撤離利比里亞的500多名外國僑民中就包括15名中國僑民。

第三種途徑就是海外華人華僑群體和中資公司,他們是中國政府保護和協助未建交國境內中國公民時可以借助的有效資源。在2000年,所羅門群島撤僑過程中,中國駐巴布亞新幾內亞使館就委託在所羅門群島的中資公司協助組織撤離工作。

(薛洪濤 夏莉萍/文)